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驱动、互动、带动:信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2023-07-10黄瑾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任务驱动

黄瑾

【摘要】本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的要求,基于学校“梦想+”教师追梦课程的整体设计,立足“信息赋能”的独特视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动”策略,包括:任务驱动,构建“项目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多向度发展;师师互动,打造“云中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互助发展;名师带动,组建“贯通成长”共同体,实现优秀教师抱团发展。

【关键词】信息赋能 任务驱动 师师互动 名师带动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49-05

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使“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并针对“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等要求。2020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积极推进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侧重指导教师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念更新和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而将信息技术用于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性目标及相关实践探索明显不足。我校立足“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校”建设项目,在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是学生“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梦”文化已经浸润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实现专业素养发展与提升可以说是我校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梦想。为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让教师可以“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学校明确提出将教材解读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评课说课能力、课后反思能力作为各学科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四大关键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并在构建未来学校理念下“梦想+”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构建了包含理想赋能、专业赋能、团队赋能、信息赋能、健康赋能5个课程版块的“梦想+”教师追梦课程。其中的信息赋能课程版块,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旨归,通过将数字化教研渗透在常态教研活动当中,以任务驱动、师师互动、名师带动的“三动”教研,支撑“项目学习”共同体、“云中研修”共同体和“贯通成长”共同体积极有效地开展跨校区、跨年级、跨学科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研究,创新“云集备”“云课堂”“云评课”等教研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构建“项目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多向度发展

教师教研中的任务驱动指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多元化的任务驱动项目,包括教育科研项目和学科组校本研修项目等,驱动全校教师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既定任务,实现对所研项目的意义建构,从而实现了“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多向度发展。在项目研修过程中,我校逐渐构建了“研—训—展”三级任务驱动链“项目学习”共同体研修模式,切实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研究教学的能力。

(一)以课题研究项目为重要抓手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基于教育科研的课堂教学研究是促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探索教育信息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我校以课堂研究为主阵地,积极立项南宁市和自治区一级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十三五”至今,我校已经立项的自治区级专项科研课题便有多项,包括“‘互联网+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已结题)、“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研究”(已结题)以及“基于数字教材提升小学课堂效率‘243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中)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项目组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设子课题任务驱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改进,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进行课堂变革,逐步增强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识,发展了教师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部分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围绕“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驱动任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与研究,了解到微课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形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于是将探索该任务解决策略的过程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相结合,围绕微能力点“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进行了深入研修:老师们一边学习、探究微课设计的方法,一边尝试运用微课改进教学。科学教师在四年级科学课“营养要均衡”教学中,为了突破“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平衡膳食”这一教学重难点,转变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在课前精心制作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微课,将教材中静态的图表变成由下而上动态搭建“宝塔”的过程,呈现了“平衡”膳食时下大上小、下多上少的规律,在课堂播放该微课视频后,让学生深刻體会到了“各种食物所需的量及其重要性”暨各种营养成分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的地位和所占比例。在微课制作和改进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渐增强,信息素养和教学实施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师运用微课实施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以常态学科组教研为基本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已经不再是一种应急性的培训需要,而是成了一种不得不变的常态化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教师自主学习、合作研修的方式方法,号召各学科组构建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聚焦“云培训”“云研修”“云展播”三大基本功研修项目,按照“线上学习—个人研修—分享交流—自我完善”的路径,广泛开展“读写接力”“每日一课”“阅读分享”“‘滨湖蓝诗会”等诸多与学科教学联系紧密的专项技能训练,从而形成了一种全员性、持续性深度推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研修态势,实现了教师研修从学习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变,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例如,始于2020年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面向全学科教师开展的“每日一课”学校研修活动,要求同校区、同学科组的各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每天进行一个课时的教学基本功练习,其中便包括了这样一项基本功训练项目:学习制作能体现个人阅读成果的音频、视频或美篇。这项基本功练习包括以下学科组研修过程:先是各学科组成员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线上交流和分享经验,学科组成员在相互切磋中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最终呈现出一份份优秀的研修成果,并集中进行展示。这样的基本功研修项目,或者因需而设,或者问题导向,旨在全面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以融合创新教学研究为主要路径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校积极推动“八桂教学通”平台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各学科组教师基于平台应用开展教学研修,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开展磨课、展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改革的融合创新,让信息技术成为撬动课堂变革的关键杠杆。

