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3-07-26严邦军

高考·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严邦军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已成为生物教学重要理念,纵观教材、新高考试题等要素,教育生活化已成为生物教学发展新趋势。以生活化理念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与生物学科特点相契合,还能够推动生物核心素养落实,这一教学优势使其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策略。但受制于多方因素影响,部分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时存在随意选择资源、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优势无法得到展现。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及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阐明了二者间的联系,总结了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及优化策略,希望对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策略

生物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从生活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为学生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核心素养落实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重要任务,高中生物教材、高考试题等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新教材以生活资源为背景设置了大量的思考讨论、生物科技进展等模块,新高考中也充斥着大量生活化的考试题目,力求以生活资源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生物知识与概念,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创造生活、改造生活,以此形成社会责任等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生活化教学走进广大教师视野,并因其符合生物学科特点,能够推动核心素养落实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环节,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受制于多方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优势的发挥。

一、生活化教学综述

(一)生活化教学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材、课标、教学目标等要素为基础,将生物教学资源与生活相联系,并运用生活资源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即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在生活体验中收获知识与技能。这表明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生活化,而是一种联系教学与生活的教学模式。

(二)生活化教学优势分析

首先,生物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自然与生活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不仅生活中充满着如光合作用等大量的生物现象,随着生物学与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结合愈发紧密,生物学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结合上文所述生活化教学概念,不难看出,生活化教学理念与生物学科特点相契合,对于学生及生物教学发展的意义非凡。其次,生物知识十分抽象,而高中生思维模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抽象的生物原理、概念等内容时存在诸多问题,实践环节更是力不从心。而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形象生动的生活案例不仅提升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大大降低学生想象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的体验中轻松理解并收获生物知识与技能,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得到提升。最后,生活化教学理念丰富了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生活中的素材也拓展了高中生物教学资源,高中生物教学的持续创新发展也随之得到保障。

二、核心素养内涵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够发挥科学思维,树立生命观念,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又会驱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生命观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生活化教学在核心素养落实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重要方向。首先,新课标提出关注生活实践等理念,这表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基于学生学会使用知识以及适应未来发展和需要。结合上文所述生活化教学概念,不难看出,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新课标不谋而合,以生活化教学理念推动核心素养落实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其次,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生活资源设计问题、任务等情境,学生在体验情境的同时能够收获生物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原则,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生成生物思维、实践能力等素养,发展热爱生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这表明生活化理念具备促进核心素养落实的优势[1]。

三、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思想缺乏创新

受制于繁重的高中课业压力,部分生物教师为保证教学效率,仍以自我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应试为教学目标,偏重生物反应原理、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灌输,缺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课后实践环节多以围绕某种答题技巧或某一内容的大量重复性练习为主,而非新课标提倡的社会实践探究形式。受此影响,学生在课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生物概念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在课后又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迁移及运用到实践环节,只能够机械背诵与应用答题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影响了自身生物思维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生成,培育核心素养的任务也因此受到阻碍。

(二)生活化教学存在误区

在新課标背景下,部分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生物学科内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等要素,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发展及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也逐步尝试运用生活化理念开展生物教学。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仍存在一定的误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也因此得不到展现。第一,体现在部分教师并未深度挖掘教材、学生认知能力等教学要素,随意选择了一些不适合的教材、与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案例资源,反而加剧了教学的枯燥性及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体现在部分教师对这些生活化资料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做到了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这些基本的任务,并未结合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导致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得不到深入落实,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三)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忽视了新课标中实践精神、创新精神、适应生活等层面的考量,缺乏学生自主评价、互相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的标准与教学、学生现实生活等要素脱钩,更是无法满足核心素养的要求。受此影响,学生无法清晰地了解到学会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无法发现自身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其自我改进与持续进步无法得到实现,核心素养也无法得到持续提升。

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有科学性,生活化教学亦不例外,只有科学选择生活化素材才能够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提供保障。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设计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方面要以教材、课标等教学要素为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资源间的联系,深度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要素,选取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这样才能够为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种群和群落》一章节教学为例,学习种群数量特征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澳大利亚控制兔子数量的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二)目的性原则

以科学适切的学习目标为引领,是任何课程设计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活化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坚持目的性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并将树立环保理念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更为科学地制订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能力发展方向,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工作,这样才能够推动核心素养落实[2]。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

教学设计不仅要遵循理论性,更要重视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缺乏统一的教学设计容易导致教学盲目且低效,生物教学亦是如此。生物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实践环节,学习生物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生活体验收获知识与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体验,收获知识与技能,并通过生活探究情境进行有效实践。

(四)教学评一致原则

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以成绩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素养,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且在评价环节存在评价手段较为单一、主体不够多元等问题,学生自主评价、互相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得不到有效运用,多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业评价促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设计时,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打造教学评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落实核心素养的框架内向学生提供或展示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测,进而推动其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此促进其核心素养生成与深度发展[3]。

