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中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3-07-26刘田

高考·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自我效能感高中数学

刘田

摘 要: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如何将核心素养内化,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成为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找出了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具体阐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着眼于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我效能感;培养机制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自我效能感理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且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信心感,是主体对自我在某个方面的能力的自我预判[1]。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能够成功地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观判断。分析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不难发现,自我效能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个体行为中普遍存在的品质,而是与特定的任务联系在一

起[2]。同时,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个体认知因素。这一特点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恰当的教学培养机制,从而逐步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影响

第一,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选择及对该问题的积极性。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对学习行为的选择。受此影响,学生通常会刻意回避那些他們认为超过自身能力的任务,以避免失败的产生。具有高效能感的学生,则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

第二,影响学习目标确立。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兴趣水平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并且会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

第三,影响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时的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努力、持之以恒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遇到一定的障碍与困难时,他们具有坚持性,并且坚定自己实现学习目标的信心。即便遭遇失败,他们也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改正,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四,影响学生数学新概念的习得及运用新概念的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模式的直接表现。在进行某项学习任务时,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于任务的要求上,从而全面挖掘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且会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各项学习策略进行优化与调整[3]。

二、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教学培养机制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当前,为了追求升学率,教育评价内容对静态知识的过多倚重,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考查比较忽视;评价标准过多地强调共性,比较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过多注重量化结果。这种机械量化违背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4]。

斯滕伯格认为,成功并不是仅仅属于少数人。每个甘于平庸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都有个体的独特性,只要他们认清不足,找准位置,发挥所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一种成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向学生传递: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可以因人而异,你的潜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另外,成功不是静止的,它是一种变化的,莫要因为一时的失意或者一方面的弱势就自我否定,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坚持不懈地做事,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改变思维模式,完善自我认知

在生活中,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另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两种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前者是“学到东西”,“不怕犯错”,实际上就是,只要自己进步了就是成功了;后者是“爱表现”,“完美主义者”,认为“比过你”才叫成功。乔丹是世界著名的篮球明星,他在高中的时候,校队的教练跟他说:“乔丹,你根本不适合打篮球。你没有天赋,你还是离开校队吧。”但幸运的是,他的母亲是一位“成长型思维”实施者。母亲跟他讲:“请你记住,你每天去练习你的球技,这就是你的成功,你的进步对你来说就是无比巨大的财富,请每天去练习你的球技。”所以,乔丹每天六点钟练篮球,每天都坚持练篮球,哪怕功成名就,都在不停地训练,因为他相信,只有他每天进步,他才能成功。“成长型思维”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塑造更完整的认知,努力就是一件能为生命赋予意义的事情,这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三)关注鼓励学生,引导积极归因

高中生心理已经比较成熟,对事情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还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关心的话都能触动学生。我见过很多学生因为教师的关注和赏识而喜欢该门学科并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关注多鼓励,要善于肯定学生,让学生始终斗志昂扬,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现状比较理想,应该表扬鼓励,这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的结果,使其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成绩暂时还不理想,应该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探讨是不是方法不对或没有尽力,只有得到关心理解,才能激起学生的斗志,有信心改变现状。要积极地将成败的原因归结到自身,让学生愿意面对困难并学会解决困难。引导学生不要总是把成败都归结于外在因素,如学习环境不好、题目难度太高等,这样的人只会逃避问题,怨天尤人,并且极容易放弃。合理的归因分析,不是要把成绩归因为投机取巧或者碰运气等外在原因,而是归因为学习策略、平时的努力等内在因素,这样考得好的同学的自我效能感才会更加提升,知道自己的回报与努力是成正比的;而考得不太理想的同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加以改进,并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从而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能感[5]。

(四)合理设计目标,强化成功体验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亲历的成败。也就是说,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是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因素。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经历,教师需要关注两项内容:第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第二,让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6]。

如,“一题多变”是一种强化成功体验的有效方式。通过一题多变的方法,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出一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解题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建立自我效能感,主要取决于自己对任务难易程度的知觉。若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便可以顺利完成,也难以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而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成功解题之后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一题多变练习中,通常需要将一个问题进行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变式,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数学活动中强化自我效能感。比如这样一个问题:为第二象限的角,且=4/5,那么的结果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进行以下变式:(1)=4/5,那么的结果是多少?(2)=(>0),那么的结果是多少?(3)=(||≤1),那么的结果是多少?不难发现,这组变式问题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五)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趣味教学

学生的心理与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判断。疲劳、压力、焦虑等情绪通常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相反,当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平静的心态时,就會更加镇定并且自信满满。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逐步优化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环境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为例,教师不要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向量运算的内容,而是结合一定的情境展开教学。如,教师可以出示飞机的飞行线路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位移的合成归纳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规则。以“等比数列前项和”的相关内容为例,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作业纸进行连续对折,让学生观察自己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然后,结合动手操作提出问题:一张纸如果可以一直连续对折,在连续对折很多次之后,它的厚度是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呢?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则可以顺势引出教学课题。这样可以自然地完成教学活动的过渡,同时,也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提供良好的契机。

