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道分娩与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7-11陈明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5期
关键词:肌电值产钳肛提

陈明霞

(福建省南安市医院妇产科 南安 362300)

盆底肌功能障碍属于妇女群体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或是缺陷而引起的一种功能性障碍,涵盖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损伤、盆腔器官脱垂以及性生活质量降低等多种类型[1]。相关报道指出,分娩方式对于产妇盆底肌功能存在一定影响[2~3]。产钳助产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阴道助产手段,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避免胎儿头部被挤压,但也有诸多研究指出其容易损伤盆底肌、肛提肌,增加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产妇的性生活质量[4~5]。本研究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南安市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产妇90 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各45 例。阴道分娩组年龄22~34 岁,平均(27.84±4.10)岁;体质量指数(BMI)24~37 kg/m2,平均(27.12±2.55)kg/m2;孕周37~41周,平均(39.77±0.87)周;新生儿体质量2.5~4.2 kg,平均(3.33±0.50)kg;产程时间7.6~8.7 h,平均(8.10±0.32)h。产钳助产组年龄21~34 岁,平均(27.81±3.74)岁;BMI 24~38 kg/m2,平均(27.14±2.20)kg/m2;孕周37~42 周,平均(39.73±0.81)周;新生儿体质量2.4~4.3 kg,平均(3.35±0.42)kg;产程时间7.5~8.7 h,平均(8.08±0.26)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伦理字201900271 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单胎初产妇;年龄21~35 岁;孕周37~42 周;精神、意识状态无异常;缩肛肌、括约肌均无异常;产钳助产组产妇满足助产指征;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高征等妊娠期并发症者;伴膀胱脱垂症状者;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有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

1.3 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产妇产后第2 天开始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开展Kegel 康复训练,单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15 min,每天训练2 次。在此期间留意产妇会阴与肛门收缩状况,保证产妇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根据产妇身体恢复情况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并延长单次训练时间,连续训练时间为6 周。接着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阴道气囊检测产妇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力。在检测过程中,指导产妇以最大力量来收缩盆底肌肉,此时显示的最大压力便是阴道动态压力。当检测结果提示盆底肌力>2 级时,需对产妇另展开阴道哑铃训练,单次训练时间为20 min,每天训练1 次;当检测结果提示盆底肌力≤2级时,需于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治疗仪治疗,每隔2~3 天训练1 次,每周训练2 次,连续康复治疗时间为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盆底肌电值:分别于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借助盆底肌电仪和肌电生物反馈仪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电值进行检测。在检测前嘱咐产妇提前排空二便,在检测时保持膀胱截石位,向其阴道内置入阴道电极,对不同状态下阴道收缩的肌电值进行检测。(2)盆底肌力:分别于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借助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盆底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进行检测。检测前嘱咐产妇提前排空二便,在检测时嘱咐产妇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进行长时间持续性收缩,而对盆底Ⅱ类肌纤维进行短暂性收缩,便于对其盆底肌力进行评估。根据盆底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进行分级,0 s、1 s、2 s、3 s、4 s、5 s 及以上分别评为0 级、1 级、2 级、3 级、4 级及5 级;根据盆底Ⅱ类肌纤维短暂收缩持续次数进行分级,0次、1 次、2 次、3 次、4 次及5 次以上分别评为0 级、1级、2 级、3 级、4 级及5 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评级为0~3 级代表盆底肌力下降。(3)肛提肌受损情况:分别于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借助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对两组产妇的肛提肌受损情况进行检测。检测前嘱咐产妇提前排空二便,在检测时保持膀胱截石位,将超声探头放在产妇会阴部位,获取不同状态下(静息、缩肛、瓦氏动作)盆膈裂孔的超声图像,最后借助盆底容积数据对肛提肌受损情况进行判断,包括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肛提肌裂孔变大等。(4)性生活质量:分别于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借助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包括性欲、性唤醒、性交痛、阴道润滑度、性高潮以及性满意度6 个维度,各维度以10 分为最高评分,评分越高提示性生活质量越高。(5)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产后出血、严重性会阴部裂伤、阴道血肿、宫颈裂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盆底肌电值、盆底肌力、性生活质量等)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肛提肌受损情况、并发症等)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 两组产后3 个月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较产后6 周高,且阴道分娩组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级,±s)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级,±s)

注:与本组产后6 周比较,*P<0.05。

盆底Ⅱ类肌纤维产后6周 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组别n盆底Ⅰ类肌纤维产后6周 产后3个月4545 t P 3.07±0.892.02±0.955.4110.0003.87±1.03*2.67±0.89*5.9140.0003.20±1.102.31±0.874.2570.0003.72±1.03*2.92±1.08*3.5960.000