五、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优化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科学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亦是教学的起点,支配整个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师对评价与学习体验活动的选择与设计,可以说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紧紧地接近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首先,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全面分析新课标、考纲等要素,深度解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生物学科教學目标,厘清学生获得“理解”后的行为表现,以此确定整体教学目标。教师要将学生确立为教学的主体,具体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基础等基本学情,分析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必要时要进行调整与补充。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制订难度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其次,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找到教材与核心素养及生活化理念的联系,科学选择生活素材,并明确生活化教学方案,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及核心素养之中,以此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而推动核心素养落实[4]。以《光合作用》一课教学为例,结合课标、核心素养、教材栏目等要素,教师可将学习的重点设置为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描述叶绿体的结构,说明其功能,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了解到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间的联系,教学能力目标设置为通过探究光合作用原理等实验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探究思维,发展实事求是的科学责任态度。

(二)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实践活动的不断推动。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结合课前所制订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能力等要素,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并将多元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以此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素材导入新课,以此启发学生生物思维,提升生物教学趣味性。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抛出“新疆地区的哈密瓜特别甜”这一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与思考其原因所在,待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可抛出“这一切都与光合作用有关”这一结论,以此引发学生疑问与思考,进而导入本课学习的主题光合作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一方面教师可采取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以生活化素材为案例将抽象的生物原理、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以此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相关概念,以此提升教学有效性。以《细胞的呼吸原理及应用》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酵母制作馒头,当堂掰开一个馒头,这时学生发现馒头中有很多气泡并产生疑问,教师便可结合这一情境为学生深入讲解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任务教学、问题导学等,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生活案例创设探究情境,并通过观察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假设,以此设计出相关实验,最终通过对实验过程、结果的分析与反思,收获实验结论。以《光合作用》一课学习为例,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教师可组织学生完成书本中的探究实践栏目中的实验任务,并通过观察与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强、中、弱三种光照下装置中圆形小叶片浮起的数量,发现环境中CO2浓度,叶片气孔开闭情况,都会因影响CO2的供应量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最终总结得出只要影响到原料、能量的供应,都可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这一实验结论。待学生深度理解相关原理后,教师可继续抛出问题“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新疆哈密等地的哈密瓜比较甜”,以此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消化所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观点。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在教学环节生活化理念具有发展学生生物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重要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收获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并能够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5]。

(三)创新课后实践环节,深度发展核心素养

生物概念、原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正如上文所述,应试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实践环节,在课后多以题海战术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更不会组织生物主题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只能够机械地掌握答题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无法发现生物与生活间的联系,核心素养的持续生成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以生活化的理念创新课后实践环节,将课后实践环节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提升课外实践环节的有效性,最终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首先要创新课内实践环节,将原有大量重复性作业模式升级为围绕某一核心素养、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结合实践任务的课后实践模式。例如,学习完《细胞组织结构》一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现有的材料如糯米、红豆等,以自己的思路加工自制细胞结构模型,并择优进行奖励。这种趣味性作业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细胞组织、结构等相关概念,同样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目标。教师可结合生物知识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布置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等课后实践探究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课下,并通过总结与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形成自己对生物学科的观点,发展创新精神,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6]。

(四)创新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重要环节,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具有检查与判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还能够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教学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学习成绩好坏,并通过对比发现自己能力层面存在的不足。教师能够清晰地找出教学方法、过程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做出及时调整的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这亦是教学评价引导教学这一重要作用的体现。在落实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关注学生实践过程,重视以评价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评一致原则的引领下,创新评价体系,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保障。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终结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并举的思想,并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理性精神融入其中,强化教、学、评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使评价体系更符合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其次,教师要升级收集评价证据的策略,除传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以课堂提问、实践任务等表现性任务,收集评价证据,深度发挥评价体系的诊断作用,为教学提供更为全面的反馈。在评价方法层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需求,将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主体评价模式相结合,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及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伙伴等多个角度了解到自身优缺点,并做出改进,以此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随之得到生成与进一步发展[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生活化教学模式组织生物教学与生物学科特点相符合、与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发展方向相符,具备促进核心素养落实与学生发展等重要作用。教师要深度解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坚持科学性、目的性、教學评一致、实践与理论统一等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生物教学目标,科学选择生活化素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创新评价体系,以多元化手段将生活化素材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以此不断推动核心素养落实。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将时效性的生活案例融入教学,以此不断推动生物教学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红报.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0.

[2]闫礼,徐萍.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7):15-16.

[3]田靖安.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775-776.

[4]吕海霞.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2019(8):66.

[5]费家媛.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探

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118.

[6]温秀芝.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6):84-85.

[7]孙庆兴.例谈在课程基地进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5(19):34-35.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初中英语阅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