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管子·弟子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3-07-18张丙武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摘要:《管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别具特色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一部子书,被誉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中《弟子职》篇是研究古代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文献,其强调弟子应尊重师长,遵守道德规范,强调勤奋刻苦,不辞劳苦,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这不仅是为了个人修养,还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提到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谦虚谨慎,虚心学习,不要骄傲自满,以免失去机会和信任,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最终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弟子应该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和素质,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总之,《弟子职》篇强调弟子由学而习、由习而性的思想,培养弟子尊师重道、重德修身、承担责任的理念,以及实行寓教于行和构建良好课堂秩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下教育工作以及个人修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古为今用”。

关键词:《弟子职》;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03

《管子》是先秦时期托名管仲所著的一本具有综合性质的子书,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论说均出自該书,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等。因此,加强对《管子》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增强文化自觉,从而更自豪地拥抱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纵观《管子》全书,虽政法经济之言颇多,然其论教育之语仍可谓胜义屡出,弥足珍贵,《弟子职》篇便是其集中体现。一般认为,《弟子职》是一篇记述小学教育条目的文章,主要是学堂的学则,多洒扫应对等细枝末节之事[1]。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狭隘与片面,不能仅仅把《弟子职》篇看作古代学堂学则,其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礼仪和教育思想也应引起重视。

1 《弟子职》篇的文化内涵

《弟子职》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完善的行为准则,以确保他们在思想、道德、学习、日常生活以及课外社交中都能够恪守基本原则。事越小而学越细,以防弟子疏而不察,故微邪而不禁也。其所论细致严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由学而习,由习而性。

这种从小事做起的理念,贯穿《管子》教育理念的始终,受到历代教育家的高度评价,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弟子职》篇提纲挈领,从小事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出发,培养其尊师重道、生活严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优良品德,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因此值得深入探究。

1.1 尊师

篇首即提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2]1144,强调先生教学时,弟子遵照学习,做到谦虚恭敬,才能真正掌握所学,这便说的是尊师重道。对于如何尊敬师长,如何树立起重视学习的态度,在《弟子职》篇中都有具体规定。如“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汎拚正席”“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衽则请,有常有否”[2]1145,这便从侍师起居出发,在老师入座授课之前,学生要做好准备工作,为老师准备盥洗工具,老师洗漱完毕后,扫除座席,收拾安妥,才能安坐授业。在授业完毕后,弟子要先于老师起身,在老师休息之前要主动询问其睡卧习惯,准备寝具,提前做好打算。

在饮食方面的规定更加细致。老师将食,学生要提前准备好餐具、食物,并坐在一边,侍奉老师吃饭。预备的饭菜、佐料等都要按照规定,位置不能错乱,一切就绪,奉手侍立,侍师入席。可以看出规定细致严谨,学生对老师怀着敬畏之心。在老师食毕之后,须清洗善后,即“先生已食,弟子乃徹。趋走进漱,拚前敛祭”[2]1147。无论是侍师起居还是侍师饮食,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培养,从具体实践出发,让学生将尊师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重道

学生的首要任务便是学习,因此该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受业前、受业时、受业后都做了细致严谨的规定,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极高。在受业前,所谓“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怍”[2]1145,强调做好课前准备,举止恭敬,言行适度,颜色和穆,如同会见宾客。

受业时,强调弟子之间兄友弟恭,诵读必须起立,年长的弟子先受教,做到受业有序;言行举止都要牢记中和之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次序,符合礼仪规范。

受业后,“师出皆起”,一律起立,以恭送老师,若遇到疑问,要“捧手问之”。下学以后,同学之间便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相互切磋,研究课业。只有勤学有恒,才能成功。

1.3 生活严谨

1.3.1 饮食起居之道

重视培养生活严谨的作风,所谓“夙兴夜寐,衣带必饰”“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2]1145,就是要从饮食起居做起,作为学生要早起晚睡,服饰必须整齐,晨起先清扫席前,而后才洗手漱口,做事情恭敬谨慎。坐有坐相,食有食相,吃饭时,座位要尽量靠近饭桌,吃饭时要把碗拿在手中,羹汤不能随意用手拿拣,两手可以凭靠膝头,但不可依伏桌面。待饭吃饱后,用手拭净嘴边。退席时,要注意整理衣衫,不能影响左右用餐,并将个人餐具带走。一切动作务必小心,如作宾客一般有礼有节。

