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金融对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2023-07-18阚佳彤鲍南希李玟萱

中国商论 2023年13期
关键词:金融安全数字金融风险防范

阚佳彤 鲍南希 李玟萱

摘 要:近年来,数字金融通过包容性、普惠性特点,冲破了传统金融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安全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具有重要地位,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影响如何,能否通过数字金融来有效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亟须进一步探究。本文选取2011—2020年除台湾地区以外的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测算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各区域数字金融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此,本文对借助数字金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金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安全;风险防范;金融强监管

本文索引:阚佳彤,鲍南希,李玟萱.<变量 1>[J].中国商论,2023(13):-09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7(a)--0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经济发展和安全息息相关。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2008年以来不断上升,2021年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达到GDP的160%左右。我国十分重视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金融工作的方向做出了重要指示。如何保障金融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数字金融通常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筹集资金、支付、投资和开展其他新型金融商业模式的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数字金融正在倾覆负债、中介、资产和其他传统金融企业,用放松融资限制、改进经营环境、增加承担风险的水准和扩大对研发的投资等方法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由于数字金融主要关注风险转移而非系统性风险,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恶化并威慑系统性金融风险。

数字金融正在从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变革,能够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居民消费,且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该促进效应越显著(易行健、周利,2018)。在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上,有学者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宋晓玲,2017)。此外,数字金融通过缓解创新融资约束、降低创新融资成本、提高创新融资效率等途径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且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具有异质性(梁榜、张建华,2019)。国内学者有运用风险溢出网络方法,发现我国金融风险跨部门传染(杨子晖等,2018)。也有研究通过分析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证实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对于稳定金融环境的积极作用(苟文均等,2016)。部分学者认为,数字金融有助于风险的分散转移,从而避免风险在某一个区域堆积以致危机的爆发(欧阳资生等,2021)。另一部分学者则表示,数字金融在融合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技术过程中,会淡化中介机构的存在,助长了影子银行的产生(李优树和张敏,2020)。金融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和主体的关联性,导致对同一金融事项的集体行为会威胁金融安全,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于洋等,2020)。

综合上述观点,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方向尚不明确。基于区域视角,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需进一步探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双重作用。一方面,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加剧效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较不健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使商业银行必须做出反应,其应对方式是提高風险承担行为,这种措施将推高银行的债务支出,提高银行贷款利率。鉴于贷款申请人更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也将加剧银行风险。此外,数字金融新兴的金融模式的出现,可能会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金融中介来完成,数字金融的发展会促使银行发售更多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的理财产品,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抑制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产生,数字金融通过将其新式技术融入传统的服务链条中,使金融机构更迅速地识别风险,并创新防御手段,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此外,得益于网络技术,数字金融克服了实体网点的局限性,打破了支付和时空限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完善了资源配置。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对现金的预防性需求,还会加速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转换,减少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从而影响货币流动的速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假设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数字金融的发展能有效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2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区域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算,分析比较各区域数字金融发展趋势,进而探究两者的耦合关系。

2.1 变量选取

本文选择数字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借鉴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结果来解释数字金融指数的改变。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标志性表现有:资产价格上升、政府债务负担加剧、经济增长率较大波动、政府账户赤字等。鉴于金融风险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使用任意单一变量来衡量过于片面。因此,本文借鉴庞家兰(2021)等的研究方法,从5个方面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2.2 指标赋权

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具体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对5个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得出各自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步:对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再次进行第一步的步骤;第三步:将具体指标得出的权重与对应维度的权重相乘,计算其综合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2.3 模型构建

2.3.1 基准回归模型

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以探究影响机理:

其中,SFR表示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l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DF表示数字金融;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μl和λt分别表示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ε表示误差项。

2.3.2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选择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即城镇化率(city)、市场化程度(market)、对外开放程度(wto)、创新水平(crea)。其中,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创新水平用创新指数测度;市场化程度用市场化指数测度;对外开放程度为各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各省GDP之比。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准回归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证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和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范围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表示数字金融在总体及地区范围内都对金融风险具有抑制作用。各个地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不完全相同,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显著性相对东部地区较弱,可能是由于中西部数字金融的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存在不足。这说明数字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呈现区域异质性。

3.2 稳健性检验

3.2.1 更换研究样本

考虑到直辖市与省级层面的性质不同,本文利用去除直辖市样本的方法改变样本区间,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在去除直辖市样本后,解释变量的系数依旧显著为负,验证了结论具有普遍性(见表4)。

3.2.2 加入滞后变量

考虑到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所以本文从数字金融的滞后性考虑,将其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数字金融滞后一期、两期的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的符号一致,说明结果较为稳健。

3.3 中介效应

数字金融可能间接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抑制作用,即在我国金融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国情下,数字金融的大力发展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均衡的方向演化。鉴于此,本研究可将产业结构确定为中介变量,并对该变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

表6第二列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显著抑制作用。在引入中介变量产业结构后,第三列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第四列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间接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作用较为显著,说明该中介变量的选取具有有效性。

4 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此作用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间接实现。因此,积极推进新时期数字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推进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和发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一,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本身,金融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使市场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要使风险管控的各个方面与风险态势保持一致。同时,逐步完善市场风险的内部管控体系,借鉴传统金融市场的交易管控手段,并加以创新,以配合新兴同业、资金管理等泛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正确引导数字金融发展。在数字金融的早期发展阶段,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针对各地区抑制效应的不同程度,及时处理各地区在发展金融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约、流动性和技术等风险,正确引导数字金融发展,并借以预防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完善资源配置。在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受时间及地域范围的制约,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此外,为避免因资产结构的同质化而引发的连锁危机,应推进金融机构产品的多样化。

5 结语

本文旨在探究数字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选取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通过构建双固定模型,得出数字金融能够在地区范围内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存在区域异质性。

如今,数字金融正在我国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并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变革。但中国数字金融的业务模式仍然在发展阶段,形态尚未成熟,其未来的健康发展仍需学者在该领域的深耕及监管部门的努力。数字金融作为新兴行业,我国对其运行机制及其效率与风险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但随着金融技术的逐步成熟及数据可获得性的提升,关于数字金融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增加,对该领域的认知正逐步完善。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金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同的挑战和风险,而数字金融作为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具,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金融在改善金融行业、抑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也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稳步推进金融业改革,针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不同问题,结合各地区的特征加以创新。数字金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融合任重而道远,通过发展数字金融可以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世界金融的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王宏鸣,孙鹏博,郭慧芳.数字金融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22(10): 3-13.

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4):1489-1502.

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6):14-25.

梁榜,张建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当代經济科学,2019,41(5):74-86.

杨子晖,陈雨恬,谢锐楷.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8(10):19-37.

苟文均,袁鹰,漆鑫.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基于CCA模型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6(3):74-91.

欧阳资生,路敏,熊家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5):5-16.

李优树,张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26-34.

张宝林,潘焕学.影子银行与房地产泡沫: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11):33-44.

于洋,严纪元,牛珊珊.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与防范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20(9):68-71.

许芳,何剑.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财务风险:基于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7):60-65.

庞加兰,王倩倩,吴露露.金融开放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防范[J].征信,2021(5):84-92.

李晨,丁鑫.数字金融发展缓解了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么:来自中国31个省份的经验证据[J].区域金融研究,2021 (12):36-42.

汪亚楠,徐枫,郑乐凯.数字金融能驱动城市创新吗?[J].证券市场导报,2020(7):9-19.

猜你喜欢

金融安全数字金融风险防范
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
区块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
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调查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