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探讨

2023-07-17潘晓旻

学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多元互动德育教学小学美术

潘晓旻

摘 要:美术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精神气质、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重任,这和德育的本质和目标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既是新时期德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和途径,也是美术学科的内在教学需要。本文梳理了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分析了小学美术课堂现状,对渗透德育的策略做了重点阐释,希望能够对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构建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学;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1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55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需要教师增强人本理念,把美术教学目标和德育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发,借助于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心灵指引。教师要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形式,增强自身道德素养,以高度的责任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发展,把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美育促德育的效果。

一、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是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在某些时候甚至是不分彼此的。鲜艳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优美的造型,都能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启迪和引导,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审美具有无功利性的特性,是个体对灵魂自由的一种理想追求,通过美育,学生的心灵更加纯净。德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以纠正学生的思想认知问题、培育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学生通过德育教学,会渐渐体会到互帮互助不仅仅是高尚品格,更是人性之美;不畏挫折不仅仅是乐观品格,更是精神之美;遵纪守法不仅仅是纪律品格,更是担当之美。可以说,美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美育,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师缺乏人本思想,在教学中习惯于灌输、说教甚至训诫,既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给学生树立一个优秀教师的榜样,起不到德育效果。在教学目标上,缺乏对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关注,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对德育的渗透目的缺乏认知和理解。在教学方法上,一些小学美术教师重知识轻素质,重眼前轻长远,重示范讲解轻互动交流,重考试测验轻审美教育的教学习惯,导致美术教学价值难以体现,学生从美术课堂上获得的收获不大,综合素养的提升不多。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目标性原则。美术课并非思想品德课,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喧宾夺主,不能依靠说教式的口号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应该通过视觉艺术的渲染和熏陶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感悟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气质、价值理念等进行塑造和引领。美育尽管和德育的关系紧密,但是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毕竟存在一些差异,这一点需要教师特别重视起来,以美育为主,德育为辅。第二,适宜性原则。不同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一,不同地域的美术教学资源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渗透中采用适宜性的原则,结合学生和地域等特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将德育灵活巧妙地融入美术课堂上,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示范性原则。德育渗透离不开榜样力量的引导,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一定要合格,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质和意志等进行引领。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关注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使命感。

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一)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加强教学指引,丰富德育内容

美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对美有一种亲近感,是推进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美无动于衷,德育渗透就难以实施。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就成为重要的举措。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画作,从色彩、线条和造型等美术要素中引导学生集中一点进行鉴赏。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教学就是要把美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美俘获学生的心灵,在美的园地里采撷花草,编织花篮,建造花园。但是从现实来看,一些小学生往往缺乏发现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引,从小处着眼,从身边事着手,让学生成为爱美的孩子。比如作业本,乱涂乱画的作业本和字迹工整的作业本在视觉体验上是不同的,后者更容易给人以美感,更容易赢得老师的认可。教师可把两位同学(优等生和后进生)的作业本呈现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作业本好看,通过这样的指引,既能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同时也能改善学生的书写问题和学习态度,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在感悟美的过程中强化鉴赏深度,促进德育效果

德育渗透不能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对美的感悟深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术要素的理解程度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效果。尽管小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足,但是这不该成为教师放弃深度教学的理由,事实上只要加强引领,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呈现学生给教师设计的贺卡,在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刺激下,学生会被各种美丽的贺卡所倾倒,有的简洁朴素,有的色彩丰富,有的用彩纸做了几朵小花粘贴到封面上,有的把几根小树苗巧妙地粘贴到封面上,寓意在教师的辛勤浇灌下茁壮成长,有的用标准楷书写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的用艺术字写上了祝福的话语“The most glorious career under the sun”,飞扬的字母充满灵动和韵律。这些贺卡尽管展现出来的美术要素不同,但是都流露出学生对教师的脉脉深情。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问问学生:“哪个贺卡好看?好看在哪里?融入了哪些美术元素?都有什么寓意?如果让你们给老师设计一张贺卡,应该怎么设计?”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沉浸于感悟美的氛围和环境之中,既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增进师生情谊。

