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载体

2023-07-18马文涛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文涛

摘 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党和人民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切精神产品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致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绿色载体。当前,應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引领、心理调节、责任强化、道德教化和榜样激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育人平台,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以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

目前,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抓好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历史文化产品和社会精神标识,凝聚着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和生态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天然载体和深厚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实现青年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毋庸置疑,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历史的必然、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方向。学者方世南等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价值、培育与践行四个维度出发,全方位、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将生态世界观、生态政治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伦理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能体现出人们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权益与生态价值取向的崭新而科学的先进理念,是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2]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产物,是一种以精神形态和信息存留表现出来的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事业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现实映照和历史遗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载体和关键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必须“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3]330。就现阶段而言,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催生研究硕果,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生态特色和绿色底蕴。著名学者陈万柏和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4]中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帮助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在这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绿色资源,以其独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必将激发高校大学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不懈努力、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矢志奋斗的巨大热情。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第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蕴含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致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作为党和人民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切的精神产品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稳定性,同时涵盖了党和人民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具体而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蕴含着三个层次的价值意蕴:一是党和国家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旗帜,推动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在全社会扎实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营造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的绿色健康环境;三是个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生态审美和生态理性,成长为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态公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倡导的生态价值取向,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331具有一致的价值准则和切合的实践导向。因此,当前办好思想政治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该深度挖掘和阐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意蕴,以强大的价值指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教化功能。

第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绿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体系构建整体表现为静态特征,要想在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上呈现出一定的灵活度,必须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视野,用更好更新更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载体,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大的提升空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作为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优质资源。从内容构成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崇尚“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关爱自然的道德观和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生活观[5]等精神文化形态,又以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范例及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物质载体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3]330。不言而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所凝结和蕴含的道德品质、价值诉求、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内容的生动彰显和具体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鲜活教材和天然载体,为新时代促进大学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能。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价值引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之钙和信仰之基,他同个人的奋斗目标相连,如果失去了理想信念,人就会感到奋斗是虚幻的、不必要的,从而失去人生的前进方向和奋斗价值。特别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必须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予以充分的理想信念教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深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解读,他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6]正是以崇高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党和人民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大浪淘沙”、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7]。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所涵盖着的正确的美好生活向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导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價值引领和动能培壅,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心理调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接受和顺应社会变迁的心理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必须切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接受和顺应社会变迁的心理,这既是新形势下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的基本内涵,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社会的纵向运行就是社会变迁。目前,我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迁时期,究其本质,其动因是利益使然致使人与社会关系不断拓宽深化,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迁不断加快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层出不穷。“处在这种社会变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然要打开其所处社会的纵横剖面,走进社会”[8],以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效的教育能力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信,引导大学生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迁的心理。在生态领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9],生态环境由“飞沙走石”走向“湖光山色”即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社会变迁的有力证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催生的“新”事物,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模式是时代趋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0],可以使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当今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改变,接受并积极参与宏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促进我国顺利从物质文明发达向生态文明发达的转变,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

(三)责任强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胸怀强烈的责任感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依旧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习惯势力,甚至物欲主义和消费异化的思维生活方式有所反弹。如果任由上述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蔓延,必然会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前功尽弃,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也将停滞不前。“社会责任感在情绪智力和实践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1]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流砥柱,需要他们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如果缺乏责任感,懒散懈怠之风就会滋长,逐渐腐蚀大学生诚实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是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的基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培育环节。”培育和践行生态理念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落到实处,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而且“在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方面,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13]基于这样的认识,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肃清大学生奢谈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而对于自身工作敷衍了事的倾向,又有助于消除部分大学生个人极端主义,而忽视公共事务责任的倾向。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焕发大学生对个人工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强烈责任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精神调节功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要求。

(四)道德教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道德”是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对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繁荣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不容争辩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3]32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如何铸魂育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脱颖而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绿色载体和天然依托。作为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内容,它“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又强调要以积极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态德行。”[14]其中,生态道德意识作为后工业时代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的精神指引,在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必须要注意坚守和弘扬。“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5],这种承载着特殊道德理念和丰富道德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塑造大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崇尚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做贡献。

(五)榜样激励: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榜样激励和典型示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先进模范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党和人民开展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写照和时代华章,在彰显英雄儿女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的同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6]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在乘风破浪的岁月史途中由外而内形成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个人由内而外处理好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判断作用,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中枢神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所内含的无数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榜样激励和价值标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实践典型的教育功能,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17]例如谷文昌、八部沙林场“六老汉”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库布齐、塞罕坝等人类绿色奇迹,这些富有鉴别性、可学性和感召性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具有强大的正面激励作用,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深切感受到英雄儿女牢记使命、艰苦创业、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优秀人格和高尚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认同和绿色行为方式效仿,从而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四、运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努力做好“三进”

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所在。因此,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成长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第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教材”。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学术的理论性、学科的发展性和社会的普及性,积极加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的深化解读、凝练升华、科学归纳,形成具有时效性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成果,并将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必须提到的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地缘优势,充分挖掘和借助本地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息息相关的绿色资源,组织编写富有地方特色、区域风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校本课程、辅导读物或专题讲义,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本地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历史,深刻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力量。

