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部治理视角的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内涵特征与体系构建

2023-07-29堵文静王超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内部治理五育融合

堵文静 王超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将德智体美劳融为有机整体,有利于把握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视角,结合办学特色、学情特点、教学资源等方面,系统分析“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特征,探索构建责任主体、评价方式、管理机制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内部治理;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研究进行了全面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实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体现。将“五育”与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融为有机整体,一体化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有利于把握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内部治理视角的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特征

“五育融合”内涵丰富、特征显著,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现代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是经过不断学习、思索、实践形成的育人机制,对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育融合”育人的内涵分析

“五育融合”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注重立德树人,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品德修养;智育注重启迪智慧,通过讲授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其综合技能水平;体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基础,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引导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美育坚持以美育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劳育即劳动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养成崇尚劳动的美德。“五育融合”的实质是将“五育”聚集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实现1+1+1+1+1>5的融合效应。

(二)“五育融合”育人的相关研究

“五育融合”育人研究主要分为“五育”的关系与作用、“融合”的教学与体系、“五育融合”的方法与路径等方面。“五育”的关系与作用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关系分析;运用信息平台,将“五育融合”与学生素养结合,提升“五育融合”的作用与成效;分析多类教育主体,提出不同主体的责任;以美育为切入点,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与作用方式;分析教学逻辑,协同促进“五育融合”的教学;等等。“融合”的教学与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从通识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高职院校“五育”的实施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五育”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分析“五育融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德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健全评价标准体系;等等。“五育融合”的方法与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系统分析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路径;将融合理念与德育相结合,通过课程、课堂、班级、家校协同的路径,构建学校德育的新生态;结合德育、课程教学、体育健身、艺术实践、劳动教育等要求,分析“五育融合”的路径、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等等。

(三)“五育融合”育人的特征分析

“五育融合”是一种创新的育人理念,强调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注重育人要素的综合运用。首先,“五育融合”体现了顶层设计与一体化构建,从教学资源、管理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整体设计,构建融合评价方式。其次,“五育融合”体现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运用,通过构建横向部门与纵向层次的逻辑关系,结合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质量标准,从运行、评价、制度、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过程运用。最后,“五育融合”体现了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通过跨领域的实践探索与系统改革,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不断完善基于融合效应的学习方法与创新思维,总结成果经验,形成数字化治理的新样态。

二、基于内部治理视角的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

“五育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理念,与以往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分析“五育融合”的内涵特征,从责任主体、评价方式、管理机制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强化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责任主体

1.学校:创优高职生态,强化育人管理

学校是“五育融合”发展的主体。一是加强“五育”的运用与融合管理。对标高质量育人生态建设要求,建立部门协同管理、交流沟通、合作推进等融合育人管理机制,将“五育融合”融入高职院校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与标准,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养。二是注重高职院校内部生态系统的互动关联,充分挖掘资源和特色,发挥“五育”间的相互作用与连带效应,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家庭等外部系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三是突出德智体美劳要素之间的融合。抓好顶层设计,落实整体部署,打造目标标准,突出“五育融合”的整体性规划与指标体系建立,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两链”格局。

2.专业:加强专业建设,致力强群优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一是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对标高水平专业建设要求,按照可测量、可量化的原则,设计“五育融合”的量化指标,从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科研服务等方面加强专业群建设。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要素,将“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融合式的教学课堂。三是建设产教融合资源集聚平台。通过政行校企共建共享共管专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与就业实践平台,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将职业素养、创新素质等融入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达到“五育”的全面贯通与融合。二是开发“五育融合”的一体化教材资源。充分挖掘“五育”中的特色要素,打破传统讲授模式与内容的系统性边界,构建一体化课程思政与教材体系,注重形式、内容、体例等创新,将科技成果、传统文化、先进理念等内容与课程教材融为一体。三是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分析与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将融合德智体美劳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纳入课堂质量评价要点。

4.教师:崇尚师德师风,提升学术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是要用高尚师德和学识风范引导学生。教师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重要参与者,要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善于进行育人要素优化重组。教师要自觉更新知识储备,转变理念、改进方法、提升能力,主动提高“五育融合”的教学能力,打破教学系统中相对固定的界限,注重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过程中挖掘育人资源。三是要注重“五育融合”的教学能力提升。较强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与保证,教师要注重“五育”元素的教学运用,将情境式教学融入课堂,增强学生对“五育”的认知体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5.学生:运用综合测评,赋能全面成长

学生的“五育融合”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一是促使学生了解“五育”的内涵与特征。注重“五育”与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结合,挖掘学生个人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五育”的作用与价值。二是注重“五育”综合测评的实践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先进学习理念、高效率学习方式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实践运用,设定发展目标与标准,通过学生的自我规划和量化评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改变传统的“标准化、一刀切”评价模式,通过融合式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能,追求卓越,实现价值。

(二)优化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评价方式

1.完善“五育融合”育人的评价标准与评价过程

通过评价方案的实践与优化,对接德智体美劳的各项具体要求,设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五育融合”评价标准,规范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等要素在“五育”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分析各项评价的过程与质量,全面把握“五育融合”育人體系的过程重点,注重融合要素之间的设计能力与实施效果。加强评价过程管理,立足高职办学特色、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注重评价实践分析,系统掌握“五育”评价在育人体系过程中的运用状况,不断提升“五育”评价的作用与价值。

2.优化“五育融合”育人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指标,注重评价效果。评价内容要结合“五育融合”的实质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合“五育融合”育人的特点与实际要求,优化调整评价方式,改进结果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优化过程性评价,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设融合性评价指标,加大“教与学”过程性评价的占比。

3.注重“五育融合”育人的评价效果与评价反馈

明确评价结果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将“五育”要素融入专业、课程,科学客观地分析评价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不断提升评价质量。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注重实践反馈的效果与水平,通过PDCA循环形成评价管理闭环,促进“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把综合性、融合性评价作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推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新体系。

(三)健全高职“五育融合”育人的管理机制

1.“五育融合”育人联动机制的构建与运用

结合“五育融合”各个要素,创新方式方法,聚焦“融”与“合”的交汇点,构建“五育融合”联动管理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实现政行校企的育人联动,加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行业、高职院校、企业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对接产教融合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载体与路径,形成多主体互动育人生态。

2.“五育融合”育人质量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对接“五育融合”高质量要求,优化部门设置与功能,健全“五育融合”质量管理机制。发挥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才培养融合机制、跨部门协作机制的融合作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将“五育融合”的实施目标、标准、过程、成效等纳入高职院校相关考核中,激发教职工全员参与的热情与动力,积极构建适应“五育融合”需要的高职院校治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颜怡,冯益平.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

[2]张政文,王维国.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2).

[3]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1).

[4]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1).

[5]黄炜,张治,胡爱花,等.基于“五育融合”的学生数字画像构建与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18).

[6]伍红林,杨玥.五育融合学校新样态何以实现:基于多类教育主体的视角[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7]闫若婻.以美育为视角的“五育融合”:价值转向与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1(7).

[8]杜尚荣,林鑫虹,游春蓉.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的逻辑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2(8).

[9]邹吉权,刘斌.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

[10]宁本涛,覃梦蒙.“五育”如何美美与共[J].教育发展研究,2021(22).

[11]马卫国.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21(12).

[12]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1).

[13]祝祖岗.“五育融合”重塑学校德育新生态[J].人民教育,2021(8).

[14]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15]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35).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五育融合研究”(编号:2021SJB0456)

作者简介:堵文静(1988— ),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王超(1982— ),男,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内部治理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