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理念下专业教学改革的文化育人工程探索实践

2023-08-02吴冠聪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吴冠聪

摘  要:在加強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文化自信理念下实施文化育人工程的实践为研究案例,探讨文化育人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多元挑战,阐明文化自信理念下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提出“双传承、双体系、双平台”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自信;专业教学改革;文化育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68-04

充分发挥人类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度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文化育人的本质要求[1]。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文化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更加自信,才能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繁荣。文化自信不仅表达着人们在新时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深刻内涵的认同,更包含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大无畏精神[2]。在开展文化育人工程过程中,应以文化自信这一理念作为依据,推进以价值观为指向的实践探索,促使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实现隐性思政意义的生成。

一、文化育人工程面临的多元挑战

(一)考核体系亟待构建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三全育人体系基本建立,但是还处于满堂灌——传统的诉诸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未把育人实效作为考核育人体系的标准。”[3]在文化育人过程中,部分育人主体采用过于理性的语言及大量专业术语进行育人,将讲授、灌输认为是育人完成终点。育人主体对育人客体的实际需求和群体差异关注较少,学生缺少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渠道,使得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价值仅处于认知阶段,对于中华文化内容的认识与自身的生活未建构联系,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追求快餐文化的年代,青年学生是否接纳、是否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也没有建立具体的思想跟踪和衡量标准。如何确保文化育人能入脑入心,如何能获得育人的有效反馈,是目前文化育人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二)实践渠道亟须开拓

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是已经具备成熟思想,有独立意志的青年学生,作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客体,他们仍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一方面,他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闪光点,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历史感到自豪,对革命先烈的事迹产生共鸣等;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场景的转换,他们被激发的情感迅速被冲淡,转而回到现实中对物欲的追求和享乐的快感之中。这种现象说明在和平年代,学生虽然赞美祖国、感恩英雄,但缺乏将这些优秀品质主动内化的实践途径。他们内在理解的获得源于他们在某种实践情境中的真实参与体验,离开了实践情境的文化自信教育,其所架构的理解效果必将是模糊或含混的[4]。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想实现文化自信,必须从社会实践当中汲取力量。由于社会实践存在复杂性、丰富性等诸多特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是需要扎根于这些土壤,不断汲取力量,在成长过程中理性看待各类问题,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5]。

(三)文化冲击亟欲化解

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人们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在现实生活中,吃西餐、过洋节的时尚生活已成为流行,“高校学生未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有待提升、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文化自信所产生的冲击。”[6]青年学生认为,只有在革命年代才需要艰苦奋斗,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际才需要团结奋进,而在物质丰盛的年代则可以“躺平”。因此,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热情程度较低、对文化自信理论来源知之甚少。虽然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大部分是支持的态度,可是到了学习有关知识课程的时候,部分学生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学习。如此看来,“根本原因就是现代大学生对于本土文化自信理论来源理解较浅,仅仅是敷衍了事将课程完成,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7]

二、文化自信理念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文化育人模式,增设文化育人成效考核模块

惠州学院是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采取“文化育人,竞赛检验”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全国专业学科竞赛中取得专业奖项,其核心就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当中,特别是公益性、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学科竞赛中,以赛代练,通过教学实践将文化自信、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等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旧框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作品屡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可见,把文化育人贯穿于专业学科竞赛,既能检验育人成效,还能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支具备政治思想能力的教学团队。学院教工党支部的教工党员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展现了先锋带头作用,他们根据专业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能力。通过党员代表领学、专家辅学、支部促学、教师互学等方式,确保教师在新时期依旧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当中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同时带领骨干教师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元素,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艺心向党”课程教学改革系列,在惠大美术馆公众号进行课程展出,其中呈现了24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改革课程,实现了本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打造。例如《展示设计》课程利用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展示设计原理的现场讲解,让学生进行再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际教学改革,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传扬了“东江纵队文化”,让其拥有庞大的传承媒介、宣传途径及传习人群,适应时代的进步,把革命的精髓发扬光大。从师资队伍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都有效拓宽了文化育人的实践渠道,让学生从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化育人体验。

(三)设立知中国、爱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培養目标

学校在地方民俗文化上有大量的科学教研成果,依托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门农民画)”的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上将立足传承与发展并重,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新时代文科创新型人才。通过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以创新视角和思路整合出一套可实践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深刻了解、感受地方文化,让年轻人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之美。如举办各类课程思政特色活动,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研究的优势,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传统文化活态展演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坚定“四个自信”,有效化解了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打下基础。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文化育人工程实践路径

(一)传统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双传承”

