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学习路径探究

2023-07-26吴清霞

高考·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吴清霞

摘 要: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属于学生对自然过程和规律及其人地关系进行分析与理解必备的知识,是地理学习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以确保学生形成相应区域认知力。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学习路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而区域性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征。依据人们的认知以及实践需要,通常会将区域分成不同类型、尺度与功能。而地理学作为有着扎实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关联的应用型学科。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站在区域的角度来看世界,通过辩证的方法对待区域地理的差异及其环境,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地理特征,明确区域开发的实际利用,优化区域持续性发展的改良措施。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传统化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入地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学理论,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相应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提高其学习质量。

一、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教學问题

高中地理的区域认知培养更多是立足于师生双向互动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亟待更新

新课标明确指出区域认知的相关内涵、目标以及学业质量等相关要求,但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首先,教师没有针对新课标对于区域认知的培养要求进行相应学习;其次,教师自身已具备的教学方法,导致其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学科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对于学生自身的区域认知力过于高估,单纯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当作是区域地理,认为学生只需要储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这就使区域认知的教学目标转变为纸上目标,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1]。

2.教师培养过程较为粗放

认知主要指人感官外界事物做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经过心理活动所获得知识的过程,包含了感觉、记忆、知觉、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而区域认知则是通过相应的认知活动认识区域地理。若对相关理论缺乏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时,就会显得十分粗放。首先,认识不清,将区域认知简单地认为是认识区域,这就使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没有充分挖掘出区域具备的地理特征;其次,忽略了方法指导,教学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进行分别叙述,没有将区域研究的具体方法讲解给学生,内容太碎片化;最后,忽略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整体教学内容深度不足[2]。

3.教学渗透不足

区域的整个认知过程是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由易至难的,这个认知过程就需融入教学过程,以促使学生的区域认知力提高。但是,高中地理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渗透区域认知不到位的情况,首先,受到地理教学课时与任务等各种因素所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学科的主要知识,对知识涉及的区域背景很少提及;其次,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太依赖地理教材中安排的区域地图,片面认为学生会判读,在教学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造成区域认知力的培养过于空洞化。

(二)学生方面

1.区域思维存有漏洞

学生受到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现状的影响,对于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已逐渐遗忘,这就使地理教学中存有较大的漏洞。首先,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分布和位置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出区域位置,这就使学生在对区域进行分析时,无法做到准确定位,分析区域内的地理特征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其次,学生对于区域解读的方法与技能掌握不扎实,如获取区域内的地理信息、分析与迁移区域内的知识、区域与区域对比等,这就导致培养区域认知力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区域认知力培养效果[3]。

2.区域落实亟须提升

受到传统化教学理念影响,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这就会影响到区域地理的实际教学效果,并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区域认知思维以及能力培养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因为学生对学科选择缺乏有效规划,学生常常会将更多时间与精力用在主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更偏向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到和区域相关的内容,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区域认知力,而且还会导致区域认知力的培养太过于碎片化,进而影响到区域认知的培养效果。

二、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学习路径

(一)活用地图,增强地理区位认识

区域认知一般是指通过空间—区域的理念,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及能力,主要是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实施综合分析形成的一个思维过程以及能力。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更关注学生收集区域内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依据地理现象推出地理成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区域定位是教学基础,区域特征分析是教学过程的难点,通过相关要素,对地理特征、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地区中的人文、自然环境[4]、对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则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可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明确教学方向,如区域认知水平1则是让学生掌握到区域认识,归纳总结出区域特征,在实际教学时,可选择相应的地图当作教学载体[5]。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常见的插图,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例、比例尺、注记等要素入手,掌握图信息所表达的地理知识,认识区域的位置、范围、空间变化、地理事物分析等内容,实现以图认地、了解尺度差异形成的区域发展效果,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区域认知力得到不断提高。由此可知,区域地理不只是相关区域知识的描述与呈现,还需注重区域认知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中,学习“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教师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基于经纬网的角度,了解到青藏地区的具体位置,通过图例,以不同颜色辨别青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运用青藏地区河流湖泊分布图,了解到其水文特征,并通过地形、位置、河湖等,了解其气候特征,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青藏高原是十分典型的低纬高原,其光照充足、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亚洲水塔、世界屋脊的特点。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准备相应的专题地图,引导学生读图,获得地图信息,以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并达成区域认知水平的相关要求,并形成相应的区域认知。接着,通过青藏地区的相关背景,构建起区域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以便于学生充分了解到区域内的整体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另外,气候对于当地农业也有着较大影响,而丰富的太阳能、水能、地热能也都是青藏地区相关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对区域开发的条件实施辩证评价,以促进其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增强教学互动