(六)注重训练模式,提高成功概率

教师可以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及相应的分层测试设计,尝试在测试这个环节上对检验的测试题进行分层设置或者分值进行分层设置,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对理想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自信心,从客观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非常有利,也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7]。具体来说就是,将作业根据难易度划分为A、B、C三大类,C类作业可以是基础内容,也就是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B类作业,则在C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也就是在基础题目之上,整合了相关知识点,包含之前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联系新旧知识,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其学习效果;A类作业是难度偏高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拓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能够在思维和能力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锻炼。

例如,在学习关于“数列求和”的内容之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依据层次划分的原则,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C类作业可以设置为简单的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相关练习题,在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去解决相关的数列基本量题目;B类作业可设计为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应用题,如关于错位相减、通项分析等相关练习题,从而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去解决实际问题;A类作业可以渗透一些字母,即讨论、设置一些相对复杂的开放类题目,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分层式作业,能够让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在作业环节有所收获,受到启发,继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展现作业设计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建立数学课程论坛,学生可以匿名注册,鼓励学生自由地提问题和相互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答疑和评议,这样平时性格内向不敢问问题的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从另外一个途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公共平台,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七)组织独立探究,促进自我强化

独立探究是强化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机制。通过独立探究,可以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前测,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深入学习的准备工作,而且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为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奠定

基础[8]。

同样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例,这部分内容最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组织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同时,为了使其探究过程更加有的放矢,需要为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一些线索,如,可以让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类比与转化思想,学生要思考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计算的借鉴意义。之后,学生要以此为基础展开独立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与提升。

(八)创设学习机会,消除学习焦虑

教师应当依据教学中涉及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定角度,自由选题,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并和同组伙伴们交流,彼此互助、监督,最终形成专业报告,然后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在优秀同伴的带领下,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性变强,责任意识变强。另外,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一环节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以及对自我的肯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多维度学习,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九)注重榜样示范,形成替代经验

榜样示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进步者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以此来使学生形成“替代性经验”。在自我效能感的构建中,替代性经验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照标准,并助力学习任务的完成。在榜样示范机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良好的榜样。通常来讲,学习活动中的“榜样”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替代性的效能信息,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疑是最直接、最具象征意义的教育因素,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群体。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学习思路,这是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与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圆锥曲线与方程”为例,“圆锥曲线的离心率”是重要的题型,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总是找不到突破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引导与示范,让学生思考怎样将离心率转化成与有关的方程,进而推导出齐次式的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计算曲线离心率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中,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同学之间的榜样示范同样是一种有效方式,所以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实现自我效能感的强化[9]。

(十)鼓励监督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与语文、英语等科目不同,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兴趣,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应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观念,自主学习不是盲目地脱离课本闭门造车,而是首先阅读课本然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借助课本、辅导书、网络等一切手段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技巧,如阅读技巧,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模式变革,试卷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往往一道题目题干就长达六七行,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挑战。作为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题目核心考点,避免迂回;再如,传授建构知识结构的技巧,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了很多练习,但是成绩依然没有起色,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归纳题型、构建知识结构,实现不了旧知新用。因此,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厘清知识脉络,借助程序框图建构合理模型,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十一)优化归因方式,维护学习信心

归因方式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讲,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具体来讲,若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强,会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比如能力;会把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比如努力的程度。反过来讲,归因方式又可以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的归因方式,减少消极的归因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归因方式的形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淡化竞争,自我发展。教师要尽量规避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功利性因素。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减少横向对比,要关注学生自身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进步;第二,多元评价。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在评价与反馈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更多积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第三,适时指导,积极期望。教师不能“无缘无故”地帮助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提出积极的期待。否则,容易使学生作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要不停地进行总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更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逐步促进各项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静丹,李成江,赵永乐.创新环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7):102-104.

[2]赵爽.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3):10.

[3]李俊.试论中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初步研究[J].读与写,2017,14(27):136-139.

[4]程建坤.论成功智力理论观照下的学生评价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4):39-43.

[5]谢榕平.提高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J].师道,2014(1):41-42.

[6]张雪娇.浅议自我效能视角下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解决[J].中外交流,2017(43):178.

[7]宋骁麟.高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性的探索與实践[J].考试周刊,2021(21):65-66.

[8]满慧.激发学生政治科目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J].高考,2021(10):69-70.

[9]李云峰.学生学习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及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1):78-81.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教学机制研究”(批准号:L/2020/19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自我效能感高中数学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