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与火之歌

2023-07-21陈梦婕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海子意象诗歌

【摘要】海子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足够绚烂,在他留存的两百余首诗歌中蕴藏着大量的意象。解读海子前后期诗歌中的意象有助于深层次地了解海子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同时借助诗歌意象的比较能够观察到海子的情感转向。

【关键词】海子;意象;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05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19

一、引言

海子出生在氤氲多雨的南方,水乡温润的气质浸染了在安徽土地上长大的海子。海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的父亲查振全幼时迫于家境早早辍学养家,而他的母亲操采菊虽家境不错但也只上了五年学,即使生活在这样一个并不富足甚至称得上窘迫的环境里,海子依旧早慧,展现出天才的迹象。海子四岁就会流利地背诵“毛泽东语录”,五岁便顶着“天才少年”的光环踏入小学的大门,稳居年级第一,十岁升入初中,十三岁升入高中,十五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来到了干燥而又热烈的北方。大学毕业后,海子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此后,伴随着《亚洲铜》一诗的发表,海子正式进入了诗坛。南方温润的气质与北方热烈的特性在海子的身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并在其后的诗歌创作中得到显现。以1987年为界,此前海子的诗歌创作属于“水之歌”,带有水性的柔,而在1987年之后,海子的诗歌更加倾向于“火之歌”,表现出爆裂和破碎的强烈情感。海子的友人西川也在为海子诗集所作的序言中提到海子1987年前后所发生的从《新约》到《旧约》的巨大转变。[1]这截然不同的诗歌情感在海子为诗歌创作所选择的意象中得到印证。意象作为诗人抽象情感的具象之物对研究海子诗歌情感的转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水之歌

海子在1987年以前的诗歌大多表现出母性的、水质的爱,他更倾向于选择“软”和“柔”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有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积极。海子早期创作的《亚洲铜》是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在诗中海子以“亚洲铜”为中心意象,先后辅以海水、白鸽、野花、青草、击鼓、月亮等意象。燎原在《海子评传》中提及该诗时,认为其中所涉及的“铜鼓”与“鼓”象征着中国北方的黄土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黄土文化属性的象征。[2]但该诗在讴歌东方民族古老文化之外还存在着对生命的思索,表现为一种面向人类的大爱。海子写作该诗的动因来自与其胞弟查曙明通信中所获悉的国家对家乡新发现铜矿进行开采的消息。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中,丧葬文化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丧葬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而“亚洲铜,亚洲铜/你的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3]一节正是对该民族文化的一种呼应。范玉伟的《清代安徽家族法研究》将注重环境保护作为安徽家族法规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安徽特殊的地理环境,林地在满足祭祀需要的同时,也是当地人民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源。[4]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来看“亚洲铜”这一意象在明确指向其家乡的同时,也指向了整片人类栖息的土地。特定的社会制度、民族信仰、生活习俗所构成的农耕文明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之于农民犹如丛林之于群鸟,正如海子在《农耕民族》中描绘的“而以后世代相传的土地/正睡在种子袋里”[5]。在海子的心中,矿产的开采不仅会将大地弄得面目全非,还会破坏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所构建起来的和谐关系。除此之外,落叶归根是中国绝大多数生命个体所存在的普遍意识,因此,对铜矿的开采也是对人最后“寄居地”的一种破坏。诗歌最后一节,诗人凭借其天才的想象力将月亮作为“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心脏是使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器官,而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象征着美丽和永恒,故而此处的月亮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生命的思考。

纵览海子作品,可发现除未完成的《太阳·七部书》外,涉及“月亮”意象的诗歌多达四十二首,其中二十七首属于这一阶段的成果。月亮作为诗歌中的旧矿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海子的诗歌在沿用月亮传统含义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个人体验倾注在其上。组诗《九盏灯》描绘了少年人从恋爱到失恋的过程。该诗写于1985至1986年间,此时的海子正体会着从恋爱到失恋的情感转变。海子的初恋女友B是其在大学教授美学课程时的学生,因迷恋海子少年诗人诡谲的灵性,B萌生了“化師为友”的想法,在此后两人的交往中,B实现了其“化师为友”的意愿,海子陷入了恋爱。“海子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盘坐在床中央,双手合十,把相片贴在胸前,面朝北方,口中喃喃私语”,这是海子的弟弟对陷入初恋的海子的描述,根据他的回忆,“让我在新年的钟声中,在遥远的山村,与你一同祈祷,一同祝福。”[6]正是海子对初恋B真挚情感的表达。然而由于两人之间家境差异过大,海子与B的感情没有能够走到最后。这在海子1986年的一些诗作中也可探得一二,在《昌平的孤独》中,海子将自己的孤独视为爱情失败的结果,并在《太阳和野花——给A和P》中,对初恋B的感情再次做了回应,“在月光照耀下/你的母亲是樱桃/我的母亲是血泪。”[7]结合海子的这段恋爱经历来看不难发现诗人所寄托在月亮上的个人情感。海子在组诗第二首以月亮为题,将月亮的皎洁、美好与少女的纯洁、美好相映衬,赋予肉体以隐匿、甜蜜的描写。在以“初恋”为题的第三首诗歌中,诗人更是将月亮贯穿始终,“在月亮上我双手捂住眼睛/在水滴中我双手捂住眼睛/月亮上一个丫头睡不醒/月亮上一个丫头明亮的眼睛/月亮上我披衣坐起身如滴水”[8],诗人仅借月亮与水滴的意象就将恋人之间的悸动与美好描摹到位。在《失恋之夜》一节中,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月亮,但却能够感受到月亮之于诗人的重要性。该诗第一节,“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户/我的手扶着自己 像清风扶着空空的杯子/我摸黑坐下 询问自己/杯中幸福的阳光如今何在?”[8]月亮在象征黑夜的同时,又作为了少女的化身,被诗人关上的窗户在斩断诗人与月亮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斩断了诗人与初恋的关系。