例如,我校数学学科组陈老师在执教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公顷”这节数学展示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数学学科组在备课时精研学情,决定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邀请32名四年级学生在校园操场上围出一个100平方米的面积,借助无人机设备由低到高拍摄学生所围面积的动态视频,再通过“同步”“添加资源”等工具包导入“八桂教学通”平台,之后在课堂上播放了该动态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由他们自己围出的这100平方米面积的真实大小,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接着出示校园平面图,动画演示用100个100平方米拼出校园中的1公顷面积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突破了传统课堂无法达成的“真实”感,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发现和感受到了一公顷面积的“可测量属性”及其与平方米面积单位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公顷面积单位的直观表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素养,完善了学生的知识链条和认知结构。教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利用“八桂教学通”平台的交互功能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层次思维碰撞,从而整体优化了教学过程,打造出一种“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智慧型高效课堂。

二、师师互动,打造“云中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互助发展

校本教研是教师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常态化教研方式。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以跨校区同学科教师组成“云中研修”共同体的方式进行,要求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云集备”“云评课”,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打破孤立、沉默的工作状态,共享合作研修的乐趣,通过师师互动实现专业能力的携手提升。

(一)“云集备”

“精准解读教材”是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精准解读教材的能力则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与技能提升的关键能力。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滨湖集团)各校区的同学科教师组成一个“云中研修”共同体,依托互联网开展“云集备”,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研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集团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如,2023年2月,滨湖集团语文学科组组织了一次一年级的单元教学“云集备”活动,该活动由滨湖集团滨湖校区语文学科组担任主备:备课前一天,语文学科组在钉钉教研群发布备课时间、备课内容等信息,同时以网络共享的方式向老师们分享在知网平台中搜集到的资料;备课当天,滨湖校区语文学科组通过钉钉发起连线,主备教师带领大家在线上学习理论,然后围绕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问题、核心方法、核心练习“五核”关键要素,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对第三单元内容进行解读;之后,五校区教师进行线上互动研讨,新入职教师提出“如何指导学生高效识字”“如何进行有效的写字教学”“课堂上怎样进行朗读指导”等重难点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连线方式纷纷为新入职的教师答疑解惑,分享教育智慧,共享教学资源。“云集备”结束后,许多新入职教师感慨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云集备”充分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需求,使得人人都可以是教研的组织者、在线课程的设计者、观点的分享者,这种互帮、共研、同享的卷入式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我校集体备课的品质,培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及合作共赢意识,形成了跨校区跨时空的教师专业研修新模式,促进了集团内同学科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同步提升。近年来,我校以“资源共享、质量提升、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云集备”的方式将校内优秀教研团队的智慧进一步辐射到了集团之外更广阔的区域,包括滨湖学区的“对子学校”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以及“滨湖蓝”联盟学校中的一些边境学校等,让这些乡镇学校和边境学校的教师不出“家门”便可與城市优秀教师“云中”共研教育教学、“云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多维联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一校之力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云评课”

教学实施能力、评课说课能力、课后反思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另外三种关键能力,同样需要学校予以高度关注和精心培养。2022年,我校打破传统纸质评课方式的局限,开始借助“希沃白板”对每周行政听课的课例进行无纸化评课,并选取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组作为试点年级和学科,在试点成功后逐渐把这种评课方式推广到了“个人循环”和“年级循环”的“双环研讨课”展示活动当中,形成了人人进行数字化评课、随时随地参与教研活动的常态教研新样态。

例如,四年级语文学科组农老师在执教《琥珀》研讨课之前,先把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传至希沃白板的“集体备课”,然后发起邀请,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滨湖集团的同学科组教师。同学科组教师得到邀请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农老师上传的资料,了解其执教的内容及听课的时间、地点,还能浏览教案和课件,并运用“长按”方式对教学设计或课件进行批注、点评。听课过程中,王老师认为本课识字教学应按结构宽窄进行归类识字,于是,把农老师PPT中相应的页面拍下来并进行了文字编辑,然后将相关图文一起上传至希沃。王老师即时记录所思所想,听课的老师们都能即时接收到相关信息,以此为基础展开思维碰撞。课后,所有听课教师对照事先导入的《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四学课堂”观察量表》(注:“四学”指的是爱学、会学、巧学、乐学,“四学课堂”是该校着力打造的一种以生为本、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课堂),结合各能力点的观课心得给农老师进行线上打分,同时开展线上听课交流。活动结束后,农老师在后台收集、整理相关评课数据,了解同伴对自己的教学评价,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农老师根据同伴们的建议修改教案,再让徒弟进行第二轮执教,从而促进了师徒教学实施能力、课后反思能力的共同提升。

依托“希沃白板”和《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四学”课堂观察量表》进行“云评课”,构建“研—教—评—改—再教”的师师互动教研形态,打造滨湖集团各校区牢不可分的“云中研修”共同体,用科学的数据支持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教师上课、听课、评课、改课等关键能力的发展。

