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牡丹亭·惊梦》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研究

2023-07-31史钰婷

美与时代·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集合体,昆曲是其中璀璨辉煌的一页。将昆曲视觉元素运用在数字插画中,不仅能使昆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同时也为中国数字插画的发展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昆曲主题的插画创作需要不断反思与创新,不断审视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昆曲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珍爱。

关键词:昆曲视觉元素;数字插画;游园惊梦;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苏州昆曲视觉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研究”(SJCX22_1535)研究成果。

一、昆曲数字插画发展现状

(一)昆曲文化发展现状

从元末起,苏州的大街小巷中就出现了昆曲的影子,昆曲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沧桑,沉淀着民族文化。昆曲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曾经取得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是中国东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交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当时的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而昆曲正发源于苏州昆山,当时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便是听昆曲、唱昆曲,每逢中秋佳节,一年一度的虎丘山曲会到来的时候,苏州城便化身狂欢的海洋。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随着时代变迁,昆曲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影响日渐削减萎缩,昆曲“独秀”的时代虽已不在,但依靠传承人、昆曲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当今昆曲仍是最受欢迎的全国性剧种之一。

昆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绮丽瑰宝。自昆曲在21年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国家和政府以及社会对昆曲的关注度也逐步升高,但昆曲真正斩获大批年轻观众是依靠2003年由白先勇动员文化精英和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汤显祖创作的原版《牡丹亭》中的55出戏被精炼成了27出,但是只删不改,保持原汁原味唱腔,只对音乐、灯光等进行改良,实现了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权衡[1]。在此之后,昆曲这枚璀璨明珠也不断在各个领域发光,与不同的艺术形式互融互通,与数字化的新时代进行对话。

(二)昆曲数字插画的现存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集合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袭承流传,反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风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现象与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四者缺一不可。在时代嬗递异变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与其他文化交织碰撞,学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同时作为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不断地与现代社会水乳交融。戏曲、茶道、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这众多的元素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是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在数字插画中经常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现[2],数字插画的多用途、可重复使用、易修改保存等特点也助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我国数字插画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的风格来传达不同的内容。

随着社会对昆曲关注度的提高,昆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频率逐渐增加,昆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也经常作为素材出现在数字插画中。昆曲相关的插画层出不穷但质量却良莠不齐,这些作品中不乏有风格多样、画技精湛同时又传递出原著韵味与舞台表演风貌的优秀画作,但同时也有表现形式单一、画面单调、整体效果尚有进步空间的画面。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一些包装、H5界面等场景出现的昆曲插画有许多都大同小异、线条粗糙,选取类似的人物场景进行简单勾勒,缺乏灵魂。数字插画的创作并非机械的拼贴、组合,在一些昆曲数字插画中,常常出现元素过于突兀,与背景格格不入的情况,或是昆曲风格不够明确、缺乏辨识度的问题,甚至有的画面出现模棱两可难以辨识的场景、注释的错注漏注以及不够雅观的删减改动。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绘画爱好者、插画师们努力学习优秀作品,不断地思考、练习以及创新。

二、《牡丹亭·惊梦》视觉元素分析

(一)昆曲文化元素分析

昆曲艺术由多种复杂的元素构成,舞蹈、唱腔、念白、乐器,也不乏有脸谱、服饰等视觉元素,这些元素或是以单独形式,或是通过交叉组合发挥着作用[3]。昆曲发扬自苏州吴中,唱腔与念白有吴侬软语的味道,细腻悠扬。昆曲艺术不仅美在婉转的唱腔和念白、生动的舞蹈动作,也美在戏曲人物的造型艺术以及道具场景的陈设、布置。与其他剧种一样,昆曲人物也分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豪放潇洒的武生武旦、曼妙儒雅的小生小旦、粗犷的花脸,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而这则需要依靠唱腔、表演、妆造以及服装道具的共同演绎才能如此精彩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视觉元素以及其他艺术元素都能够转换成丰富的视觉符号,结合数字化设计手段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进而以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对昆曲文化进行传播的同时传达其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4]。