2.2 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 两组产后3 个月时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及慢肌平均肌电值较产后6 周高,且阴道分娩组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V,±s)

表2 两组盆底肌电值比较(V,±s)

注:与本组产后6 周比较,*P<0.05。

慢肌平均肌电值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组别n前静息平均肌电值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快肌最大肌电值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混合肌平均肌电值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4545 t P 4.02±0.833.10±0.426.6350.0004.54±0.70*3.87±0.55*5.0490.00040.17±7.5425.79±5.1010.5970.00043.82±7.10*28.95±6.27*10.5310.00021.32±5.3016.13±4.255.1250.00026.77±6.13*19.57±5.02*6.0960.00020.44±4.2014.18±3.777.4410.00025.10±5.07*17.76±4.20*7.4790.000

2.3 两组肛提肌受损情况比较 两组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时阴道分娩组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肛提肌裂孔变大率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肛提肌受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产后3 个月时性生活质量评分较产后6 周更高,且产后6 周时阴道分娩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性交痛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组别n性欲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性唤醒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4545 t P 3.53±0.773.10±0.533.0860.0035.72±0.90*5.50±0.84*1.1990.2346.75±1.106.20±1.052.4260.0177.76±1.13*7.61±1.02*0.6610.5104.15±0.603.80±0.522.9570.0046.44±1.12*6.08±1.23*1.4520.150性满意度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组别n阴道润滑度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性高潮产后6 周产后3 个月4545 t P 5.98±0.825.54±0.602.9050.0057.83±0.92*7.50±0.80*1.8160.0737.78±0.907.20±0.753.3210.0018.55±1.10*8.31±1.12*1.0260.3085.98±0.705.50±0.982.6740.0097.80±1.12*7.53±1.07*1.1690.24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阴道分娩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56%)较产钳助产组(35.56%)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临床发现,盆底损伤造成盆底功能障碍的诱因较多,其中经阴道分娩属于重要诱因[6]。在妊娠过程中,随着胎儿体积、重量增加,对盆底支撑组织产生的压力也明显增加,造成盆底肌超负荷,导致肌纤维受损,肛提肌逐渐薄弱,引起缩肛障碍[7]。同时,产妇机体内胎盘素增多促使盆底胶原蛋白支持结构发生重塑,造成盆底肌松弛,导致盆底功能障碍风险或严重程度进一步增加[8]。另外,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产妇用力将胎儿由阴道娩出,不仅会造成阴道壁韧性下降,还可增加盆底压力,致使盆底肌肉发生去神经化改变,导致盆底组织受损甚至撕裂,严重影响盆底功能[9]。

产钳助产是一种借助产钳促进胎儿娩出的分娩方式,具体是利用贴合胎儿头部的产钳,在避免其头部受创的前提下由产妇子宫内拉出胎儿[10]。相关研究指出[11],与阴道分娩相比,产钳助产对于产妇盆底组织的损伤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压力性二便失禁等发生风险。这可能是由于借助产钳促进分娩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胎儿娩出阴道时的头围,加之牵引力的加持,进一步加剧了产妇盆底肌肉的去神经化改变,延长了神经传导时间。同时盆底支持组织受到的直接性损伤或是缺血再灌注产生的间接性损伤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或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分娩组产后6 周与产后3 个月盆底肌电值及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高于产钳助产组,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肛提肌裂孔变大率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6 周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这与贺雨等[12]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肌、肛提肌的损伤较为严重,不利于产后性生活质量恢复。

在妊娠期长期处于受压迫过程中,盆底组织常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其支持结构较为薄弱,同时肌肉神经存在去极化现象,引起肌肉收缩功能障碍,增加压力性二便失禁等发生风险[13]。产钳助产可有效缩短产程,在保护胎儿头部的情况下促进其娩出,降低阴道挤压引起的缺氧、窒息等风险,有助于改善新生儿预后,但该操作对于产妇机体的损伤较大[14]。相关研究指出,产钳助产后的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5~16]。本研究针对产钳助产、阴道分娩的并发症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阴道分娩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56%)较产钳助产组(35.56%)低,证实了上述研究结论。提示产钳助产对产妇造成的损伤较大。

综上所述,相比于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对于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更小,对肛提肌的损伤更轻,更有助于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性生活质量恢复。

猜你喜欢

肌电值产钳肛提
中药督脉熏蒸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促进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超声评价女性肛提肌功能的研究进展
盆底电生理评估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阴道产钳助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阴道产钳助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
超声评价肛提肌及其裂孔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进展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肛提肌功能的相关性
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缺陷的观察
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