三、名师带动,组建“贯通成长”共同体,实现优秀教师抱团发展

我校拥有全国名校长、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名师(名班主任)、青秀区名师等各个层面的名师(名校长)多人,为充分发挥各级名师(名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让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坊)成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孵化器”,我校鼓励各工作室(坊)把互联网技术与教研活动深度融合,立足课堂主阵地,组织开展“工作室(坊)—学校—学区”三级联动教研活动,以通向常态课堂的课堂诊断、通向示范课堂的优质课共享、通向教育科研的专题培训,贯通教师专业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实现各校区、多层级优秀教师的抱团发展。

(一)通向常态课堂的抱团诊课

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判定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依据。课堂诊断是研究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特级教师工作室、各级名师工作室(坊)都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为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和培养,促进其快速成长,各工作室(坊)导师时常深入工作室(坊)成员的常态课堂,按照“个人初诊—伙伴复诊—名师会诊”的流程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精准“把脉”,通过以“诊”促改、以改促研、以研促教,实现工作室(坊)成员抱团发展。对于学区内地域较远的乡镇教师,各工作室(坊)导师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指导方式对工作室(坊)成员的常态课堂进行诊断。

例如,一名来自乡镇小学的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上《搭石》一课时,通过钉钉直播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请求同一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请导师为自己的课堂“把脉”。从所直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该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多次强调“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但学生依然故我,教师未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预期目的。课后,该教师在个人初诊中提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细化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困惑。工作室的伙伴们通过网络互动对话,给出“复诊”和教学改进建议:“应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学会方法、用好方法。建议借助希沃课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阅读情境,并利用校本资源库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可借助计时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运用手机投屏‘任务单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顺利实现目标细化,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名师工作室导师会诊,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出了下面的“处方”:建议运用“希沃白板·知识胶囊”中的一种可视化的方法即“之字形”示意图,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扶梯而上”,顺利达成每一个教学目标。

这样的抱团诊课,无异于一次“诊疗式”教研活动,它将展课、评课、改课融为一体,让处于不同校区、不同地域的青年教师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名师的家常课指导,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通向示范课堂的名师领航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注:“三个课堂”指的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提出“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名师深耕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示范性极强,在承担“空中课堂”“同步课堂”教学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步课堂”是专递课堂的一种特有的形式。

2018年,我校英语教研组骨干教师开始探索“同步课堂”教学模式。课前,主讲老师和助教老师按照“调研—集备—交流—反思—再设计”的思路进行“云备课”;课中,主讲老师利用“希沃”互动课堂系统,组织两个班级的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后,主讲老师和助教老师共同反思小结,形成了“同步教研—同步教学—共同反思”的“三同”教研范式。时至今日,我校多个学科以同步课堂“1+1”经验为基点,进行了“1+N”即一课带多课的教学实践探索,并運用到常态教学、教研活动中。例如,针对滨湖学区的一些乡镇学校和“滨湖蓝”联盟学校中的一些边境学校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力量薄弱的情况,我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在集团名师的指导下认真备课并担任主讲老师,与对方学校开展了同步课堂“1+N”常态教学活动,实现了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异地教师的指导下的实时互动、同步学习。

在2020年春季学期受疫情影响学校“停课不停学”期间,我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们勇挑重担、率先垂范,承担起了广西教育厅主办、南宁市教育局承办的“空中课堂”优秀课例的录制工作。在名师们的带动和指导下,我校先后有几十名教学骨干、青年教师加入了“空中课堂”录制工作,共完成了78节“空中课堂”课例,做到了小学“空中课堂”课例的学科全覆盖。教师们在录制课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提高了教材解读能力、教学实施能力。

此外,滨湖集团滨湖校区五年级教研组还与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教师在“云端”结成抱团前行的“贯通成长”共同体,实现了优质资源、名师智慧、名课实施的互惠互通,使云端研修成为信息化助推乡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通向示范课堂的名师领航,不仅展示了名师名课的魅力,而且展现了名师的责任担当和不懈追求高品质课堂的高尚师德,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树立了榜样,激励青年教师向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奋力前行。

(三)通向教育科研的“名师面对面”引领

除了依托课堂,名师工作室(坊)导师还聚焦当下教师最渴望汲取的专业知识、最需要形成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搭建空中交流平台,为教师们开设热门专题讲座,如新课标研读、“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等,凸显名师工作室(坊)引领的专业性、系统性、实效性,让教师们不受时空限制,利用电脑、手机就可以及时观看培训直播,或随时重复收看、反复学习,还可以与名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互动交流。

总之,信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运用任务驱动、师师互动、名师带动的“三动”策略打造学校教研新样态,引导教师携手并肩实现专业发展与技能提升,我校已经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将为进一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梦想勠力前行。

参考文献

[1]潘虹旭.教育部:2022年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增刊1):100.

[2]刘圣泽.宁夏中小学在线课堂应用研究:以X县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2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未来学校理念下‘梦想+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2021B21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瑾(1978— ),广西南宁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任务驱动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