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析

2023-07-18刘静曦

关键词:新时代

刘静曦

摘 要: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影响,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穿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一条主线,其具有的强大向心力和感召力,为民族工作凝聚了人心与力量,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团结了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在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强调在物质层面的经济增长和成果共享,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同一目标下,两者构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构关系。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加强各民族生活互嵌,在发展中优先考虑改善民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各民族需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推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新时代发挥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各族人民在同心、同向的精神家园中同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民族地区的繁荣复兴,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在目前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民族地区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成果,另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任务十分艰巨。

(一)将民族地区作为发展重点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涉及所有地区、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障全民的普惠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意味着全面共享、全民共享,而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共享。我国长期实行整体性布局,在目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全国一盘棋。但由于民族地区基础薄弱、融入大市场较晚等原因,从全面小康建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地区依旧是发展的短板,仍需有针对性地将其作为重点地区进行规划,以推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目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提升和民族地区的建设,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依然艰难而缓慢。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于两个方面:

1. 经济环境的受限,与外界协作能力不足

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闭塞的区域,受历史影响,只有极少数地区有发展基础,部分民族区域“一步跨越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积累严重不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正式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达地区在经济体制、发展基础和思想观念上都较为先进开明,很快就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地区,使得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迅速拉开距离。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不动摇,在给予民族地区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的帮助下,民族地区经济体量迅速增长,已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目前,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仍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弱势依旧明显,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民族企业规模较小,缺少现代化的设备,与外界协作较少,形成了以民族地区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市场份额占比小,与外部企业相比竞争力弱。另一方面,从人才角度来看,当地民众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大一部分从事着传统的农副业、手工业,对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对当地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同时,受民族区域地理、气候、环境、薪资等条件的制约,缺乏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阻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

2. 境外势力的活跃,社会和谐稳定遭受挑战

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显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对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经济差距造成了部分民众的心理落差,使民族感情受到损害,给境外敌对势力及宗教极端思想的入侵以可乘之机,在不法分子组织下的恐怖袭击、暴力活动等严重威胁了我国民族团结及领土完整。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格局加速演进,形势趋紧,意识形态之争日益激烈,以西方为首的国家长期恶意抹黑攻击中国,民族地区则是主要的争端地。2021年,以英國和美国为首发起的以中国“强迫劳动”和“侵害人权”为由的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空口捏造事实,在国际上散布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清洗”的谣言,威胁到我国的社会安全,这种由西方主导的企图分裂我国民族统一的事件常有发生。国际媒体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轻易抹黑事实,封锁我国的传播渠道,对我国的国际声誉造成恶劣影响。境外反华组织在民族地区以两种方式进行分裂思想的宣扬:其一是利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到部分民众的不平等心理,宣传反动思想,歪曲我国民族政策,对民众进行“洗脑”,往往利用民族买办势力在边缘交界、闭塞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分裂活动;另一种方式是借宗教传播的名义,以虚假回报引诱民众加入,并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在境外设立组织中心和流动宣传点,宣传西方媒体捏造的我国对民族地区犯下的“种种罪行”,从而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以上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落后原因的分析,即经济环境的受限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两方面原因实则可归纳为发展与稳定两个方面,发展与稳定是目前开展民族工作的两大方针。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还是生产力落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生产力的进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具有强大凝聚性、支持性的社会氛围,则是民族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发展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是稳定的动力,贫穷的地区大多社会环境复杂,正是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同时,稳定又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发展的机会,首先是稳定,其次才是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条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为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夯实的物质保障,同时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两者相辅相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凝聚了人心与力量,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奠基石。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强大向心力使各民族紧紧相连,从思想维度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了群众“五个认同”,这包含着对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使命认同,稳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增强人民心中的“同胞意识”,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精神纽带,调动了民族工作与各民族群众心理上的契合与情感上的共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具包容性与凝聚性的共同体,稳固了多民族的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于近代外敌入侵时期,各民族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团结到一起,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如今的山河无恙。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分裂势力并没有消亡,境外反华势力以危害社会安全、煽动分裂国家为目的利用民族势力、宣扬极端主义、输入意识形态,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受到威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人民将情感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同心同德,推进全域人民在法治标准下共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抵御境外势力的入侵,对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组织和个人,用法律武器予以回击,有效防止分裂势力的扩张,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汇聚人力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需要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团结奋斗,每个主体的力量都不容小觑,从一个企业到一个地区的现代化都是无数实践和专业人才的结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具有的强大的号召力,增强了人民的国家情怀与民族情怀,承载着国家发展使命的多元一体,在民族区域形成“同置前,异置后”的思想认同,这有利于汇聚民力,坚定各民族为实现民族繁荣、祖国复兴而奋斗的意志与信心,有助于在民族地区吸收富有本土性的发展意见,充分汲取人民智慧,招纳民族人才,扩大民族区域建设的人员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3]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领军者,同时也是实现党和人民交流的支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民族区域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有利于培养一批熟悉本区域具体情况、通晓民族文化、了解群众所想、语言方面交流顺畅的民族干部。民族干部更容易获得本民族地区人民的拥护,是基层民族工作的最适宜对象,民族干部发挥着对接的桥梁作用,实现区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进民族区域与外界在现代化技术、设施、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协同学习,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稳进行。

