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堂

2023-07-10敬海泉胡采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敬海泉 胡采薇

[摘 要] 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为实现高等院校智育和德育并行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工科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工科知识关联度不高、工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各院校师生认同感不足等问题,通过给工科教材建设增添传统文化内容、院校全方位设置专业课程、教师注重传统文化导引并提高德育水平与素养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轨道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联系课程实际教学,提出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方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科专业课堂的融合,提高专业课程讲授与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科课堂;轨道工程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中南大学创新驱动计划项目(2023CXQD017)

[作者简介] 敬海泉(1987—),男,重庆人,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和结构工程研究;胡采薇(2002—),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铁道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1-0025-04[收稿日期] 2022-1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五千年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工科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实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出现在思政课堂和通识教育当中,应把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价值取向以及道德修养融入工科专业课程的日常授课和学习当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有机融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要求培养综合型人才

国家发展依靠人才,民族振兴需要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科技人才成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为把握大变局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必须对人才战略提出新要求,强化我国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1]。与此同时,伴随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多学科领域知识在追求整合的过程中寻求技术突破,新一代工科人才需求由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2],不仅要求新时代青年具备多种学科的理论学习基础、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兼具优良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需求的改变带动了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常丽君和魏丹[3]提出,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全面综合地评估学生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整体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建立起创新发展的多元化知识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工科院校一直在探索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工程人才的路径。各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将专业知识授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辅相成中提升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层面的培养需求。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等协同育人的教学设置仅独立存在于工科高校所设的部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或是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传达,而不能在专业课堂与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共同传递,与专业的融合性不足。

(二)新工科建设火热进行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各省份高等院校都在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复合型、创新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科专业、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培养,促进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建设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模式,形成新型工科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工程人才的培養质量[4-5]。然而,新工科建设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各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6]。另外,传统的工科培养方案局限于专业主体知识,缺少多维度的思考和文化教育。只有加强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特别是加强体现我国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引领新工科建设前行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塑造新时代工程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他们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建设,并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的使命感,又拥有良好道德修养指引行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工科专业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联度不高

工科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主要讲授该门专业的基础构件及组成部分的知识概念,并对其常用类别的不同选择进行比较区分。另外,对专业知识中的计算内容做出详细分析,注重学习推理计算的全过程,强调推理结果理论及公式的记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变形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掌握基本处理方法,并将课程教育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需具备的综合思维培养上。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多元文化包容贯通的体现,兼具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文化品格,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习惯等内在精神,并外化为包括文化体系、诗词歌赋、风俗习惯以及传统美学在内的物态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以德育人,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加强对受教育群体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教育。因此,工科专业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交集比较少,这也提高了工科专业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难度。从日常的工科教学过程看,在课堂上也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融入,需要寻找专业教学中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关联的部分,做好专业课堂教学设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有效发挥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的教学提升作用。

(二)师生观念保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认同不足

理工科院校基础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工程师,通过系统设置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安排,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院校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重视不够。工科专业课程教师以传授本学科及行业发展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内容为首要目标,课程教学全程围绕掌握专业知识和培训实践技能开展,但也忽略了对于学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所需要的其他素质的培养,例如吃苦耐劳及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家国情怀等。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产业大踏步前进,许多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来自西方价值观及网络环境信息的冲击,造成一些学生民族情感的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不足。部分学生只追求达成学习目标,学习动力来自课程考核,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有些高校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没有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堂的教学改革思考

(一)工科专业教材建设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设计和建设工科专业课程教材时,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神、智慧与技能有侧重地融入教材。加入专业方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融入传统工科文化,让学生了解专业历史的同时,学习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相关工程概念的学习部分,通过对伟大工程案例的学习,注重分析国内建设的各类工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表达内容,例如外观布局、传统艺术表达、工程文化内涵等,体悟丰富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学的感受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中加入专业领域专家模范事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传承务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例如,轨道工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时可以介绍轨道工程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前,连年的战乱让中国铁路建设举步维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铁路建设才真正起步。无数铁道工作者不畏艰险,投身铁路修建,努力发展铁路工业。了解艰苦时期那一代铁路人的不懈奋斗与甘于奉献精神,更能感悟他们建设富强美丽祖国的家国情怀。还可以青藏铁路的建设挑战为重点案例,在了解各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铁路修建技术的同时,体会青藏铁路人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务实的作风,传承并发扬极具时代特征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另外,轨道工程教材务必始终紧跟轨道工程最新发展技术,要不断推动教学内容创新,突出技术突破下我国在高速铁路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介绍中国高铁从无到有,自主铁路技术不断创新,国内运营里程持续增加,并与全球各国家地区开展铁路合作建设运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轨道工程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工科课程全方位、多层次设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只讲不授,学生容易学到知识,却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对此,可通过加入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结合包括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多种相关技术呈现的新媒体形态,借助移动网络、互联网在专业工科课程教育中,积极拓展新媒體平台的传播形式,让学生更易于通过他们熟悉的渠道开展学习。例如,在轨道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学习之外,可以设置轨道工程专业实验、轨道工程课程设计、轨道工程实习等一系列学习形式,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三)工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引

有意识地在日常授课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师根据教授的不同专业课程,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加入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养成学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思维方式,以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载体,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抽象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知识概念繁多、逻辑复杂,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起到丰富课堂内容、讲授松弛有度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轨道工程”课程教学为例,根据轨道工程专业课程大纲,拟定课堂上可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表1所示。为培养开拓创造思维,大量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文化和中国古代丰富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与轨道教学以及其他工科专业教学相融合。轨道基础知识包含较多的结构组成、构造的概念,概念相对简单,但实记部分内容难以精简,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时,教师可联系《道德经》中的描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学生体悟从小事做起,踏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坚持不懈方能水到渠成,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基础内容的重视程度。

(四)工科专业课程教师提高德育水平与素养

从本质上说,教育包括知识、技术的传授和习惯、品德的培养,其中教更重视智育,而育主要强调育德,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涵育人的德性。因此,要把德育作为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中均要开展德育工作。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首先,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做到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能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其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古代科学技术、专业历史和社会生活具备较高的理解和深入思考,重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存和教学水平,努力做到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游刃有余地结合起来。最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和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同时重视青年学生的智育和德育诉求,要在传授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結语

要成才,先成人。培养新时代工程人才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专业课程,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对工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作用。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在工科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种优化方案和可行措施,并以“轨道工程”课程举例,详细说明实施计划以及方法。但是,本文仅仅提出思考,真正在课堂中融入时还需要具体的实践应用,从而找到适合各门工科专业课的可行且有效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工科课堂上可以选择和融入的内容丰富多彩,融入方法、途径也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丹,兰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9):22-34+144-145.

[2]秦琳,姜晓燕,张永军.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参与全球战略科技人才竞争的形势、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8):12-23.

[3]常丽君,魏丹.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祖国,2019(22):57+61.

[4]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47.

[6]罗先锋,窦锦伟.新工科建设进展、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3(4):64-71.

Integr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of Civil Engineering: Taking Track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JING Hai-quan, HU Cai-w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8, 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current needs of talents and emerg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ajor courses is necessary. Due to the weak relev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gineering knowledg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engineering classroom and low acceptance of teachers, the paper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such as add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etting up all-round courses, focusing on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ajor courses, and improving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specific integration scheme of the major course “Track Engineering” is provided.

Key words: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gineering classroom; track engineering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