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理论的学习问题设计

2023-07-22薛冰洁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

薛冰洁

[摘 要]学习问题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研究的要素。文章以学习问题为原点、以学习问题导向教学(Question in Learning—oriented Instruction)理论为圆弧,具体论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问题概念的厘清,特别是阐释清楚其内涵与外延;二是通过对当下中职课堂学习问题之透视,从中发现本问题实践的走向和关键;三是学习问题理论基础的分解,以形成扎实的理论体系;四是学习问题设计策略的建构,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习问题导向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01-05

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进行了各种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性审视当下中职阶段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出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盲目相信教师的讲授作用,不惜以增加讲授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本质问题。客观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故学习问题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必须重点研究的要素。本文重点研究以学习问题为原点,以学习问题导向教学(Question in Learning—oriented Instruction)理论为圆弧的圆形所囊括的全部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学习问题概念的厘清,特别是阐释清楚其内涵与外延;二是通过对当下中职课堂学习问题的透视,从中发现本问题实践的走向和关键;三是学习问题理论基础的分解,以形成扎实的理论体系;四是学习问题设计策略的建构,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习问题概念解析

笔者认为,学习问题(Ques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特定内容时提出或是遇到的需要解答的有较为确定答案的疑惑。这一定义有如下内涵。

一是学习者,这里特指学生的问题而非教师的问题。这意味着学习问题并不是完全由教师设计,而是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的。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绝对的。笔者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更加提倡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修改、优化,将其转化为更加优质的问题。例如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就是教师可充分把握、利用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转化为更具思维含量的学习问题。笔者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真问题”的重要性。因为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真问题”,而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往往经过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双重思考,更接近问题本真。

二是学习内容,对于课程学习内容来说,其存在空间应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即在时间维度上形成完整的内容链。

三是确定,即问题有标准答案或是参考答案。当然,有些学习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其答案并不唯一,而是拥有多种可能性。本文讨论的焦点是直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开放性问题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并不是本文主要关注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能够在课堂中解决的确定性问题。

四是疑惑,也可指困惑,即费解或不理解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只要通过自己想办法或是得到他人的帮助即可消除。换句话说,疑惑是能消除的,并不是难解甚至是无解的。

五是解法,学习问题主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等形式解决。

对于任何研究实质的把握,都以对核心概念的思考、解析为开端。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对学习问题加以解析,这有助于学习问题导向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二、中职课堂学习问题设计诉求探寻

学习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汲取各大相关理论的精华,而且要切实回应课堂实践的真实需求。笔者以中职课堂为例,探寻种种现实窘境下学习问题设计的诉求。

(一)过度讲授求自主

教师过度讲授的形式不一,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全面讲授,即“平等对待”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不管大小、难易、新旧、实用与否。甚至有些知识点不是考试要点或是重难点,教师也会大讲特讲。二是重复讲授。教师对于个别知识点,特别是对自认为重要的考点反复讲授。反复巩固虽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教师翻来覆去地讲授同一知识点,学生会丧失新鲜感,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降低。有时候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三是超时讲授。当前部分教师将超时讲授当成敬业,这一现象使原本的课堂教学变了味。教师提前几分钟开讲、延迟几分钟结束,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降低。

上述种种现象使人不禁叩问:如果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教师讲授,课堂效率在哪里?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哪里?过度讲授的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是有血有肉、会思考、会产生情感的生命个体。教师的讲授、提问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剥夺了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主认知、自主探究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一言蔽之,过度讲授用阻碍学生自主发展“诉求”学习问题的设计。

(二)情感缺失求激发

师生之间良好的教育情感是课堂教学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并没有很好地建立,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关系缺乏主要表现为教师不了解甚至不愿花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较为优异的学生渴望加快教学进度,中等学生渴望教学进度保持匀速,后进学生渴望放缓教学进度。而有些教师采取“一刀切”的讲授方式,这使得各类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难以获得发展。信任关系缺失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不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这种不信任最终使师生关系越发疏远。理解关系缺位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对学生能力存在偏见。部分教师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多于掌握知识的质,关注学生的分数多于关注学生自身获得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课堂笔记记录多于课堂多维表现,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多于关注学生自己發现问题的情况。