地理是具备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也需从“天地”与“人类”的两个角度,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思考,探究二者的影响和关系。但是,由于高中生自身的地理观念不全面,在应用相关地理知识时,也不够熟练,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想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高效开展区域认知的培养,教师就需转变传统化教学方法,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效结合,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6]。首先,基于某个区域开展地理教学,促进教学具体化,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当中,探究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关系;其次,需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解读地理概念及其相关要素。

例如:在对“地貌”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长江为例,引导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具体分布与成因进行分析。在具体教学时,将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学习过的“长江”进行情境创设,与区域地形图、景观图、河流剖面图相结合,将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等问题渗透到情境中,如万里长江的第一峡——虎跳峡、九曲回肠——荆江、长江入海口等作为立足点,设计相应的问题链,让学生明确虎跳峡的具体地貌类型与成因,九曲回肠的地貌类型与成因;然后,从河流发育的角度,对荆江频发水患的原因进行思考;最后,以三角洲地貌的成因引导学生探索,经过循序渐进、层层铺设,让学生对流域专题形成相应的区域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增强学生理解与归纳区域特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并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

(三)结合实际生活,关注地域特点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关联,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依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闻等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学生的亲身经历通常是具有地域特性特点。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形成的地理现象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区域认知极其必要,因此,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展地理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7]。

例如:在对“常见的天气系统”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其内容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都可以体会到的。面对天气好坏,大部分学生習以为常,却不了解其规律,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准确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在具体教学时,由于在现实生活当中,天气系统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学生在学习时,结合当地的天气实例,就会兴趣盎然,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教师可依据当地的具体状况实施教学。由于不同区域的天气也有着不同特征,为了防止教学过程生硬灌输,将本地区天气变化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形象、直观地解释常见天气系统的有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最近一次天气发生剧烈变化对当地有何影响?”接着,对“锋的形成”“冷锋与暖锋”的相关知识进行细化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当地冷暖气流,在不同的时间段,即冷暖气流的经过前、经过中、经过后的天气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具有什么特点,对当地造成了哪些影响,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锋的形成”有关知识,同时对当地的天气现象形成科学的认知。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开展本质就是将现实的地理问题当作研究对象,经过地理实践化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区域认知力发展。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拓宽学习视野,充分运用自然界的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入自然,通过亲自观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让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检验,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例如:在对“风向选择”“工厂选址”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选择身边或者是城市内工厂的具体选址、生产及其对生态造成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与工厂周边的河流上下游水质状况、山地环境的空气稀薄度、人口分析状况相结合实施调研分析,引导学生立足于实际,对工厂选址所隐藏着的地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记忆,增强其区域认知力,从而使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三、加强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区域认知力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区域地理教学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力,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区域特点,精确分析出相应的地理现象,而且还能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实施辨析与反思。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在相关内容讲解后,教师可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到当地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对农田周边的地理区域相关因素、农业活动的特征等进行考察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生产互动,深入了解区域农业的具体生产条件与特点,以充分了解当地农业持续性发展规划。通过教材案例与当地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两者进行区域对比,不仅能够使学生把教材中学习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与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瑶.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2):76-77.

[2]齐忠平.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36):109-111.

[3]宋建红.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24):101-102.

[4]吴荣龙.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途径研究[J].高考,2022(18):21-23.

[5]梁爽.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高考,2022(15):87-89.

[6]石光炬.浅论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读写算,2022(6):109-111.

[7]谢珊珊.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21-22.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区域认知的文科班地理学困生学习行为诊断及转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2021C095。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