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语言赏析

2023-08-10范洪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许渊冲

范洪

内容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音韵结构,其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智慧。本文以唐诗、宋词英译本为例,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翻译理论,从“音美、意美、行美”三个角度对所选的古诗词译文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古诗词译文美感的再现。

关键词:古诗词翻译 “三美原则” 许渊冲 音美 意美 行美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瑰宝,其独特的魅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大量古诗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由于中国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学,其语言特点言简意丰,意境含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近些年,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上,常出现经典的古诗词诗句的译文,这些诗句精妙广博,意境深远,借用古人的智慧,适当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不仅扩大中国古诗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国古诗词的对外翻译,对于传播东方智慧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诗词,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志,形象生动,诗画合一,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绘了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飘落;静宁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该诗句描写的是山间春色,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以动写静,“花落”“人闲”“夜静”心也静的意境,体现出盛唐时期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再如李白的“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诗人用“分”字,描绘出野竹和青蔼这两种相似的色调融合在一起的绿色;用“挂”字勾勒出了白色的飞泉与绿色山峰二者相映成趣的景色。“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该句语言明丽,简洁,生动的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愉快心情,反映了悠然脱俗的意境,全诗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副山水画,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融入到诗词所勾勒的意境之中。所以说,中国古诗词具有美的一切特征,中国古诗词寄托了古代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追求与境界,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浓郁独特的文化信息,是对外弘扬中国文化的绝佳方式。

中國古诗词在内容上是复杂、微妙的,有些内容是带有特定的中国文化痕迹的,较难被西方文化所理解,因此,译者需要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的表面意象,更应该传递诗词意象所承担的深层含义。在翻译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是要结合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的转换,从而传递古诗词所特有的神韵,做到“音美、意美、行美”,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古诗词翻译理论

古诗词的翻译要追求“信”与“美”,“信”指的是忠于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如格律一致、句式相对、语意相符;“美”指的是译文要传递出原诗句的独特美感与神韵。然而,中国的古诗词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价值,其语言精炼、押韵严格、意蕴高妙,很难做到“信”与“美”统一。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1]。可见对于古诗词的翻译,要十分考究,勉强翻译会失去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必执着于统一的翻译标准,只要译者译出作品能够传递出本国的文化精髓之美,便可以说翻译实现了传介的目的”[2]。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许渊冲先生概括他的诗歌翻译理论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1]。“美”取自鲁迅的三美论;“化”取自钱钟书的化境说;“之”取自孔子的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取自朱光潜的艺术论;“创”取自郭沫若的创作论;“优”指翻译时要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似”取自傅雷的神似说;“竞赛”选自叶君健的竞争轮[3]。许先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吸收了前人翻译的思想基础上和大量的翻译实践上,总结出古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并在多部论著及文章中,进行完善及发展,优化其翻译理论,形成了较系统且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翻译思想体系。

二.古诗词翻译在“三美”理论下的赏析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是中国古诗词翻译的里程碑。“三美”即意美、音美、行美。意美就是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要做到和原诗一样有动听悦耳的韵律;形美要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3]“意美”即再现原诗的神韵,也就是要传递出原诗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译诗要押韵;“形美”则要讲究译诗诗行的长短等。

(一)“意美”的传递

“意美”是诗人、诗词、读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诗人通过文字赋予诗歌以意境,让读者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意美的传递首先要再现原诗的意境,其次传递情感,再次反映所蕴含的思想、志向等,使译文读者读后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情感。以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

原诗: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许渊冲):

Written in a Village South of the Capital

This very day last year, oh, at this very place.

A pretty face outshone the flowers of peach trees.

I do not know today where shines the pretty face.

Only the pretty flowers still smile in vernal breeze.

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优美,结构精巧,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舒发自己惆怅的心绪。中国古诗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很多传统的意向,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基本的固定的,如“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杨柳”表意依依惜别之情;该诗中的“桃花”则用来形容少女的容颜,因此,在对“人面”的翻译上,许渊冲直接采用“pretty face”,让译文读者能直接体会“人面”的含义。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译文中“outshine”一词选用的十分巧妙,桃花灿烂绚丽,outshine一词突出了人比花美,人面的美丽更胜桃花,让译文读者获得意境体验。第一句的last year和第三句的today,在时间上形成对比,感叹物是人非的境遇,最后一句中,only 一词传递出情感的变化,饱含深情,传递出淡淡的惆怅之情。

再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首诗歌也是流传广泛,诗人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宁静的秋夜,用“疑”“举”“望”“思”几个动作,形象的传递出了诗人内心活动,勾勒出月夜思念故乡的画面。

原文: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许渊冲译: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月亮并没有“思乡”这个含义的,而在中国,月亮的阴晴圆缺具有特定的含义,圆代表团圆,“望明月”代表“思故乡”,这是中国人能够心领神回的文化意向;而西方世界对月亮没有相关的文化概念,如果直译,不免会让西方读者产生疑惑,如何将原诗中月亮的意境传递出来,许渊冲先生选用“水”这一西方人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意向来做替換,在译文开头用“a pool”将月光比喻为流水,与下文的“drowned”沉浸在思乡之情中埋下伏笔,将水光和乡愁巧妙的连接在一起,让译文读者感觉到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情绪之中,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达到意境的美感,给译文读者传递和原文同等层次的审美意境。

又如苏轼《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中“人生如旅途,我亦是行人”一句译文:Life is like a journey; I too am on my way.

