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班会课”到“班级会议”:构建更具实效性与实操性的班会模式

2023-07-17胡幸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6期
关键词:班会课

【摘 要】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为提升班会的育人实效,使学校德育并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轨道,有必要转变班会的实践思维,从“班会课”走向“班级会议”,由班主任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转向师生共同解决班级公共问题的“会议”,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养成现代公民精神,构建班级共生文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关键词】班会课;班级会议;班会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5-0024-05

【作者简介】胡幸,长沙师范学院(长沙,410100)初等教育学院教师,助教。

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为保证班会的时间,学校通常将班会与其他科目一同以“课”的形式安排在课表中。然而,即便在实践中“班会”与“班会课”一直相混用,甚至相等同,我们也应当澄清:“班会”不是更不应是“班会课”,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在性质、目的和效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班会以“班会课”的性质存在时,必定存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即便某些“班会课”的呈现形式不同于常规学科课程,也不能改变其“教育人”的实质。有学者认为“班会”本就是“班级会议”的简称,是“会议”而不是“课”。[1]要彰显班会存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独立性,使学校德育并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轨道,发挥其育人实效,就应该从“班级会议”入手,构建更具实效性与实操性的班会模式。

一、从“班会课”到“班级会议”的德育价值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构建人道性、民主性和理性化的教育,以提升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现代化。[2]“班级会议”是学校教育中承接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轨,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搭建桥梁,为学生发展自主能力、养成现代公民精神、体验民主生活提供实践平台,也促成班级构建共生文化。

1.发展独立自主能力

真正的“自主”指不受他人支配,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班级中,学生的自主能力是指能够自己发现问題,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班会延续“班会课”的思路,班主任对学生制造的问题一手包办,越俎代庖式代为解决,那么不仅班主任负重累累、苦不堪言,学生也无法真正发展自主能力。如果将“班会课”转换为“班级会议”,让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定期自主确定会议主题,商定会议程序、会议规则与会议决议的执行,全员参与讨论并解决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能以此为契机与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主意识、磨炼自主意志、养成自主能力。

2.养成现代公民精神

广大中小学生即便是未成年人,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民,应该从小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公民精神。公民精神的核心品质是公共精神,即能正确认识自身具有的社会角色与应拥有的社会道德;能意识到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能在公共交往中遵守公共规则,基于个体的正当利益恰当地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能主动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相互合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精神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个人绝大多数的青春岁月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应承担起为学生创造真正的公共生活的责任。“班级会议”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其公共精神的有效方式。第一,“班级会议”不是班主任的会议,也不是班级少数人的会议,而是所有班级成员的会议;第二,“班级会议”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做决定,而是所有班级成员进行头脑风暴,集中商议,共同解决问题;第三,“班级会议”中各成员之间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而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成员秉持共同的会议价值,遵守共同的会议规则,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班级会议”。

3.构建班级共生文化

“班级会议”有利于构建班级共生文化。“班级会议”是在班级成员集体认同的前提下,通过民主与协商共同达成行为的过程。“班级会议”的实践模式形成之后,班级成员在会议中不是消极的规则接受者与秩序服从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问题的解决者与班级的建设者。正因为班级建立在个体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之上,在实践中势必需要建立超越个体差异的共同规则。某种程度而言,“班级会议”正是班级成员通过自由、平等的交流与协商,形成共同规则的过程。班级成员是班级共生文化的主要实践者,成员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只有班级成员持之以恒地在“班级会议”中实践共同的规则与秩序,友爱互助,班级共生文化才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强大。

二、“班级会议”的要领

1.以解决班级问题为目的

“班级会议”既然是“会议”,那么其召开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自己制造的问题应该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因此“班级会议”的议题需要由学生自己提出。在“班级会议”中,学生拥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看法,利用角色扮演与头脑风暴等形式,体验问题发生的情境,所有学生轮番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当事人可以从中选择自己认可的解决方案。

2.创设民主与包容的氛围

创设民主与包容的氛围是“班级会议”成功召开的条件。“班级会议”需要的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班级生活积极献言献策的主人翁,班级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需要被唤起,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需要被唤醒。因此,班级成员需要带着自己的想法参加“班级会议”,且愿意在“班级会议”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有赖于班级之中已经形成的民主与包容的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且“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民主与包容氛围的营造要求班级师生秉持多元的评价标准,尊重差异,接纳差异,不对班级成员有任何形式的偏见。“班级会议”是在彼此关心、相互尊重的集体中交换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它既是提倡倾听、激励、独立思考、共同决议的自主空间,也是同学之间彼此陪伴、分担忧愁与分享快乐的友好交往空间。

3.班主任担任班级会议顾问

“班级会议”是学生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彻底“隐身”。第一,班主任作为班级成员的一分子,是班级生活的重要构成者,有参与“班级会议”的权利,也有对班级问题及其解决情况的知情权;第二,班主任作为年长者与教育者,有经验、知识与智慧的优势,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请教与咨询的指导者,因此班主任有必要参与“班级会议”。我们既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也不能否定教师的参与,与其“持‘师生两立观,不如持‘师生一体观,即把教师与学生看成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一个共同体”。[3]

基于班主任的特殊情况,其在“班级会议”中的角色应是会议顾问,指导和服务于“班级会议”的召开,同时为班级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在参与“班级会议”的过程中,班主任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学生的讨论与观点不予评判,并记下学生的所有建议。当学生思维枯竭时,班主任可用启发式的问句引导学生,如“你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这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声音听起来带有一些情绪,你能和大家聊一聊自己的内心想法吗?”,等等。值得强调的是,班级生活的成员不只是班主任与学生,科任教师也是班级生活的重要构成者,也是某些特定班级问题的知情者与相关者,因此,科任教师也应该被邀请参与、指导“班级会议”。当然,鉴于科任教师并非班级的管理者,也并非所有的班级问题都与科任教师相关,因此科任教师没有必要参与所有的“班级会议”。