(二)《牡丹亭·惊梦》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全称为《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在“临川四梦”中最为著名同时也最令汤显祖本人得意的就是《牡丹亭》。《牡丹亭》共55出戏,讲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封建时代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杜丽娘游园惊梦,因情病死又因情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拾画恋魂又冒险掘墳。经过重重坎坷阻挠最后终于在人间成婚团圆,得以圆满。这部剧作讲述了坎坷凄美的爱情故事,着力构建了历史复线,背后更是影射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禁锢和泯灭。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的影响当属最大,《牡丹亭》中又以其中第十出《惊梦》为最,《惊梦》中又以前半折“游园”最为突出,也就是脍炙人口的“游园惊梦”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在婢女春香的带领下,第一次放下书本踏出家门,在花园赏春游玩,杜丽娘看到园中春日,感叹自己宛若这美景一样,囿于园中,无人问津。之后在园中小憩,在睡魔神的引导下在梦中与男主人公柳梦梅相遇,两人心意相通,两情相悦。最后杜丽娘被花神唤醒又被母亲发现并告知不要走出家门进入园中,于是再次陷入迷茫空虚。片段中出现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杜丽娘的婢女春香、书生柳梦梅、睡魔神、十二花神以及杜丽娘的母亲甄氏,向观众展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时整个片段随着情节的推进,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情绪和观感,有撩人春色、浪漫爱恋,也有少女怀春、感时伤世,引发观众无限遐想。

(三)《牡丹亭·惊梦》中的视觉元素

《牡丹亭·惊梦》中的视觉元素大抵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在昆曲舞台表演中出现的视觉元素,另一类则是在唱词和说白中出现而未曾出现在舞台上的视觉元素。在舞台表演中出现的视觉元素是最为直观、易于提取的,例如脸谱、戏衣、头面、切末乃至演员的舞姿、戏衣上的花纹等,都可以通过元素提取、概括、简化等简单的处理,再根据构图、色彩的需要直接运用到画面中。然而昆曲作为戏曲剧本,除了舞台表演之外,它的文学性质,也就是字词和情节同样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来源。在说白和情节中,有许多未曾在舞台中出现却能引起读者、观众无限想象的情景,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拥有无限的美感与震撼。在舞台中出现的视觉元素的提取根据插画作者不同的风格和习惯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未曾出现在舞台上的元素的提取更是完全主观,基于每个人对戏曲和人物感情色彩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脑海中浮现的会是截然不同的场景,表现出来的画面也存在无数种可能性。同时,这些画面之间也必然会存在着一些共性和联系[5]。笔者经过分析和调研,将《牡丹亭·惊梦》中的视觉元素进行了分类汇总(如表1)。

