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建构理路

2023-08-09黄敏

高教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三维目标机制创新

摘  要:高校“四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自觉筑牢信仰、坚定信念、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注重理念、方法、机制的创新,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学史、知史、明史、践史中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大任,用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四史”教育;价值意蕴;三维目标;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82-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Party, deepe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people, and is a powerful spiritual motive for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ir faith, firm their faith and bear their mission bravel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ombine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methods and mechanisms, le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be able to really study history, know history, Ming History, Practice History, build firm ideal and faith, foster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with the actual action to keep the miss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mechanism innovation

基金項目: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个一驱动共建实践研究”(22SKJD069)

作者简介:黄敏(1978-),女,汉族,四川隆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是加强和深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四史”教育就是青年大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滋养剂,从懵懂到通透的清醒剂。高校“四史”教育旨在立德树人,通过“四史”教育,要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学习中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与伟大,在见证中国成就中感受中华民族发展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学习中领悟,领悟中成长,把自己历练成为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  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  “四史”教育是引领青年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遵循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四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发挥出的巨大能量,不仅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伟大创造,也展现了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1]。“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教育,通过“四史”的学习,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充分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谓明理方可增信,“四史”教育在政治引领中的主导力、塑造力、说服力、统摄力必将引领青年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二)  “四史”教育是夯实青年学生坚守“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受当下信息化和自媒体时代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四史”教育显然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认识比较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实,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在面对当前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时,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能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投入到自身的实际行动当中,明晰目标,身体力行。

(三)  “四史”教育是推动青年学生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学习“四史”作为“十四五”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而必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制度”的“根本”措施[2]。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主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四史”教育不只是历史知识具体呈现,更是一种伟大精神的凝练传承,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不仅能够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抵御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更重要的是可从这一历程中读懂不同时期民族之大任,青年之担当,提升自己的“知、情、意”,引发对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的深入思考,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二  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这是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高校“四史”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终历练成为可堪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如图1所示。

(一)  学史爱党追寻红色史迹,筑牢理想信念

没有理论上的彻底,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很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而言,筑牢理想信念是一个需要通过积极学习和实践印证而不断提升過程。“四史”记录着诞生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抵御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四史”也处处展示了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信仰的火炬,孜孜以求砥砺奋进,敢想敢做敢拼的昂扬风貌。通过“四史”的学习,青年大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岁月和艰辛历程,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了解这段岁月历程中真切体味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员同志的责任担当和力挽狂澜。在学习“四史”中,大学生们应当心怀敬仰,在追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史迹中汲取精神之钙、追寻信仰之源,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  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新时代的大学生即将担负国之大任,更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到底是谁,找到自己的根和源,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熟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从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的无数中华儿女身上清楚了解代代相传承的红色基因,明确自己的“来路”,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个发展创举中坚定自己的“去路”,在理解当下生活和建设祖国的意义及价值中真正找到自身的根和源,深刻领会到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是“家国情民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厚植家国情怀就需从“四史”学习中强化大学生们的家国意识,以家国天下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  明史力行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

所谓“学以致用,方为学”。“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教育的重心不能仅仅停留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上,而要充分利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总结经验形成智慧,让大学生最终能够“学思践悟,明史力行”,把学习的理论体现在实践中,把领悟的道理运用在思维中,把传承的精神彰显在奋斗中,赓续我党我军在百年风雨历程中积淀形成的红色血脉,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沿着先烈的足迹奋进当时,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勇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三  有效建构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

(一)  人本为先,树立高校“四史”教育新理念

“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旨在立德树人,高校在“四史”教育中强化政治引领的同时必须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树立“人本为先”的理念。

其一,高校“四史”教育要坚守“以史育人”的本质,在教育中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用厚重的红色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其二,高校“四史”教育要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高校不仅要把“四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把学习“四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密联系、有机贯通起来,还要注重“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探索跨学科中的“四史”教育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三,高校要利用好“四史”丰富的载体,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四史”不只是记录在文字史料中,更体现在故事、遗址、场馆等丰富的载体中,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四史”丰富的红色资源载体,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四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  “三圈”联动,创新高校“四史”教育新方法

高校要确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得根据“四史”学习的目标要求,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构建好“四史”教育的“三个圈”,即聚焦课堂“内圈”、打造校本“中圈”、辐射社会“外圈”,让“四史”教育“三圈联动”真正融入日常、融入发展、融入血脉。“四史”教育“三圈”联动的方法如图2所示。

其一,高校要把“四史”教育融入课堂学科,发挥“四史”教学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四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第一课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思政课堂放大“四史”教育、历史课堂突出“四史”教育,常态课堂渗透“四史”教育,形成“四史”学习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内圈”效应。其二,高校要把“四史”教育与校史、院史对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四史”教育校本特色。在校史院史的挖掘体验中强化“四史”教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年学子真切感悟学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辉煌历史,爱国爱校共情共景,提升“四史”教育的亲和力。校园文化活动要聚焦“四史”教育主题,通过专题宣讲、主题活动、情景剧场等形式,营造“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局面,提升“四史”教育的感染力。其三,高校要引领大学生积极探寻“四史”印迹,盘活“四史”社会资源,让“四史”教育走实做深多点辐射。红色资源能充分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情操,每一处“红色印迹”都能标注出改革发展孕育的时代精神。高校要系统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活用好“场馆中”的“四史”,体验好“行走中”的“四史”,引导青年学子用双眼洞悉百年沧桑巨变,用脚步丈量百年历史沉淀,发挥高校“四史”教育的引领作用,融入基层社区,确实走实做深,提升“四史”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讓高校“四史”教育切实赋能地方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赋能民生答卷。

(三)  “三结合多层面”协同共驱,建立高校“四史”教育新机制

高校“四史”教育要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有效性地开展,就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校、家庭、政府、社会联合互动、资源共享、协同发力,建立起同心同向同行“四史”教育工作机制。“四史”教育“三结合多层面”协调共驱机制如图3所示。

其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互联”机制,让“四史”教育“实起来”。高校“四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讲透讲活“四史”基本理论,更要把“四史”教育内容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主题党日、主题班团日和重大节庆日等活动联系起来,结合地区资源条件,协作开展“四史”专项实践研学、专项综合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感悟时代发展。其二,要注重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建立“互动”机制,让“四史”教育“活起来”。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切实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活化“四史”教育。内容的“活化”,就是要切实从学生关切的问题出发,在注重“四史”教育理论性和政治性的同时,充分融入社会教育的元素,实现价值内化,达成教育目标;形式的“活化”,就是要整合好“四史”教育的主体、内容、资源及平台等,统筹规划、多方合作,形成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调互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增强教育合力。其三,注重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建立“互融”机制,让“四史”教育“用起来”。既要把“四史”教育融入课堂、融汇校史、融合学科、融通内外发挥好“四史”知识理论的导向功能,通过情感体验、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四史”教育也要在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根溯源,用鲜活的实践案例融入“四史”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下高校“四史”教育正当其时,大学生只有学好“四史”,才能真正的“明初心担使命”。所谓“纲举才能目张,执本方事遂”,“四史”教育“纲与本”在于把准目标,目标的达成在于行动,为此,高校“四史”教育要在把握“学史爱党、知史爱国、明史力行”理论目标的同时,通过理念、方法、机制的创新建构起“四史”教育的行动引力,引领青年学生自觉立志、立德、立行,切实培养出有坚定理想信念,有深厚家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973220.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三维目标机制创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情是语文教学的魂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