月亮作为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几乎贯穿他的整个诗歌写作生涯,而将月亮与女性相联系的手法在诗人的诗歌中也屡见不鲜,月亮与母性的关系始自远古时期的月亮崇拜与生殖崇拜。对此,海子在其史诗《太阳·断头篇》中有着相似的论述:“考虑真正的史诗、于是我先写抒情小诗再写叙事长诗,通过它们,认识许多少女,接着认识她们的母亲、姑母和姨母,一直到最初的那位原始母亲,和她的男人。”[9]在长诗《但是水、水》“你们的母亲/那两只饱满的月亮/被风鼓起/水……/我有了养育的愿望”一节中[10],诗人将母亲的胸脯比作月亮并赋予月亮以母性,自然地将月亮与女性的特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柔和且具有生命力的母性的爱。在这首以“水”为名的诗歌中,诗人还大量运用了水的元素。水作为生命之源,哺育着生灵万物,并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表现为对水的崇拜。由于水崇拜最原始的目的是实现五谷丰登和人类自身繁殖的愿望,故而水也就成了生命的代表。在“我没有带来种子,没有带来泥土、牛和梨,没有带来光和第一日之火。没有带来文字。我从荒野里回来,我/只想着一件事:水,水……第三日之水/……/想了又想。在东方,诞生、滋润和抚养是唯一的事情。”一节中,诗人将水与诞生、滋润、抚养相结合,体现了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生殖意义[10]。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诗中强调了水的时间性,水为第三日之水,这与海子对“上帝的七日”的迷恋有着很大的关系。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所写的“在上帝的七日里一定有原始的力量的焦虑、和解、对话,他对我明亮、职责和期望。/……/在上帝的七日里一定有幻想、伟大的诗歌、流放与囚禁”[11],表明了他对上帝及其力量的倾心。据《圣经·旧约》创世篇中记载,上帝在第三日的时候将水聚集到了一地,使得陆地得以显露,万物得以生长。同时,第三天也是上帝的爱子耶稣在为救赎世人殉难后复活的日子,因此,第三日这个时间本身就象征着生命,诗人在此处将西方基督教体系中的第三日意象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相结合后展现出了水所具生命力。同时,诗人在诗中还展现了水的“母性”。

三、火之歌

海子前往北京求学前,在乡村居住了十五年,他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十五年。西川把海子作为中国广大贫瘠土地的发言人,大地的嗓子,认为他将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生命的本质,化作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1]土地作为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成了海子诗歌风格从水般温润、柔和走向如火般强烈的见证者,也成了海子的情感寄托,这或与海子少时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子在土地上长大,为了缓解六口之家窘迫的经济困难,稍大些的海子早早地就加入到了“赚工分”的队伍,他从这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感受着奉献与质朴的爱,而此后的人生经历更是让海子从中感受到死亡与生存的力量。

海子对土地最深切的情感倾注在了麦地、粮食等意象之中,这些意象在海子前期的诗歌中展现出来的是和谐与希望。在《粮食》中,海子说:“粮食/是图画中的妻子”[12],在《麦地》中,海子说:“……/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子/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13],海子将粮食和麦子分别比作了“图画中的妻子”和“养我性命的妻子”,前者中的麦子之于诗人是希望,后者中的麦子之于作者是平等和生活,而妻子作为一个完整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和谐和归属,因而诗人以妻子的形象来喻粮食和麦地,自然而然赋予了这两个意象和谐与希望的意蕴。海子前期的诗歌中,土地也象征母亲般博大的爱。麦子是土地的果实,土地孕育麦子成熟的过程如同母亲孕育滋养新生命的过程。在海子幼时,他的母亲便会借助旧报纸上的文字来为海子编撰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可以说海子的母亲担当着他文学启蒙者的角色。海子的《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描写了一个失意的“我”,“我”成了麦子,“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14],家乡的土地会接纳麦子凌乱的骨头,而家乡的母亲也会接回她在异乡失意的孩子,土地是麦子的栖息地,而母亲是“我”灵魂的庇护所。