尊重关系的缺失、信任关系的缺乏、理解关系的缺位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种种负面的影响。一言蔽之,情感缺失用阻碍学生生命成长“诉求”学习问题的设计。

(三)个别忽视求重视

学生中的优秀者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法促进其学习。但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这些学生的发展常常遭到忽视,他们发现的问题教师往往没有精力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解答。个别教师虽然设计了课堂延伸环节或拓展了部分问题,但仅仅是在课件中呈现相关内容,既没有提供答案,也没有设计相关检测,由此所谓的问题拓展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这些优秀者可能会在课堂坐等他人中虚度时光。同样,学生中的落后者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也应采用恰当的策略促进其发展。但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教师往往低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用“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取代真问题,久而久之,这类学生越来越落后。

教师用一视同仁的内容、问题、标准来衡量学生,主观地期待所有学生能够齐步走,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一言蔽之,个别忽视用阻碍牺牲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诉求”学习问题的设计。

(四)专业滞后求发展

利用课堂时间、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综合管理课堂的情况能反映教师专业素养的优劣。其一,我们可以发现,带班成绩优异的教师往往不是花时间最多的,而是善于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过度讲授的教师往往学习设计能力滞后,因为他们并没有潜心研习学生该如何学,设计怎样的学习问题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其二,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往往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情感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妙趣横生的互动也是经常性的行为。其三,在学习问题导向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管理学生听课、记笔记的常规行为,还要设计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参与课堂活动等。

每个教师都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并精准提升自己的短板。新时代,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明显滞后。一言蔽之,教师专业素养滞后用降低课堂效率“诉求”学习问题的设计。

综上所述,过度讲授、情感缺失、个别忽视和专业滞后使课堂教学陷入窘境:学生自主学习难以发展、课堂教育情感难以激发、各个层次的学生难以兼顾培育、教师专业素养难以提升。

三、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刍议

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过程经历解疑、辨疑、检疑、质疑等诸环节。将这一过程置于心理学领域,则被表述为“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也即将已知情境转为目标情境,将初始状态化为目标状态的认知过程”[1],两种表述虽然修饰词不同,但语义基本一致。在这个意义上,问题解决过程与学习问题导向教学关系紧密。各学者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看法不一,笔者认为,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普世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具体如下。

(一) “情境”生感

个体身处不确定的情境中,会面临各种疑难。尽管不确定的情境会暂时给个体行为带来阻碍,但个体依然会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境中探寻各种可能的破解之道。思维活动由此开始。对于儿童而言,思维活动的开启在于,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如此才能为儿童在情境中感知疑难提供条件。而要想做到这些便需要一种暗示。一种依赖过往经验和知识累积的暗示。通过暗示,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3]。如果没有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帮助,那么上文中暂时的阻碍极可能变为永久,疑难始终得不到解决。故杜威提倡教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设计能激发儿童思维活动的情境,引领儿童体验审视情况,由此开始对疑难的思考。

(二) “问题”生成

“情境”生感之后就是确定问题的定义与定位,即真正确定疑难所在,并能成功地从疑难中提取出问题。教师所设计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使得学生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4],且这个问题是要使学生“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5]。这个阶段就是将第一阶段所直接感知到的疑难清晰化和逻辑化,使得疑难真正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转化可以帮助个体更加明确情境中的行动障碍,使得行动更具有目标和方向。