1.3.2 洒扫对应之节

洒扫之事并非大事,但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定:洒扫有洒扫之法,不能随意处置。先教以洒水之法,堂与户各有不同。按照规矩,必须从西南角扫起,在打扫时须内俯仰躬身进退,扫除时不能碰其他东西。种种细节均有规定,养成学生一丝不苟之工作态度与层次分明之方法。看似烦琐平常,但其用意之深值得深究。

1.3.3 承担服务之责

倡导学生积极服务,培养其奉献精神,具体规定有二:一为进餐时的盛饭工作,即“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环而二,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二纪”。二为天黑时的举烛掌灯工作,即“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横于坐所。栉之远近,乃承厥火。居句如矩,蒸间容蒸。然者处下,奉椀以为绪。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有堕代烛,交坐毋倍尊者。乃取厥栉,遂出是去”[2]1154-1155。

1.4 待客真诚、谦让知礼

宾客来访时,应迅速起立迎接,做到“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2]1146,真诚待客,对于宾客的要求,要做到事事有回应。外出时也要保持谦让,做到彬彬有礼,所谓“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2]1144,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可以看出,《弟子职》特别注重学生平时的生活常规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多是对弟子尊师重道、饮食起居、洒扫对应、承担服务以及待客知礼的要求,旨在揭示民生日用彝伦之则,让学生可以由学入习、由习入性,将行为礼貌和良好的品德植根于内心。

2 《弟子职》篇思想的主要特征

2.1 实践性

实践性是《弟子职》的重要特征。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以弟子早起健身、整理仪容、饮食有节、洒扫有则、应对有礼等,教育弟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劳动技能,成为有气质、有学识之人。明王守仁论童蒙之教育曰:“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3]王阳明也认为对待弟子应重视其道德礼仪、日常生活之教育,与《管子》所论颇多相合。

2.2 包容性

《管子》的教育理念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既能够汲取外来智慧,又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既能够保留传统的精髓,又能够拓展出更多的可能,形成兼容各家、不拘成说的特色。《论语·泰伯》中,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对礼仪的高度重视,而荀子则直接把礼作为实现人生、事业、国家安定的基础,强调了礼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十分重视对人的礼仪教育,反映出那一时代对礼的要求。《弟子职》则将对礼的重视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互补互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管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认同。

2.3 功利性

总体上,《管子》的教育思想是站在宏观治国的高度上来阐述的,因此对学生提出的礼仪要求,都太过烦琐与细苛,而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则未曾论及。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有利于对国民的教化,讓大家各自按照规矩做事,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国民从小接受如此严苛的生活教育,认为只要按照规定办事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民的创新性与主动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3 《弟子职》篇文化内涵的借鉴意义

3.1 注重培养学生重德修身的理念

《管子》一书深入探讨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它提倡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而《弟子职》篇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行为规范,从各个具体方面出发,由学入习,由习入性,这对青少年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具有直接现实性。

该篇分别从尊师重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加以论述,这对当代教育来说,就是要强调“育人”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才能使学生成才。这一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不是教师一味教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亲身实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而转化成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学生重德修身的理念。

3.2 倡导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师重道在今天仍然是反复提及的话题。纵观《弟子职》全篇,无论强调哪一事项,都极其注重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整个学堂的和谐秩序。《弟子职》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一个组织有序的学堂上,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没有冲突,学生恭敬、勤奋、恬静地读书,老师博学、慈爱、耐心地授业[4]。

在这样一派祥和的场景之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和睦的,课堂的秩序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成长,同时激励老师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弟子职》所强调的这一师生之间相处的理念也适用于现代教育。

3.3 实行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

《弟子职》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即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教育,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近代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源于日常的社会实践,这与《弟子职》提出的“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如出一辙。强调生活中的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育场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教育正面临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不能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因此《管子》“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可以为我国教育当下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要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能将学与做割裂开来。

4 结语

《管子·弟子职》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强调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倡导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实行寓教于行的方法。《管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发掘其现实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其毕竟不是一时一人所作,不能代表或反映某一大教育家的直接思想,有些规定过于严苛与烦琐,因此对于《管子》思想的继承和借鉴应持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于现代教育的思想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周瀚光.管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1.

[2] 黎翔凤.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44-1147,1154-1155.

[3] 王阳明.传习录[M].张怀承,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240.

[4] 杜世纯.《管子·弟子职》教育思想新探[J].管子学刊,2005(2):25-26.

作者简介:张丙武(1999—),男,陕西安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