第二,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课堂”。高校应当找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角度,从不同侧面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程中。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党和人民不断认识和深化“三大规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结合贯通讲授,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历史和丰富内涵,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形式,特别对于党和国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要着重讲解,如“双碳目标”“生物多样性峰会”等,安排相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专题。

第三,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头脑”。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内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头脑”,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从“外在学习”到“内化认同”的过程,即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取向转化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认同和生态道德认知的过程。想要实现这个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高校应当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断夯实和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方法,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性、视野广、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铁军”,从而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走进学生、深入心灵,转化为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素养。

(二)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纳入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切实发挥育人功能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实践教学即是理论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是强化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对此进行检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的巩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

第一,教育要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课堂上接收到的思想观念在课外实践中得到体验,得到固化。”[18]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具体采用相应的方式。例如,引导大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认知和深度体察,可以选择普及调查、建设示范地参观访问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要求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可以选择结合生态环境主题日开展志愿服务和生态文明学院、班级和寝室创建;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形成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优良品质,厚植集体主义情感和爱國主义情感,可以选择植树造林、公益清洁等实践活动方式。

第二,要构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教学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各高校应该把握正确的社会实践的思想方向,扩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群体中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同时高校必须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和评优评奖的考评体系,并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方法;最后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与管理机构,建立实践单位、学校和学生一体化的实践管理机制,确保社会实践内容的高层次化和高效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思想品德及绿色行为习惯。

第三,要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良好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经常化和制度化的现实基础,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20]因此,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功效,必须积极探寻和建立富有生态特色的社会实践平台,“联合周边生态资源,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1],如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高校生态文明研究所等,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锻炼活动循序渐进、扎实稳定地开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环境育人功效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高校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创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化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22]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实践依据,是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学习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需要。”[2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挖掘和弘扬,加快其现代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自然亲和力、践行渗透力和时代感召力得到深度弘扬,以生态文化的形式领航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进入新的更高阶段。

第二,高校要加快创建生态文化示范载体,使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的放矢。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和类型多样的原则,树立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标杆,搭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宣传走廊和科普展板,建立管理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在校园内部塑造以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和制度载体为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示范载体,引导大学生在生态文化载体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下,增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认同,提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

第三,高校要举办生态文化特色活动。一是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生主题活动,针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制定详细、具体和目的性强的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举办生态文化论坛生态诗文朗诵等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学院或者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等邀请老师和同学主讲,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话担当,引导人们在生态文化感知中提升认识、增强责任,从而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邀请校园外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人物和社会组织,讲述生态治理、環境保护故事,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解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育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课堂,创新育人方式

“互联网+教育”已经风生水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是可行的。”[24]鉴于此,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制定开放式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思政学习要求,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第一,要大力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网络空间“活起来”。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和网络技术的“最大受众群体”,大学生无疑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网络,运用网络来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和推广普及,就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各高校应该依托网络技术优势和自身具体实际创建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内涵转化为靓丽醒目而又不失根本的网站特色栏目,如推出“绿水青山视频鉴赏”“生态文明建设故事集锦”等特色板块,及时在网站更新校内外贯彻和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系列讲座和主题活动,拓宽和加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和创新力。

第二,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网络思政课教学,打造线上优质思政课,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优质思政课的学习资源。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线上教学,充分运用腾讯会议等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络直播平台实现教师层面的“云备课”“云授课”和“云评课”,始终关注大学生的线上学习的状态和动态,通过师生线上交流互动提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超星泛雅(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积极打造和推出富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区域特色、学校优势和教师教学风格的“金牌教学资源”和“精品线上课程”,同时积极参加高校思想政治课线上教学竞赛,加强与名校名师之间的线上交流合作,实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的线上梳理整合和优化推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线上教学水平。也为大学生学习和落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更多高质量和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数据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推动大学生从网络的线上“原住民”逐渐转化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线下“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方世南,周心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价值、培育与践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1-9.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5.

[5] 韩秋波.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国土绿化,2020(8):50-52.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4-45.

[7] 吴月齐,胡保卫,杜坤林.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71-72.

[8] 曾波,卢岚.朝向草根、深度在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933-941.

[9]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0] 姚仟,张波,肖庆洲,孙淑华.应用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3):7-14.

[11] 孟琳,黄裕中,唐志文.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社会责任感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OL].[2022-09-06].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

R.20220616.2044.004.html.

[12] 董维维.大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培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54-158.

[13] 骆清,刘新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路[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197-201.

[14] 刘维春.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7):12-14.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6.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17] 張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166-171.

[18] 黄志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230-232.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2.

[2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3.

[21] 侯利军,付书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2-64.

[2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8.

[23] 刘建荣.大学生的生态文化认知与践履[J].湖南社会科学,2021(2):9-14.

[24] 薛雷.当代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及运行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8):115-118.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