三、《牡丹亭·惊梦》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

昆曲《牡丹亭·惊梦》选段的表演以园林实景表演最为经典,而数字插画叙事性强,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场景和氛围,非常适合作为昆曲《牡丹亭·惊梦》传播、传承的媒介。昆曲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有直接運用、解构重组、意境表达三种较为常用的手法。最简单直观同时也最常见的手法便是直接运用,所谓直接运用并不是随意的复制、堆砌,而是将昆曲文化元素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与变形或是进行概括、提取,在不改变元素大体样貌的情况下直接运用到画面里[6]。相较于直接运用,解构重组是更为抽象的一种表达,先将想要运用的元素进行简化、概括、分割等处理,再根据不同的画面需求,将处理后的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加之色彩搭配、构图等技巧的辅助,以达到画面的和谐完整。至于意境表达手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情感的表达经常是含蓄内敛的,区别于西方艺术,东方艺术更加讲究意趣、韵味。相较于前两种,意境表达是完全抽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添加过多的具体元素,这就更需要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来达到意境、情感的成功传达。在插画创作中,这三种手法有时并不会单独出现,在一些较为丰富和饱满的画面中,这些手法往往会穿插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昆曲作为苏州昆山特有的优秀地域文化,拥有传统江南朦胧婉约的明显特征,在作为插画主题元素时,可以直接保留其素雅悠扬的基调。插画师吴明艳的作品《游园惊梦》中的画风便保留了别具一格的江南风情。图1是选自《游园惊梦》系列作品中的四个经典画面,分别是杜丽娘在春香的带领下初次踏入花园、与春香共赏园中春色、在睡魔神的引导下于梦中与柳梦梅相见以及二人在梦中一见倾心、两情相悦的场景。作者使用柔软随性的线条将画面中的元素进行简单勾勒,色彩的使用也是轻薄灵动、淡雅清秀。画面中的元素较为丰富却不失节奏与韵律,刻画饱满,同时通透明快,主次分明[7]。画面的焦点放在几个主要人物上,周围又添加了院墙、镜台、繁花、杨柳等视觉元素,与人物之间相互遮挡簇拥,画面中的元素较为写实,同时运用夸张等手法,虚实远近排列组合,重现舞台及原著氛围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昆曲视觉元素在现代简约风格的插画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但在元素的提取和使用中就和上文的古典江南韵味大不相同了。在现代简约风格中,昆曲视觉元素需要相对来说更高程度的概括和提炼。图2的这组“游园惊梦”主题现代简约风插画,将杜丽娘和春香两个人物形象以及繁花、杨柳、亭子等都高度凝练成为扁平化的几何图形组合,几乎没有体积感,依靠色彩、大小、粗细对比来区分不同的块面。画面并未使用细腻的手绘笔触,也没有加入传统的透视关系,而是改用矢量图形,加之对比色的渐变、基本几何形的互相遮挡、坚挺硬朗的线条,用传统题材塑造了现代化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与众不同的色彩[8]。

数字插画的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与新时代对话,去粗取精,在传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昆曲这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活力,同时推动数字插画的发展。当下流行的国潮风,与昆曲《牡丹亭·惊梦》进行结合时同样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元素处理,图3是中国日报海外版周刊的一期头版插图,主题内容为孩子们的暑期夏令营中关于传统艺术的门类,昆曲视觉元素作为主要元素之一出现在画面左侧。画面虽然出现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元素,但风格统一,和谐均衡,每一个元素上都有相同颜色的呼应,同时有荷花、祥云等元素以不同形态、大小的重复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画面的统一性。可以看出整个画面对元素的处理更为细致,风格写实,线条规则、利落,配色清新舒适,丰富而不杂乱[9]。国潮风作为辨识度很高的风格,在画面中常常会使用明度较高的波点图案进行点缀,并通过不同的大小、疏密来体现体积感以及区分块面,勾线也常常使用白色、黄色,使画面整体拥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国潮风格为昆曲文化乃至其他传统文化赋予了极强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近代以来,昆曲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影响日渐削减萎缩,但是,随着国家政府的重视和传承人、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昆曲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沟通平台。视觉艺术的传播正在由物理媒介逐渐转向数字化媒介,数字化环境下昆曲的传承与传播方法决定了昆曲艺术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弘扬,而数字插画的创作与运用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才能使昆曲艺术和现代乃至未来的生活紧密相连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昆曲主题的插画创作需要不断反思与创新,不断审视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助力昆曲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珍爱。

参考文献:

[1]刘茜茜,张兵娟.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2(8):76-78.

[2]林为林.传承与发展是昆曲人应有的使命担当[J].上海戏剧,2017(7):30-32.

[3]李金兆.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9.

[4]于淼.论昆曲视觉元素的图形设计运用[J].美术大观,2010(10):198.

[5]冯青,郭昊麟.数字化视域下的宋代缂丝设计元素提取与应用[J].包装工程,2022(12):250-256,272.

[6]李甜甜.基于自媒体传播的昆曲文化元素重构与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1.

[7]陶靓子.京剧《霸王别姬》衍生图形设计探索[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3):129-134.

[8]刘可新.昆曲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9]王凤娟.现代戏曲人物画的类型与传播特征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22(2):66-75.

作者简介:史钰婷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贵增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