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2023-08-10邱显存罗永仕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邱显存 罗永仕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面临的发展困境,论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认为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建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制订“多元化、多层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促进民族地区研究生质量的提升;构建符合学科实际的考核标准,增加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的考核权重,激励导师更重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加强社会实践维度的考核,尤其是通过建立与完善“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增进社会对本土学生的认知与接纳,为学科发展培育土壤。

【关键词】民族地区 发展滞后学科点 学科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08-05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高等教育落后、学科点发展滞后问题,并且学科总发展滞后越来越成为制约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路径为研究对象,突破传统以科研为重点的提升方法,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突破口,探讨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路径与方法。本研究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论证了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加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可行性,探讨学科点发展滞后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方法。

一、学科点发展水平的差异归因于发展历史与办学条件的不同

除少数以民族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学科点竞争力普遍不强。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科点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且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在于学科建设理念相对落后,以下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点为例予以说明。

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高校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河池学院等6所普通本科院校。从开设高校的数量来看,广西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不大。但由于发展历史与办学条件的限制,广西目前只有唯一的一所“211”大学和“双一流”高校(广西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而其他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地区不仅有“985”高校、“211”高校,而且有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十的高校(如武汉大学等),跟这些省份相比,广西差距非常大。

再从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第一批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单位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共计33所高校,广西没有高校入选。目前广西区内开设“社会工作”硕士点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和广西科技大学。而从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学科点实力排名来看:A++,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6所;A+,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9所;A,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3所;B+,陕西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B,包括辽宁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20所普通高校。

最后从目前全国高校“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开设(自设)来看,全国包括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21所高校开设(自设)了“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没有博士点。

(一)发展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部边陲,开发较晚。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相比,广西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等教育起步晚。现有高校,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两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始兴办外,广西区内其他高校基本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办学,这与国内那些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高等教育起步较早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以“社会工作”硕士点为例,广西高校基本上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些甚至是近两三年才开办。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学科点竞争实力不强是区内高校学科点建设的普遍状况。

(二)办学条件

由于发展历史短,广西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經费投入不足、校舍场地陈旧、设施设备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弱等情况,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与提高,学科点竞争力有待提升。

经费投入方面,近年来广西的高等教育经费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投入仍不足。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经费投入居区内前三名,分别为31.26亿、18.15亿、14.71亿,其后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分别为11.88亿、10.9亿、8.9亿。这与国内其他省份高校的经费投入相比差距很大。

校舍场地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除广西大学外,广西其他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场地不足的情况。近年来,广西采取不少措施加大对区内高等学校校舍建设力度,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启动并建设了一批新校区。2016年至2021年秋季,广西启动建设的高校新区达到29所,2021年投入使用的新校区达11个,但与区内高等教育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

设施设备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高校自筹经费有限,广西区内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室设施设备老化,投影设备陈旧,有些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多媒体教室配备不足;教师教研办公场地少,在部分高校,十几位教师共用一间办公室,仅配备两三台办公电脑,不少教师不得不把日常教学准备工作、科研工作带回家完成;研修室缺乏,制约了学科点的发展。

教师待遇方面,目前,广西高校教师待遇偏低。在师资力量方面,除广西大学外,广西其他高校或多或少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配比不足、高层次人才(拥有博士学位)匮乏等问题。

可见,广西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条件等原因,目前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相比差距比较大,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民族地区学科点建设亟待加强。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早在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就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关键。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不够合理、评价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网上评价不够客观;学科点的考核标准重科研,研究生培养质量权重有待加重;不同省份、不同地区,资源竞争在不断加剧;在考核标准与资源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民族地区发展学科点发展倾向于“科研指标”考核。

作为欠发达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科点发展普遍滞后。科研的产出,除加大科研重视与投入力度外,还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持续进行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但以广西目前的状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有限的经费投入、数量不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不仅很难跟发达地区拼“科研指标”,而且容易陷入恶性竞争与循环之中。区内高校办学资源有限,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困难,需要“祛科研指标”,探索新的提升模式。

在“祛科研指标”条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探寻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又需要重新构建学科方向与特色、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发展环境等方面。统一的考核标准是学科点建设的指挥棒,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要真正实现“祛科研指标”的建设路径,需要厘清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构建学科考核体系的关联。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且更加符合区内高等教育学科点建设的实际。