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知府期间,为其挚友钱穆父而作的一首送别词,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那种胸怀开朗,品行高洁,将个人得失,人间聚散看的超然的心境,真正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原词同时流露出淡淡的人生哲理,即每人的一生都是匆匆过客,人只能不停的行走,无法停留片刻,原诗句读起来有种动态美。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选用“journey”一词,与后文中的“on my way”交相呼应,从整体上掌握了原诗的内涵。

中国古诗词重视意境美,诗人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许渊冲认为,在翻译时,如遇到文化差异,首先要往深处想,要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上想。我们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仔细体会译文传递出的意境美。

(二)“音美”的再现

韵律是诗歌的音乐特征,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朗读起来抑扬顿挫,传达动人的情思,其国内外的古诗词翻译名家,如许渊冲,许忠杰,外国如翟理斯等,都提倡“韵体译诗”,使译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古诗词独有的音韵之美。诗词的英译中,音韵美的传达也是评判译诗的因素。许先生坚定的认为,中国的经典古诗词不能翻译成现代自由体诗的形式,一定要考虑到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否则就不能传递原诗的意境。这这方面,许渊冲给我们做出了很多好的典范,让译文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我们以元稹《行宫》的两种译文来分别进行赏析:

原文:

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许渊冲译

At an old Palace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From whom still redden palace flowers?

Some white-haired chambermaids at leisure

Talk of the late Emperors pleasure.

原诗的“宫”“红”“宗”押“ong”韵,韵脚为“aaba”,平仄交错、韵味十足。许渊冲的译文中,“bowers”“flowers”“leisure”“pleasure”依循“aabb”的韵式,同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意境贴切,在译文中尽力保持与原文相似的节奏。

翟理斯译:

At an old Palace

Deserted now the Imperial bowers

Save by some few poor lonely flowers-

One white-haired dame,

An emperors flame.

Sit down and tells of bygone hours.

翟理斯将原诗的形式做了改动,由四句变五句,虽然在“行”上有所出入,但在韵律上还是较为考究,句尾的“bowers”“flowers”“dame”“flame”“hours”呈现出“aabba”的韵律,读起来舒缓婉转,富有节奏感,体现出了诗歌的“音美”。

与唐诗比起来,宋词的音乐性更强,更丰富。以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原词由七组叠字组成,文字看似平淡朴素,无一愁字,但却如泣如诉的传递出词人的凄凉心境。 两字一顿的二节拍以及先重后轻的抑扬格使得全诗的音韵效果一气呵成,烘托出来凄苦悲凉的气氛,许多名家都翻译过这首词,我们选用两个翻译版本来分别赏析:

许渊冲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w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这首词,是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整首词描绘了一种悲伤的氛围。译文全篇押韵,许渊冲先生忠于原文加入主语“I”,作为每句的句首,既做到了押头韵,又点明了行为主体。许先生指出“我并没有机械地译成迭字”[6],采用了押[i]或[i:]韵脚: miss, is; drear, cheer,“试看‘miss和‘觅,‘cheer和‘戚,不是巧合的‘音似吗?”[6]看的出,许渊冲先生本人十分喜爱对这首词的翻译。后两句用“so sad, so drear”,“so lonely”,三个形容词,递进的方式传递情绪,还原了原文中冷清、凄惨的意境之美。句尾用“miss”“is”“drear”“cheer”呈现出“aabb”的韵式,巧妙的韵律展现了原诗词的音韵之美,抑扬顿挫,传递愁绪,将“凄凄惨惨”的情绪渲染的恰到好处,读起来“压抑低徊,余音萦绕,愁思不绝”[6],该译文十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诗词本身的内涵。

林语堂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该译本中林语堂先生运用了头韵,巧妙的以七个d开头的叠音形容词,其中“dim、dark” 描绘了天色已晚;“dense、dull”表达了寻寻觅觅找不到东西时的失落;“damp、dank”写出了愁苦的思绪,“dead”将整个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主人公的无助。双声词的使用与原文对等,七个“so”的连用,使得情感层层递进,形式非常完美,既有孤独寂寞,又有忧郁,还流露出了主人公的内心动荡不安,渲染了整首词的无可奈何的孤独气氛和意境。在押韵上也十分考究,押头韵和尾韵,词意层层递进,可让译文读者读后不觉产生出低沉落寞之美。

(三)“形美”的体现

中国古诗词是内容与外在形式高度融合的统一体,古诗词分为律诗和绝句,形式上讲究句式工整、对仗,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兼顾译文的行数、长短和对仗,那么就可以达到“形美”的视觉效果。《春晓》也是被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一首唐诗:

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以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不难看出,许先生的译文每句都严格的有10个音节组成,对仗工整,做到“形美”,一二句,和三四句同时做到了“音美”,该译文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讲究对仗的特点,字数固定,短小精悍,简单明了,保留了原诗的“形美”。从形式上接近原文,但有学者认为这个版本的译文中,为了体现押韵,将把鸟的叫声翻成crying,是否妥当还值得商榷。

中国古诗词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了大量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情感观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本文从“三美”原則角度出发,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视角赏析古诗词译文中的语言特点,感受译文的美感。要想让西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就必须用英译的方式呈现,通过语言这一交流纽带,让西方世界认识并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之美。因此,在日益加强的对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背景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古典诗歌译文的赏析,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欣赏中国古诗词的译文;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22:序.

2.陈菲菲.“天人合一”生态智慧星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北京

3.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5-48.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78

6.冯菲菲.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4):61-65.

7.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70-77.

8.孟春楠.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J].现代交际,2019,(04):82+81.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折桂令·客窗清明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