三、“班级会议”的流程

从理念的接受,到相关条件的准备,再到问题的提出、协商与解决,“班级会议”作为一种模式,具有清晰、明朗的流程(见表1)。

[实施流程 具体事务 事务承担人 第一步:完善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向学生介绍“班级会议”的理念与流程 班主任 确定“班级会议”的召开时间 全体师生 明确“班级会议”的成员分工 全体师生 准备“班级会议”的辅助物品 自愿报名的学生 第二步:报告旧问题的解决进展 组织旧问题的解决进展汇报工作 秘书 报告旧问题的解决进展 相应学生

或执行委员会 提问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细节 相应学生 第三步:商议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整理“班会盒”中的纸条 主持人 组织新问题解决方案的商议活动 主持人 提议并确定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全体师生 处理“班会盒”中的“建议” 全体师生 ][表1 “班级会议”实施流程表]

1.完善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班级会议”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会议成功与否。在正式召开“班级会议”之前,需要完成这样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向学生介绍“班级会议”的理念与流程。首先,让学生理解“班级会议”的合作性本质和召开“班级会议”的目的是解决班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会议”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决策者,且他们的决策会对整个班级产生影响。其次,帮助学生熟悉“班级会议”实施的具体流程与解决问题的程序,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尽早进入状态。最后,在必要时还需要指导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班级会议”变成“吐槽大会”。

二是确定“班级会议”的召开时间。将“班级会议”固定在课程表中,确保每周召开一次“班级会议”,时间安排在工作日的靠后时段较好,最好是周四,这样既能集中解决一周内的问题,又能较好地总结上一次“班级会议”的实践效果,还能有效避免因周五临近放假导致“班级会议”的实施效果受到干扰。

三是明确“班级会议”的成员分工。首先,需要选择会议主持人和秘书。为了帮助学生熟悉“班级会议”的实践程序,第一次“班级会议”的主持人应由班主任担任,之后则由学生自己主持,秘书负责每次会议的记录工作。主持人和秘书由学生轮流担任,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应担任一次主持人或秘书。其次,如果某项解决方案或建议在“班级会议”中顺利通过,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专项执行委员会来负责筹划、组织和落实,并在下一周的“班级会议”上向全班师生报告实施情况。委员会如遇无法定夺的事可以向作为会议顾问的班主任咨询。委员会的具体成员由学生自己商定,提出该提案的学生如果愿意加入委员会,应享有优先权。最后,学生可以在小纸条上写上想在“班级会议”中解决的问题或班级建设的某项建议,并注明姓名与日期,塞进专门的“班会盒”中。

四是准备“班级会议”的辅助物品。具体包括供主持人使用的会议主持本、供秘书使用的会议记录本和用以收集问题与建议的“班会盒”。“班会盒”最好做成抽奖箱的形式,并且只能在会议期间由主持人打开。

2.报告旧问题的解决进展

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毕后,就可以召开“班级会议”。会议伊始,主持人简单开场,紧接着秘书向全班师生汇报旧问题的解决进展,所谓旧问题即上一次“班级会议”已经处理的“班会盒”中的问题或建议。秘书将上一次记录的问题逐一读出,每读一条便询问该问题的提出者是否已得到解决,如果该问题成立了专项执行委员会,则要求委员会报告该问题的解决情况。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就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则在本次会议中重新讨论。

在秘书组织询问旧问题的解决进展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向委员会提问,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细节。旧问题处理完后,秘书将“班级会议”的主持权重新交给主持人。由于每次“班级会议”的重点与主体部分是商议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能在报告旧问题的解决进度上花费太多时间,此环节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商议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班级会议”的第三步是商议新一周产生的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持人从“班会盒”中拿出全部纸条,将写有“问题”和“建议”的纸条分开,再分别按纸条上注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逐一处理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条建议。

首先解决“问题”。主持人每念一个问题,都需要先向问题的提出者确认是否还存在该问题,该问题如果已经得到解决,则作废,同时该学生需要讲述具体解决方法;问题如果还存在,则需要按照“问题解决四步法”(见下页表2)来探讨解决方案。第一步:由问题的提出者澄清问题;第二步:班级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产生解决方案;第三步:主持人组织班级成员分析各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原因;第四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班级成员对各解决方案进行投票,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的方案应指向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为了实施惩罚;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班级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员,要以客观公正、就事论事的态度提出解决方案,不能因与其关系的好坏左右提案,更不能因此袒护或报复。

其次处理“建议”。主持人同样需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逐一读出每条建议,再由班级成员投票决定是否采纳该建议。如果被采纳的建议是某项活动,则有必要成立专项执行委员会来负责策划与组织。不论是落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落实建议,所有班级成员都有权监督。“班会盒”中的纸条如果已经处理完毕就扔进垃圾桶,如果尚未处理则放回“班会盒”,留至下次“班级会议”再解决。

为了方便班级成员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召开“班级会议”时的课桌椅排列方式应选择马蹄形或圆形。为了节省“班级会议”的准备时间,最好固定各成員在会场的入座位置;另外,还需要学生迅速且安静地布置场地,这要求班主任事先向学生交代相关规则与方法,并提供练习的机会。会议结束后,主持人与秘书将记录本与“班会盒”放回班级橱窗,并与其他成员一起将教室恢复原貌。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班会随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34-36.

[2]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34(11):4-10.

[3]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猜你喜欢

班会课
“花样”班会课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低段班会课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班会的重要性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浅谈在实践中认识班会课的重要性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