学科点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科研指标上,还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大众的认可与口碑上。作为高学历层次的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更能体现学科点竞争力,因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原因,跟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科研实力(指标)虽有较大差距,但并不缺乏系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会教学、懂方法、兢兢业业的师资队伍,也不缺乏能吃苦、善钻研、盼改变命运的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有可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要实现快速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不失为合理、可行的发展路径,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三、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一)立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建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教育教学内容

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主要面向本民族、本地区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干部与人才。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首先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教学、研究内容。

目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依然存在,这也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民族地区滞后学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需重新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学科点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民族地区上述社会问题的教育教学内容。

比如经济发展问题。尽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所有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但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加上多年来产业单一欠发展,对水陆、沿海港口的利用严重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同),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亟待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奋力解决。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北连、南向、东融、西合”发展战略。北连长江经濟带,南开平陆运河达江出海,大力建设环北部湾港口城市群和西部陆海出海大通道,奋力东融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东盟数字化信息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区域发展战略方向,需要我们今后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落实与实施。

作为主要面向和服务区内的高校“社会工作”学科点,我们应立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及时增加这些反映民族地区重要发展战略的内容到“社会工作”学科点课程当中,不断强化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并贯穿到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建设、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过程中。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制订“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促进民族地区研究生质量的提升

我们应以“人”为中心,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多元化、多层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可以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也是提升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评价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评价标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比如,南宁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紧紧围绕“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与培养理念,于2000年开始招生。南宁师范大学是广西最早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目前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全日制本科专业,并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学科被列为学校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我们正在建立促进研究生全面培养、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大力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符合学科实际的考核标准,增加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的考核权重,激励导师更重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的学科考核标准,主要参照教育部2020年发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來实施。此轮学科评估凸显了几大特色:一是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二是破除“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顽疾;三是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淡化数量等。此次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艺术/设计实践)、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4大维度来展开,每个维度分设有一、二、三级指标。

“社会工作”这一学科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具社会性与实践性,直接服务国家、民族地区、社区与乡村。学科点创建的就业性、社会服务功能性非常强,所以学科点的建设、发展与考评应更加符合“社会工作”学科实际考核标准。如增加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的考核权重;探索建立并实施反馈平台(机制),及时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赋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导师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导师更加重视所招收学生的素质培养、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等。

(四)加强社会实践维度的考核,建立“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对本土学生的认知与接纳

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路径,应加强社会实践维度的考核,尤其要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对“本土化”学生的认知与接纳,为学科培育好发展土壤。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对“本土化”学生的认知与接纳。学校方面应做到:确定包括技术知识与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标准;确定主干学科、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习与专业要求等。企业方面应做到: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研究的平台;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的实践与毕业设计。

其次,丰富社会实践教学与实习内容。应多方努力,加强这一环节,丰富和提升社会实践的教学、实习内容。学校要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和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需求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与实习过程当中,将社会实践、实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就业对接工作的关键性环节,要抓紧、抓实、抓好实习的内容与环节。

最后,培育好学科发展土壤。“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培育好学科发展土壤是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重要必备条件。应多方努力,共同培育好民族地区学科发展土壤。要多方调研,科学定位,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多方共赢,为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创新型、实用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和具有地区竞争力的学科点。

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竞争力的现实路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加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更符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需求,广西高校应立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建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学科实际的考核标准,增加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的考核权重,激励导师更重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加强社会实践维度的考核,尤其是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来增加社会对“本土化”学生的认知与接纳度,为学科培育好发展土壤。

参考文献

[1]李庆涛.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2013(2).

[2]杨姗姗.国际背景下西部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满意度研究:以广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7(1).

[3]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J].评价与管理,2021(2).

[4]中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综合竞争力排行榜[J].评价与管理,2021(3).

[5]刘赛男,王超颖,尹晶.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文化建设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19).

[6]李春梅,段雪峰.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22(35).

[7]吴海波,陈双慧,肖馨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6).

[8]李小红,吴曼丽,郭琪琪.新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变迁、当代问题及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科学,2023(1).

[9]李慕春,罗赣.民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动因、内涵、困境与方略[J].贵州民族研究,2023(1).

[10]张永福.战略协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J].科学咨询,2023(1).

[11]李锋亮,孟雅琴.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2).

[12]李秋林,魏郡.基于提升培养质量的研究生过程管理研究[J].林区教学,2023(3).

注:本文系2018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学科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GY201808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显存,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学与社会学;罗永仕,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法学与社会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四川民族地区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如何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