惠州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以地方文化“龙门农民画”为美育资源,以龙门古村落为红色资源,通过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过程中,以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视觉表现手法、创意图形表达、材质运用等多种方式激活龙门农民画对红色革命文化的推广作用,进而形成龙门农民画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特色,以呼应当前时代对红色精神传播的需求。革命文化中万众一心为国的精神,需要以更为本土化的方式进行传递。红色革命文化文创产业应将传递精神、创造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深挖产品背后的红色文化内涵,给消费者传递中华文化特有的爱国情怀。

(二)基层党组织、专业课程思政的“双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突出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作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并明确提出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总要求,对专业思政设计了实践路径:不仅要求教师将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还要求教师将思政融入科研项目,教工支部书记带头立项,打造广东高校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等特色创新项目,并引导多名青年教师申报。后建立广东高校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项等与惠州地方红色文化相关的多项工程,最终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本专业教学团队也先后申报了37项课程思政项目与评选,在党建引领下,本专业形成了人人谈思政,课课有改革的教研气氛。在“双体系”的引领下,本学院党总支的工作案例被评为惠州学院基层党组织优秀工作案例二等奖,专业所在的学生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本学院的教工支部书记获得了2020年广东省首届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校级选拔赛一等奖。

(三)服务地方文化、打造课程思政的“双平台”

该专业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搭建的“企业家库”“教学实践基地”“惠州市广告协会共建党支部”等应用型人才实践平台,将价值引领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创产业、广告等有关的3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专业对接,校企合作”,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视觉传达行业智能化发展前景,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知中国、爱中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文科创新人才。本专业通过打造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实践平台,产生了聚集效应,吸引了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为日后本专业的综合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文化育人工程实践探索价值

(一)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东江纵队文化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活动地区正是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曾经,这些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游击总队;现在,也是这些地区的人民在经济浪潮下建立了新时代的经济高地。推广红色革命文化,探究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改革,能凝聚当代粤港澳青年的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源泉提供动力。当前,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挖掘红色主题为导向的旅游、影视、出版、动漫、创意工艺品和食品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消费潜力。在艺术教学课堂上对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推广研究,剖析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红色革命文化核心精神内涵进一步地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应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作用,让粤港澳湾区的青年人认识到团结一心、赤诚为国的爱国精神,从而更好地培植家国情怀。

(二)地方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有机结合

惠州学院目前作为龙门农民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门农民画已逐渐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东江纵队文化正是在惠州形成和发展的,龙门县作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的诞生地,以龙门农民画这一本土化的图像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策略,“情景再现”红色革命精神,可呼应当前时代所需、激活龙门农民画这一特殊画种天然的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主流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过程当中,以艺术语言体系作为依据依旧存在零散化等诸多缺陷。

(三)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文化育人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部分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方面存在理解问题,这也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有甚者颠倒了荣辱界限。为了更好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把红色革命文化渗入专业教育,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家国情怀,终身受益。

红色革命文化融入艺术教学改革实践是“文化自信”理念下实施文化育人工程的有效探索,可以为国内同类型的红色文化推广乃至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案例。本研究通过艺术教学改革实践把“红色革命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大理论”讲成身边的“小故事”,以一种本土民俗的图像作为载体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拉近党群关系、师生关系,拓展红色革命文化深度。

五、结语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存在,国家是否能够繁荣富强与文化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8]。在通俗化、快速化、碎片化的“文化快餐”乃至各种“洋文化”日益盛行的时代,正统的文化并没有真正展现其作用,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生态,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而文化育人工程只有全面嵌入专业教学之中,方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其中,课程观念嵌入是先导,课程制度嵌入是保障,而课程资源嵌入是关键。在三者的叠加效应与交互作用下,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得到不断加强并日益走向深入。

本研究通过具体分析红色革命文化的元素,立足红色革命文化的社会语境和发展现状的思考,将“文化自信”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分析当中,为焕发红色传承价值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钱建国. 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及策略[J]. 江苏教育,2018(15):7-10.

[2] 邹广文,王毅. 文化自信的三重内涵[N]. 光明日报,2018-01-12(06).

[3] 杜娟. 新时代高职院校视角下文化育人中榜样的价值引领实施路径——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 长江丛刊,2020(26):99-100.

[4] 杨建锋. 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话语的逻辑体系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2017(03):6-9.

[5] 荆德亭. 视觉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消解及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3-16.

[6] 王立胜. 传统文化理念下高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就业与保障,2020(23):93-94.

[7] 李培培.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培育路径探讨[J]. 法制博览,2020(23):225-226.

[8] 周云磊. 实现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N]. 光明日报,2017-12-22(02).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