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有一种情让人泪流满面

2023-07-13高帆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王弗思量亡妻

高帆

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写给其结发妻子王弗的。当时,苏东坡38岁,而他的妻子王弗已经去世了十年。

词中所写的是两个人在梦境中重逢的场面,读之令人肝肠寸断!王弗在十六岁时嫁给苏轼,二十七岁时去世。两个人一起走过了十一年的雨雪风霜。他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彼此找到了幸福。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人,为进士王方之女。在古代,这样的女子比寻常女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诗书。

从苏轼所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苏东坡说,婚前他不知道王弗识字;婚后,她终日陪伴在苏东坡的身旁,却从未告诉夫君自己精通诗书。当苏东坡偶有遗忘时,她便及时提醒。可以想象,苏轼在那一刻是何等的惊喜——那是偶遇知己的感觉。

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或许对婚姻没有太高的期许,但苏轼却被幸运之神选中了:新婚之时,他只知道她端庄贤良;相处日久,他才发现她聪慧娴静。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出自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苏轼会客时,王弗常立于屏风之后,听他与客人谈话。等客人离开后,王弗就会告诉苏轼:“这个人说话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浪费时间?”她时常提醒苏轼不要被奸佞之辈蒙蔽。

然而“情深不寿”,两人仅仅相处了十一年,王弗就身染重疾,不治而亡,年方27岁;让人忍不住长叹:“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在安葬妻子时,苏轼依父亲苏洵所说的“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附近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在王弗离开后的日日夜夜里,这些松树扎根于地下,替苏轼诉说着对王弗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漫长的日子。

十年前,苏轼春风得意,名扬天下,身边有红袖添香。

后来,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出任地方官,从杭州到密州,四处转徙,艰辛备至。

十年后,他历经宦海浮沉,奔波劳碌,已风尘满面。

“茫茫”二字给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寂寥凄清之感,像是有一张无边无际的丝网笼罩于天地之间。人在其中,挣脱不了。

“两茫茫”说明死者和生者怀有一样的情绪。生者茫茫,死者茫茫,相思之情,跨越生死。

“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说明是从未刻意地去怀念,而思念之情从未断绝过。“自”是本来之意,这说明苏轼在潜意识中一直在思念妻子,自己都没有察觉。“不思量,自难忘”揭示了他内心最隐秘的情感。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苏轼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妻子被葬在遥远的故乡,与他相隔千里,隔着生死,他该到哪里去倾诉心中的情感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有一种悲伤叫做“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死别!不能相逢,已是悲哀,更悲哀的是相见时,那个人已经不认识你了。十年后的苏轼不再年轻,不再雄姿英发。他饱尝了生活的不易、世事的艰难,他落魄潦倒,霜发染鬓,妻子又怎么认得出他呢?“尘满面,鬓如霜”,十年的坎坷与辛酸尽在其中。然而,越是不幸,便越是思念曾经带给自己幸福的人。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幸好他还能在梦里见到妻子。梦可以让苏轼跨越生与死的界限,可以让他穿越时空,再次见到自己的妻子。于是,在缥缈朦胧的梦里,他见到了年轻时的妻子。那时,她正在窗边梳头。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然而久别重逢,两人并没有拥抱,也没有互诉衷肠。他们的心中有千言万语,卻不知从何说起。他们在梦里,却知道这只是一场梦。此处的“无言”胜过了千言万语。唯有“无言”,才令这个梦更加凄凉。

别后的种种,二人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只能任凭泪水充盈眼眶。一个梦,再现了当年美好的情景,却也令苏轼感到更加悲伤。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她走出幽梦,回到千里之外的孤坟,在冷寂的月夜里思念着苏轼;苏轼也走出幽梦,回到千里之外的密州,在冷寂的月夜里思念着亡妻。二人年年如此,夜夜如此。

我读过许多悼亡词,唯独觉得苏东坡的此首词最打动人心。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事之艰,皆在其中!虽然词作的题目为“记梦”,但仅下片的五个句子在写梦,其他的都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首词语言质朴,不事雕琢,情感真挚,字字含泪,令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猜你喜欢

王弗思量亡妻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秋夜小酌
再婚相处有讲究
知福歌
情到深处自然浓
——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诗书未终老,梦里自难忘
红袖添香
千年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