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检测价值

2023-08-05杨秋兰孙建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二聚体贫血血浆

杨秋兰 孙建良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肿瘤本身或放化疗之后所引起的红细胞数量下降或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低下,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大约有50%的肿瘤患者或引发贫血症状,而对于晚期肿瘤及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而言,贫血症状的发生率则高达90%[1-2]。输血治疗能够快速纠正患者贫血症状,扩充循环血容量,避免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采用输血治疗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充足的血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肿瘤的耐受,也能提高患者对放化疗、手术的耐受[3]。但输血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同样存在较大的风险,如输血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进而促使肿瘤细胞快速生长转移或扩散;同时输血过程中的过敏反应、输血后的疾病传播对肿瘤患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4]。因此,如何对肿瘤患者输血进行有效的评估,降低输血对肿瘤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临床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肿瘤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项检测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5]。基于此,笔者通过对48例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进行分析,探究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肿瘤患者输血治疗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对于肿瘤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提供更多的可参考临床数据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太仓市中医医院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伴CRA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均存在贫血情况。研究对象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9~87岁,平均(61.73±12.40)岁;胃癌患者11例,食管癌患者3例,乳腺癌患者3例,结肠癌患者6例,肝癌患者6例,肺癌患者6例,胰腺癌5例,卵巢癌8例;病程2个月~8年,平均(4.52±1.02)年,Hb水平84~100 g/L,平均(93.11±3.14)g/L。所有患者均进行输血治疗,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医院通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伴CRA;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实验室指标采集;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加,全部签署书面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感染者;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病家族史;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不能坚持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检测仪器

研究中使用的检测仪器由日本Sysmex公司生产,其型号为CA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XN1000血液分析仪。

1.2.2 检测试剂

研究中使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Hb水平的检测试剂,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

1.2.3 检测方法

患者晨起空腹,采用含有0.2 mL的枸橼酸钠(3.8%)的抗凝管采集患者静脉血2 mL,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后,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分离处理(离心15 min,离心转速为2500 r/min)后对血浆标本进行检测。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时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并对其结果进行判定。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为0~0.256 mg/L[6]。

1.3 观察指标

(1)比较输血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与异常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2)比较不同输血次数、不同单次输血量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3)输血24 h后,对48例患者的Hb含量进行测定,评定患者输血效果,其中Hb含量未达到预期值的85%,判为无效输血[7]。比较输血有效与无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中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描述,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与异常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患者均通过输血治疗纠正贫血状态,输血前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41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输血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与异常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表1 输血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与异常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血浆D-二聚体水平例数输血前输血后t值P值正常71.01±0.521.72±0.452.7320.018异常416.98±1.7711.59±3.866.9510.002

2.2 不同输血治疗效果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48例患者中输血治疗有效的患者40例,无效患者8例,输血后输血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输血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表2 输血治疗有效与无效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输血治疗效果例数输血前输血后t值P值有效402.62±1.974.32±2.573.2200.001无效814.62±9.1422.32±0.932.3710.033

2.3 不同单次输血量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单次输血量<2 U的患者11例,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量≥2 U的患者37例,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单次输血量<2 U与输血量≥2 U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表3 单次输血量<2 U与输血量≥2 U患者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单次输血量(U)例数输血前输血后t值P值<2111.34±0.411.69±1.011.0650.300≥2375.59±6.548.35±2.432.4060.019

2.4 不同输血次数输血3 U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本研究中共有13例患者输血3 U,其中1例为1次进行,11例为2次及以上进行,不同输血次数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输血次数1次与输血次数≥2次输血3 U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表4 输血次数1次与输血次数≥2次输血3 U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s)

输血次数例数输血前输血后t值P值123.71±0.295.52±0.395.2670.034≥2118.29±3.0011.29±2.722.4570.023

3 讨论

肿瘤是人体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或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基本特征有增殖速度快、不受机体生理调节控制、破坏人体正常组织及器官,肿瘤按照危险程度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8]。肿瘤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普遍化,全球范围内癌症已呈现出高发态势,已成为剥夺人们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肿瘤疾病需要接受漫长的周期性治疗,不能仅通过一次治疗即治愈,而随着周期的延长及肿瘤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再加上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对外周全血正常细胞的影响,导致三系细胞大量减少;进而引起肿瘤患者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9-12]。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贫血,导致肿瘤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为患者出血、骨髓抑制、骨髓内转移、放化疗、相关炎症等方面[13]。输血治疗对肿瘤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输血后患者容易出现排斥、过敏性休克等,因此,对于肿瘤输血患者应加强相关实验室检查,有效评估肿瘤输血策略[1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活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大量资料表明肿瘤患者多数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和纤溶亢进现象;其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破坏等原因引起,并且肿瘤细胞由于较高水平的纤维蛋白溶酶激酶,导致患者体内纤溶活性增强,引起血浆D-二聚体增高[15-16]。对于癌症患者而言,血液呈高凝或易栓塞状态危险性较大,极易引起患者血栓形成,甚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所以,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患者血液是否高凝或易栓塞状态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同时对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也有临床意义[17]。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所特有的代谢物,其水平变化可直接反应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鉴别的可靠动态指标;临床数据表明血浆D-二聚体与肿瘤的分期、治疗、预后等均较密切关系,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性的观察指标,而且其检测便捷、费用少[18]。对于无症状的肿瘤患者,对其体内出血不明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有利于肿瘤患者的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知道肿瘤患者的相关治疗情况,如抗凝、抗肿瘤、输血等;肿瘤患者的输血治疗可以通过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水平值进行评估,有效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科学依据[1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输血前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是否正常,其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提升,且当输血量≥2 U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这表明,对肿瘤患者来说,其本身存在高凝状态及贫血状态,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不仅可有效指导患者在临床治疗和预后方面的评估,也可以为输血前后的评估提供循证依据,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血栓状态及贫血状态的平衡。此文的研究结果为肿瘤患者输血干预方案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不同肿瘤患者进行对比,未分析患者治疗方式对血浆D-二聚体产生的影响,且不同化疗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研究尚需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伴CRA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出现变化,故将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评估治疗贫血效果的指标是有显著临床意义的,也能够为肿瘤患者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二聚体贫血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