(三) “假设”应对

生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假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假设一般是指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设想,所有的假设均可视作问题原因的解释,是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的一种合理说明。个体要以一个接一个的暗示作为导向意见,或称“假设”,在收集事实资料中开始并指导观察及其他工作[6],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7]。假设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核心。如若个体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能做出若干个不同的假设。虽然我们称之为假设,个体有关的行动也可能仅作为尝试,但随着对问题理解的加深,个体也逐步会对假设进行修正,直至得到一種完满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 “推敲”方法

在诸多假设中,到底哪种假设最为有效、最接近解决问题的完满方案,需要个体理性地反复推敲。杜威认为,个体要“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性上加以认真推敲(推理是推论的一部分,而不是推论的全部)”[8]的话,那“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9]。个体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依靠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比较、推敲各种假设,努力地找寻、组织和有序安排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可称之为找到确定的最佳假设。

(五) “检验”对错

历经“推敲”得出的假设是否是问题的确定解决之道,需“通过外显的或想象的行动来检验假设”[10]。检验内含“观察—分析”的思维程序,个体运用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审视和分析所形成的若干个解释是否行得通,或者哪个解释最为完满,从而获得对假设的肯定或否定。倘若检验结果符合最初的推想,即可认为个体的假设是有效的;倘若检验的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意味着个体需要开启新一轮的思维探索。检验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当问题和假设进入了检验环节,问题才可能成为真问题,并使假设也随之成为真假设,而个体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疑难(即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不确定性和疑难,个体开始审视、联想、假设、推敲、检验,直至找到最优解决之道。这一过程重在个体依据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探寻到策略之后,回归实践进行检验。若行之有效,则升华至概念;若不可行,则重新回归至情境,再次联想、假设,直至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阶段发生思维变化,其本质都是要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构成了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

四、学习问题设计策略、案例及说明

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旨趣最终要通过实施过程来呈现。因此,笔者在这一部分从设计策略、具体设计案例以及案例说明三个角度来聚焦学习问题的设计过程。

(一)学习问题设计策略

正如上文所言,学生是学习问题的提出者,而教师是这些学习问题的加工者和设计者。学生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是教师进行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通常通过以下三大策略来设计学习问题。

1.找准角度

在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大而杂,漫无边界。这与学生提问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和具体课程内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各种角度的学习问题。

对旅游这种偏文科的课程来说,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从教材文本入手设计问题;从景点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地域特色、地位、影响等角度设计问题;从正反两面的评价角度设计问题(例如从正面——观点赞同的角度提问,从反面——观点怀疑、否定的角度提问);从提出建设性、实践性意见的角度设计问题。具体而言,可设计如下问题:结合教材行文框架和思路进行思考,这样介绍一处景观有何优势?结合景观的特色介绍,思考为什么教材编写者要选取这些内容来刻画景观特色?结合教材对景观的描述,进一步思考教材想烘托出该景观怎样的地位?

2.用活类型

结合设问方式、用词类型以及学段要求来看,学习问题的表述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最为常见的判断性提问。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以“对不对?”“是不是?”这类低思维含量的设问方式发问。既然提问目标都是判断是非,那么不妨用一些高级的表述来代替,例如“这段解说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在带团过程中这样处置紧急情况的方式是否可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涵养。

二是较为常见的叙述性提问。典型用词有“是什么”“是何”等,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较为完整且准确的描述。教师不妨将这类问题描述得更加精准,例如,“请用若干个短语描述该景点的特色”“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完整叙述该景观的发展脉络”等。

三是文科教师常用的诊断性提问。典型设问有“享誉世界之处在哪里?”“吸引游客的魅力在何处?”等。这类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思维轨迹,帮助其及时解开疑惑。

四是述理性问题。述理,即陈述理由,典型用词有“为什么”“为何”等。这种类型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中等,要求学生讲清楚道理、说明白理由,如“教材编写者为何要选取这几个景观重点介绍?”“教材编写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景观进行介绍?”等。学生在连贯的追问中逐渐理解知识背后错综复杂的脉络关系,这种追问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维品质。