在海子后期的诗歌中,他虽仍旧延续着对土地意象的偏好,但是他推翻了以往寄托在土地之上的情感,曾经承载了希望与母爱的土地成了沾满盐水的鞭子,抽向这位想要成为太阳的孤独诗人。这位来自农村大地上的诗人,对泥土有着迷恋,然而这片土地加诸诗人身上简单的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诗人自身产生了无法和解的矛盾。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多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15]来自海子写于1987年的《五月的麦地》,这一年是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职的第三年,当时他和部分青年教师一起住进了距离学校主体甚远的教工宿舍,海子只在有课时才会往返新老校区之间,即使在海子与B交往期间也不例外,这使得生性腼腆的诗人产生了难以言说的孤独感,而这种情感在其与初恋女友B分开后进一步加深了,海子在其日记中曾描写过他的这种孤独感“从哪儿写起呢?这是一个夜里,我想写我身后的,或者说,我房子后边的一片树林子。我常常在黄昏时分,盘桓其中,得到无数昏暗的乐趣,寂寞的乐趣。有一队鸟,在那县城的屋顶上面,被阳光逼近,久久不忍离去。”[16]

在《五月的麦地》中,土地仍是家乡的化身,是失意灵魂的庇护之所,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所依仗的精神寄托——土地,反成了他孤独的帮凶,诗人在此处借助土地所表现出的是深深的无力和茫然之感。同样的感情还体现在诗人的《麦地(或遥远)》一诗中,“麦粒 大地的裸露/大地的裸露 在家乡多孤独/坐在麦地上忘却粮仓 歉收或充盈的痛苦/谷仓深处倾吐一句真挚的诗 亲人的询问”[17],正是诗人对其面对无法消解和宣泄的孤独感的描绘。

海子在1987年底所写的《麦地与诗人》由《询问》和《答复》两篇组成,构成了一問一答的形式。《询问》中诗人借“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18]一句,直白地倾诉了土地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海子的出生背负着他家人的期望,海子的成长过程中背负着天才的光环所带给他的压力,父母倾注于海子身上的期望使他不得不在潜意识中养成对其父母和家庭尽孝的责任意识,而这在另外一种意义上也是对滋养他长大的土地的一种报答意识。在《答复》中,诗人借“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一节[18],再次强调了他从土地的温暖和美丽中所感受到的无法抑制的痛苦。

总之,在海子早期的诗歌中,土地上的麦子、粮食、谷仓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温润、柔和的美,而后期的诗歌中展现出来大地意象是一种残缺的、压抑到极致的痛苦之美。海子的诗歌显现着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断裂性的跨越,正如燎原所认为的“他长久地将自己压缩在少年天才的位置上,不肯向青年期过渡;而当少年天才的写作挤压到一个爆炸的临界点时,他又直接跨越过青年期而跳入阴鸷宏富的壮年期,进入那种巨匠类型的写作。这种跨越,犹如锐利的鹰隼之于翅翼垂天的鲲鹏之变。”[19]

“火”是海子后期诗歌中展现其诗歌气质的一个重要意象,火意象所带来的震撼力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得到最显著的显现。火作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串联起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20]倾注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反复歌颂的“火”并不是真实的火,而是非主流的诗歌。北京作家协会于1987年在陕西召开了一次诗歌创作会议,有人在会议上给海子定了搞新浪漫主义和写长诗的“罪名”。海子并不认可这两项莫须有的罪责,他在同年撰写的《诗学:一份提纲中》中,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海子认为他写长诗是对某种巨大元素的召唤,做出的回应,是迫不得已的行为,同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浪漫主义的热衷,将浪漫主义称作自己的血液。因此,海子在诗歌中将充满力量和生命力的火比作诗歌的抒情方式,正是抒发和体现了他来自“火”的强烈的情感和创作观念,把诗歌作为珍惜和关注自己生命和存在本身的表现,正如海子所宣告的“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11]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愿意和所有献身诗歌的诗人一样献身自己。

海子是中国20世纪最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将诗歌作为自己的三种幸福之一。在他的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来自天空、大地、身体的意象,它们是海子诗歌的铭文,通过分析海子前期和后期诗歌中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可明显地感知到海子诗歌风格的转变。正是由于意象与情感之间关系的转变,使得海子的诗歌展现出了巨大的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西川.怀念(代序二)[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燎原.雨水中的草原与麦地[A]//海子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10-117.

[3]海子.亚洲铜[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5.

[4]范玉伟.清代安徽家族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

[5]海子.農耕民族[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4.

[6]查曙明.回忆我的哥哥海子[A]//海子诗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211-217.

[7]海子.太阳和野花——给A和P[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51-455.

[8]海子.九盏灯[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1-113.

[9]海子.太阳·断头篇[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17.

[10]海子.但是水、水[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66-290.

[11]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038-1067.

[12]海子.粮食[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77.

[13]海子.麦地[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16-119.

[14]海子.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75.

[15]海子.五月的麦地[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09.

[16]海子.日记[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027-1033.

[17]海子.麦地(或遥远)[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10-411.

[18]海子.麦地与诗人[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12-413.

[19]燎原.《七部书》:焚身于太阳的幻象[A]//海子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242.

[20]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34-436.

作者简介:

陈梦婕,女,汉族,浙江嘉兴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海子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抚远意象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诗歌岛·八面来风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