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路径

2023-07-14孔亮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融合路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结合当前时代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融合是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转变以及实施多元化教学的一大突破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二者在核心素养、教学目的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的融合有利于突破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语文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综合实践课程;融合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2022年版)》(以下简称《纲要》),综合实践课程被列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基于上述内容,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是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需要。

结合《课标》以及语文学科教学发现,语文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高中生能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提升语文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课标》强调学生要深入探究,注重实践。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重在深挖学生的潜力、创造力以及探究精神,促进高中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生本课堂的特点。《纲要》明确“要注意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进一步拓展。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以学科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可见,不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加入语文学科内容就是融合,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科的特点。二者的融合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是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故而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的有效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凸显活动的语文性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存在着知识面广、容量大等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只能立足有限的教材,举一反三地延伸到无限的文字当中,发挥其工具性的特点。同时,只有立足教材,才能突出活动的语文性,避免教学主次的偏失。

“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要求师生在任务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素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挖掘语文的魅力,享受实践的成果,通过对家乡的调查形成实践报告,认识到祖国的发展变化,体味到祖国的强大,收获精神上的体悟。

笔者在开展《阿Q正传》(节选)教学时,联系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挖掘教材,对《阿Q正传》(节选)、《祝福》《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加以分析。群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挖掘内涵,洞察编者的意图。

统编版教材还设置整本书阅读专题,上册要求完成《乡土中国》的阅读,下册要求完成《红楼梦》的阅读。当前的学生虽喜欢阅读,但一方面被学业以及考试的“侵占”耗费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另一方面面对这些经典学生多数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网络小说。该专题虽然强调阅读,但是在完成阅读以及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堂指导、任务设置、成果分享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阅读,深入文本,展开调研,激发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报告。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享受阅读时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领略语文课程的乐趣,提升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丛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设计了《民俗文化调查——基于〈祝福〉的春节民俗调查》《镜头选择与拼接——以〈影像红楼〉为例》等,这都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书本中7个任务群共12个案例,无不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内容,开展语文教学。

就此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的融合已经顺利开展。此外,学校还以“读书节”为主题活动,组织辩论赛、经典国学诵读、文学文本再创作等课外语文活动。这样,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场所。但是想要达成二者的真正融合,还有着很远的路,更重要的是寻求更好的路径。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活动的主体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日新月异。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针对“网络土著”的学生,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教材不断进行改编。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专家们先后提出“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化”等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在教师们的实践中获得好评。这些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特点,更强调学生的活动性,这契合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如统编版必修上册《芣苢》和《插秧歌》的教学,笔者围绕“劳动教育的主题”,让同学围绕诗句展开劳动实践,模仿诗句中的劳动情状,让学生在演绎中领略劳动者的艰辛以及文学作品语言的魅力。

笔者曾联合学校团委以“家鄉文化生活”为社会实践作业,结合教材中的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任务的设计能够体现教材专题的体验性、活动性、探究性。具体安排如下:

调查篇——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家乡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使用情况如何?人们日常都开展哪些活动?有没有图书馆、阅览室?是否经常开展读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可以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制作成美篇或者演示文稿。

杨同学以《蔡宅高跷,奏响一支民俗文化之歌》为题对“蔡宅高跷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该报告围绕“高跷的历史”“高跷的现状”以及“我的思考”展开研究。虽然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资料查阅、实地探究、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家乡的文化进行探究,这便是将语文运用于生活中,将课堂搬到社会中。

这其实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更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培养学生。

针对《鸿门宴》中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心理活动,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现鸿门宴。这就要求学生深入揣摩人物,挖掘细节,深入人物思想。这样体现了二者的融合,既能让学生将文本读透,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的创新正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发展,更是需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在教学中,可以把演讲、话剧、诗歌创作、辩论赛等引入课堂,当然也可以走出课堂,这样才能让教学多样化,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作为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学生有着对信息天然的敏锐性。作为具有“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程,必需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同时,语文课程强调取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设计独具特色的语文课堂。

在高三复习课中,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题,笔者便以学校元旦文艺晚会的节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写串台词,优秀的可以入选元旦文艺晚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好胜心。这样的课堂,避免了题海的枯燥,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统编版教材中,专家们在必修下册安排“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专题。该专题没有独立的语文教学篇目,制定“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三个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该专题的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丛书》一书设计《走出“雾里看花”——媒体信息真伪的甄别》,该设计强调活动性,贴近学生生活,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完美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语文教学过程。

如今处于信息时代,自媒体盛行。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诗歌、《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教学中,笔者同事厉老师以公众号推文作为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制作推文。具体设计如下:

1.任务分解:

第一步:我是老师,我给大家讲解我对这7篇文本的理解。

第二步:我是探究者,立足调查研究,探究青春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步:我是创作者,用文字和声音完成推文创作。

2.驱动性问题:《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壯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作。

3.情境任务:知名公众号“十点读书”打算发布一组关于“青春价值”的专题推文。请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制作推文,如果推文内容优质,将在公众号上发表。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语文学习的枯燥,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制定科学评价机制,突出活动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特点,可以说涉及到高中所有课程甚至一些大学课程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们制定新的评价制度,抛弃“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评。这更符合“三位一体”的招生制度。

语文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等特征,学生的课堂呈现以及实践成果各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衡量学生,要从过程和结果多维度开展评价,体现评价的综合性。

笔者在教学中曾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如《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报刊亭的现状与发展未来社会实践报告》(地市级一等奖)、《关于艺术联考内容及艺考生现状研究》(地市级二等奖)、《关于重阳节的传承及现代重阳节重视情况研究》(地市级三等奖)等。这些成果报告以及荣誉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当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利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证、文献查找等方式开展探究,这样的实践过程更是学生素养实践的体现。虽然这些不能直接让学生在高考中转化成分数,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中,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所收获,从而爱上语文。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深入文本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延伸到社会,多方面地进行解读,发散思维,收获体验。陈鹤年曾主张“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实现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更新教学观念,围绕经验开展深入探索。二者的融合,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见,二者的融合对语文课程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肖作钧,戴建平.活动课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3]耿亮.试论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语文,2019(4).

[4]郑可.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丛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6]王璇.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J].文学教育,2022(5).

[7]李敏睿.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情况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作者:孔亮,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责编:张应中;校对:尹达]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程融合路径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有目标自主学学会学
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论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