五是发散性问题。典型设问有“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还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等。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学生要运用发散思维,并尽可能追求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追求非唯一性的答案。

六是求异性问题。这类问题与发散性问题的本质是不同的,它要求学生质疑和驳斥既定答案,例如“没有样板戏沙家浜就没有今日之沙家浜,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3.着重生成

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的水到渠成,离不开教师形成学习问题导向自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学生所形成的各种新问题,形成把握教学的智慧。笔者建议,教师可重点把握与本节课重难点相关的问题,凝练出一至两个核心问题。例如在某次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提出如下疑问:“在新时代,某些传统景点对部分年轻人已逐渐丧失吸引力,那这些传统景点会逐渐走向衰落吗?到底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些景点不复往日的辉煌?当下年轻人究竟喜欢怎样的景点?我们旅游从业者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笔者略加思考,将上述问题与其他学习内容相连接,转化为“和A景点非常类似的B景点多年来长盛不衰,始终获得年轻人的青睐,那B景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这一学习问题,从而既分析了B景点的成功之处,又探究了A景点走向衰落的原因、自身价值以及发挥价值的若干路径。学生所提出的学习问题在探讨笔者整合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巧妙解決。

(二)学习问题案例

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的过程是全体师生在不同课型中提出、转化和生成学习问题,并逐步分析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无论课型有何差异,其实践形态都有基本的操作框架,便于广大一线教师把握、设计。笔者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说明在该课中所提出的若干典型学习问题。

1.学情先知

笔者在课前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和自学平台收集到学生主要有如下学习问题。

问题一:苏州园林有何特点?

问题二:怎样的典型景观能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问题三:我们该撰写怎样的解说词来介绍苏州园林之美?

2.学习问题设计

重点突破。问题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在文中选择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词句。笔者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让各小组选择一个词,然后请各小组逐一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个词,陈述选择这个词来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原因。在一个小组发言完毕后,请其他小组谈谈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难点突击。问题二:教材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与介绍皇家园林时有何不同?

当堂检验。问题三:请赏析你认为课文中最美妙的一个句子。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巧用修辞、用词精妙、虚实结合等,请用上述方法介绍我们常熟的曾赵园。

(三)学习问题案例说明

1.发挥师生教学自主性

其一,学习问题源于学生,教师应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需要,尤其是学习自主性的需要,要关注学生强烈探究学习问题的愿望。教师适当“少提出问题”,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

其二,在设计学习问题的角度和类型上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一方面,找准角度,多重解构知识,力求做到“破—通—懂”。“破”是最基本的要求,即打破传统设问方式和知识结构,理清其内在逻辑体系,融入自己的见解并适当融入学生的看法;“通”就是所设计的学习问题要逻辑通顺,形成通畅的逻辑链;“懂”是所设计问题的答案及设问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听、说、读、写、思方面均得到了发展。一是听的素养,笔者组织学生听共同体成员发言,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二是说的素养,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对教师说、对同伴说、对他人说等形式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读的素养,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用不同的形式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四是写的素养,笔者不仅注重向学生輸入知识,更注重指引学生将素养向外输出;五是思的素养,学生通过不同事例的比对、辨析,知识不断得到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得到丰富。

3.增强课堂教学的效能

在学情先知环节,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问题,高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问题设计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能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词句,直入重点。紧接着展开小组合作、小组互疑、教师释疑、知识建网,并让每个环节都紧扣重点“苏州园林之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既回顾了旧知,又巩固了新知;而其中的当堂检验,既有与本节课相关的巩固问题,又有同乡土资源紧密结合的延伸问题。纵观整节课,学生是学习问题的提出者,教师是学习问题的加工者和设计者,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纵使学习问题设计挑战重重,我们也始终愿意迎难而上,深入研究学习问题导向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师的学习问题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从而建立更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S.Ian Robertson.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2][4][7][9]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9.

[3][5][6][8][10]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8.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激趣教学初探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效益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五步曲”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公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