(三)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强化技能技法,实现德育目的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一个德育的过程。教师既要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大胆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尊重美术创作规律,不要乱涂乱画,更不要加入一些和创作主题无关的元素。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美术创作中喜欢信笔由缰,不按照教师教的技能技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是不对的,不但对美术学习无益,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慵懒懈怠的习性。学生对艺术缺乏尊重,就对美术中的美缺乏感知,更不会珍惜别人创作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要在评价学生创作结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走进学生中间,去观察学生在创作中的心理和技法,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纠正,营造宽松但有序、自由但严谨的教学氛围。

(四)在评价美的过程中实现多元互动,提升德育质量

德育渗透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需要教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审美素养,从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等维度上评价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创作过程。比如在审美理想上,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欲望、探索激情、美丑判断等,都应该纳入评价选项之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在审美上常常出现一些差别,同样的一幅画作,有的学生赞叹不已,有的学生嗤之以鼻,有的学生感到美,有的学生却认为丑,因此在评价中,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境界,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哪些是丑陋的、庸俗的、卑鄙的,哪些是美好的、优雅的、高尚的,必要时候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提炼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美丑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美术鉴赏和创作中自觉抵制和排斥假恶丑的东西。

(五)在引领美的过程中做好价值向导,增强德育情感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需要遵从社会主义文艺方针,即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取材,比如清洁工清晨扫地的场景、交警认真执勤的场景、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场景等,都可以通过画笔等手段表现出来,潜移默化中拉近学生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培养学生爱民爱国的情感。如今部分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感激,对教师的教育之恩没有感激,对人民群众的奉献之恩没有感激,这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未来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引导学生善于从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六)在和谐美的引导中达到激励目的,化解德育问题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渗透并非易事,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限,使得德育效果不佳。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方面,就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集体创作一幅画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合作意识差,配合度不佳,心生嫉妒,争强好胜的性格不利于和谐美术教学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针对学生的自身问题,教师就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引导学生在集体创作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谦虚好学,平等相待,不卑不亢,团结同学,互相激励,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七)在时代美的挖掘中促进学生成长,展现德育前景

新时期的美术教学应该融入时代元素,从鲜活的时代背景中选择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现祖国发展成就的内容,表现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向。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展览馆、美术馆和博物馆,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通过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一件件优秀的美术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和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广泛而深入。比如闻名中外的苏绣,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很多国家的青睐,既创了外汇,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展示了我国手工艺人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通过横向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小学生生活视野较为狭隘,对时代美的感悟不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人物和身边小事出发,通过画笔表现优秀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八)在道德美的修炼中树立教学榜样,打造师者形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师有责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努力让人性的光辉洒落在新时代的美术课堂上,心怀对学生的热爱和感恩,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事业之中,心甘情愿地发自己的光,流自己的汗,一切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认真备课和授课,认真耐心地回答和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问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

(九)在合作美的共建中强化家校共育,拓展德育空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地,家庭环境和谐有序,家长教育方式科学合理,都能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向的激励,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就有必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重视美术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画多学,通过让学生临摹绘本读物中的生动图画,既能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培育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又能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卫不可以》中的大卫顽皮淘气,给妈妈带来了很多的烦恼,通过阅读和绘画,学生会从大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当前,小学生面临的成长环境存在诸多問题,无形中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面对现实问题,教师和家长等务必要集中智慧,统一认识,加强交流和反思,才能为德育渗透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进一步明确美育和德育的内在关联,引领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师增强教学使命意识,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审视美术教学的综合价值,在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提升,同时善于结合时代背景汲取美术素材,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反思,使小学生的美术技能和道德品质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与德同行  以美育人——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2021(40).

[2] 许珍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J].格言(校园版),2021(1).

猜你喜欢

多元互动德育教学小学美术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网络环境下ESP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