三、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互构

(一)始终坚持党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最有力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党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始终重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各级党委应在民族地区发展阶段和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认真学习最新的民族政策及理论,提高防范和化解民族地区重大风险的能力,保证其在民族地区的工作效率,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区域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树立政府公信力,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地处理各民族的关系,在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落后地区。党是形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的推动力,要发挥好党员干部在民族地区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人民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人民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为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贡献力量。

(二)发展应优先考虑改善民生,回应人民的各项诉求

民生是衡量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區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由于脱贫时间还不长,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民众的生活水平仍存在差距。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应重视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

首先必须发展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一方面提高当地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吸引专职教师的引入,并积极推动大学生“三下乡”“西部计划”等项目,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当地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另一方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工具的现代化水平,引进智能教育设施,跟上线上教育的热潮,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更全面掌握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增进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了解。此外,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交融学习的活动,推进各民族在一起学,弱化差异性,强化共同性,缩小各区域间的教育差距,并在生活互嵌中凝聚民族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族地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致使民族地区内部就业紧张,改善民族地区就业困难的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民族企业与外地示范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企业内部现代化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并积极对外营销,逐步扩展销售市场,实现资金积累,以扩大产业规模,为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开展创业帮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鼓励民众利用本地农业和文旅资源进行创业活动,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只有“填饱肚子”才能“准备思想”,只有保障了民族地区基本的民生,才有力量进行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部分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存在运行机制不规范、保障执行滞后以及缺乏相应的监管工作等问题,导致出现资格审查不严、破坏规章制度等现象。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兜底工程,民族地区应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受保人群线上存档与管理,对受保人员的情况变化实时跟踪。并且,可以与城区社会保障局对接,定期对民族地区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实现责任到人,落实监督制度,社会保障的落实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和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创造社会条件。

(三)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在发展中增进民族感情

形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既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遵循,也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为人民创造“共吃住、同学乐”的社会环境,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具有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民族地区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无法有力的推动当地发展,通过“互嵌”加强区域间协作,有利于各地区优势互补,使外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民族地区内部丰富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相得益彰,提高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形成互嵌式的社会环境,巩固了各民族“大杂居”的分布格局,为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各民族从学习到工作都生活在一起,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形成交流顺畅、交往亲密的和谐关系,巩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需重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等问题,对于迁出民族地区的群众,为帮助其快速融入新环境的生活,需要从人民的生活保障出发,做好多方协调工作。相关部门要对迁入居民的社会融入提供必要的帮助,构建跨地域转接机制,妥善安排迁入居民的入学、就业等工作,保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使人民切身體会到民族平等;社区要积极协助迁入居民融入社区环境,要定期对迁入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回访调查,积极响应他们的合理诉求,并在心理上对迁入居民给予关心与爱护,在社区内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建立和谐包容的社区氛围,使之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四)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民族地区物质与精神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实践中,民族地区的建设往往是通过密集开发该地区的土地、生物和能源资源的方式来快速获得短期的经济收益。当民族地区内的特定资源开始枯竭,开采者便会舍弃这块区域,去寻求新的生财平台,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被永久性地削弱,这对民族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走出发展误区,民族地区应坚持长久稳定的发展理念,锻炼民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应树立“首先是保护,其次是发展”的态度,积极寻找文旅、社会等资源以取代单一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通过强化民族地区的生态约束,促使民族地区培育新的发展模式,为民族地区长期提供绿色、高质量的发展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永续发展打造绿色腹地。

四、结语

综上,以发展为内涵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以稳定为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支撑,两者有相同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中携手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力量,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注入精神动力。唯有遵循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的逻辑关系,做到各民族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N].人民日报,2021-11-08(12).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土族,2019(4):4-6.

[3]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