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路径研究

2023-07-25返家雯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创新发展电视节目

返家雯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电视节目开展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精神指引。文化类电视节目既要承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亦要将文化要素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近年来有影响力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例,探究新时代电视节目精品创新生产路径,以期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创新路径;创新发展

文化兴衰关系国运民昌,一个文化振兴的国家方显民族强大。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依赖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化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要的历史使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得到创新发展,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破了传统同类节目以专题性、纪实性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曲高和寡”的局面,创新融入多种现代视听元素,诞生了不少“现象级”的精品节目。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进入新时代。

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型电视节目异军突起,诞生了一系列精品节目,并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口碑与好评。2001年开播的《百家讲坛》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的鼻祖,开启了聚焦传统文化的潮流。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诸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深耕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逐渐涌入人们的视野,掀起一阵文化热潮。在这一阶段,文化类节目越来越重视节目内容、节目题材和表达形式,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要素在节目中的合理运用,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到跨越性的发展。而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更是让文化类节目在网络端发展成现象级传播产品,让受众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包装感受国风魅力,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这些以“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为核心的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复苏引领时代趋势

在信息大爆炸和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作品的内涵。中国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基础和创作空间。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和泛娱乐化现象泛滥,以传统艺术、非遗文化等为代表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更牵动广大受众的心弦。以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式、新路径与新思想,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潮流。主题类型丰富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音乐文化节目《国乐大典》、美食文化节目《风味人间》等,将各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带入人们的视野,对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大众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媒体的发展必将更加关注文化传承发展趋势,推动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升级。

国家战略需求鼓励文化节目创新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要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强调要求将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放在显著地位。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赓续中华魂”为主题之一定档重点节目,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好和发挥好电视节目宣傳中华文化生命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央和总局的导向指引,给予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良性的创作土壤。

文化多样性助力电视节目推陈出新

随着互联网和5G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众可以轻易且迅速地获取丰富的图片、短视频、文字语音等信息,多元多样的自媒体内容生产,更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传播内容的欣赏水平和个性化需求。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阳春白雪”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是“遍地开花”的民间艺术,都涵盖着东方美学和民族智慧。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文化类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素材选择,大大优化了大众审美水平和精神生活。譬如,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播出,一改传统晚会形态,以网剧模式串联传统文化节目,歌舞节目《唐宫夜宴》引发全网热议,节目从歌舞编排到服化道设计再到后期特效和调色包装,再现了盛唐文化,映射了现代人眼中的中国盛世,节目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都得到创新运用。再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创新推出了“和诗以歌”的模式,将经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传唱经典,推广诗歌文化。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着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文化内容,作为电视媒体,有责任精心策划、创作精品,激发广大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达到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深挖优质内容,彰显文化活力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兴起,题材和类型日渐丰富,引领社会进入“学古风、论今朝”的新风尚。2022年第二季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江兄弟》、吉林广播电视台《黑色沃土》、河北广播电视台《走遍河北》、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国礼 中国乐》等节目,以创新的艺术形式体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风范,光荣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评选的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同期,由广西卫视制作推出的《民族文化·广西新民歌大会特别节目》,也凭借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讲述新民歌文化故事的节目特色位列评选名单之中。

以广西卫视《民族文化》栏目为例,创作者在策划和制作主题节目时,着重对非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民族文化的演进、民族技艺的传承等多维视角去挖掘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民族文化·广西民间乐器》系列节目内容涵盖广西民间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拉弦乐器,生动展现出了广西民间乐器的悠久历史、丰富品类、精湛绝活和独特匠心。节目以此为基础融入新时代发展特色,形成了有导向、有观赏性、有传播力的视听精品,彰显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及其文化影响力。

打造时空交融,再现古今经典

近年来,经典再现、时空再造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方式,创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感。2021年央视春晚讲述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历程的舞蹈剧《只此青绿》,跨越时空步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重现了这部佳作的前世今生,结合音乐、舞蹈、服化、舞台设计等元素展现了端庄大气的宋风雅韵,将古与今、墨与色、舞与画完美融合,通过视觉表达为大众呈现了一场充满中式审美的“画中之舞”。广西卫视《民族文化》也曾以诗画歌舞呈现《廖江竹枝词》,展现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会友人、以歌传情的“三月三”歌圩盛况,体现广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细化垂类内容,孵化爆款精品

在全媒体时代,视听产品的内容和受众市场划分愈发明确,特别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的细分领域被逐渐开拓,文化类节目向小众题材发散的垂直化、圈层化渐渐形成。然而,小众题材并不代表不能造出“大众爆款”。2021年7月,基于河南卫视连续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原创节目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播出指导。“从节目、节庆到节日,文化类节目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地方卫视立足文化传统,生产优质内容,从而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路径”。

顺应细分垂直领域内容的趋势,文化类电视节目积极拓展传统内容之外的新内容、新角度。以《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类节目继续细分,如2021年推出的《我粉你》、2022年推出的《圈粉时刻》,均是聚焦米粉文化的纪录片,从广西螺蛳粉、老友粉到广东的肠粉、云南的米线等等,各种各样的米粉,各形各色的食客,都在一一展示着国人的美食情结。大众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和广西螺蛳粉的爆红出圈,共同推动了该垂直类文化节目的诞生和发展,也促成了文化和市场的结合,使得“小米粉”成为“大产业”。

活化传统文化,拥抱年轻受众

中华民族具有独特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有资源,也是文艺创作与创新的宝贵财富。文化元素的现代式解析和年轻化表达,成为电视节目精品频出的制胜法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宝藏》、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每一款文化类节目的爆红,都离不开年轻人在网络上的自发“安利”,以B站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社区甚至成为文化内容的传播重地。各大卫视和网络视听平台主动拥抱青年审美元素,拓宽传统文化内容赛道,采用多样化的传播路线,激活不同传播圈层,形成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新潮流和新风尚。

融合创新发展,优化内容表达

基于互联网的创作语境,单一的专题片、纪录片手法已经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亦不能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构思和呈现需要进一步升级迭代。河南卫视推出的《舞千年》,延续“中国节日”系列的“综艺+剧集”气质,以影视剧的形式辅助叙事,结合舞蹈、综艺、影视三大艺术形式打造了充满历史想象的中国传统舞文化。

在多元发展的艺术形式和不断进步的视觉科技的赋能下,以文化情景演绎、文化场景阐释为叙事表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引领了创新潮流,无论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诗意舞台,还是《端午奇妙游》的“水下空间”,一个个成功出圈的文化类节目,都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化、影视化书写,逐渐形成以文化为表达、自信为内核的民族美学体系。

实现线上节目内容生产与线下文旅文创产业的“双向奔赴”

为了增加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线下创收,将文化IP具象化,实现文创产品、文旅产业和节目内容的双向联动,也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中的重要一环。早在2018年,北京卫视推出的《上新了·故宫》第一季就以文创产品开启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随着节目的热播,开发的文创产品全网同步热销,进而还开创了预约制销售,仅仅一件睡衣就可以预约众筹高达300万元。2020年央视《国家宝藏》三季上线以来,先后开发多款文创产品,相关网络商城至今访问量依然居高不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热播后,河南省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一炮而红”,3D数字版“妇好鸮尊”“考古盲盒”“钱币巧克力”“豫博网红咖啡”等产品也变成了“网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收获了“破圈”的传播影响力。

除了文创产品,更多垂直类文化节目也将产业和文化融合,联动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传播矩阵,实现线上节目内容生产与线下文旅文创产业的“同频共振”。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大湾区文创综艺《国潮粤品》打造了新銳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与知名品牌的交流平台,为品牌产品注入“国潮”元素,让非遗文化在市场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浙江卫视推出的文化旅游探索类综艺《青春环游记》,围绕“城市因人而骄傲”的主题讲述不同城市的人文历史,助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当地文旅项目的开发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文化类电视节目依然是当下时代的潮流,是中华传统文化复苏的必然选择。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华民族故事与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电视媒体应秉持创新理念,从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创作有温情、有审美、年轻化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同时,要借助当代信息科学技术,融合新媒体传播工具,不断拓展与创新文化类电视节目创作路径,用新语态、新手段呈现现代科技与古韵国风相融合的视听盛宴。文化类电视节目要走进大众的内心,特别是年轻人的内心,要以沉浸式的传播方式,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交汇,激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创新发展电视节目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