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民俗摄影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3-07-10姚雪兰邵婧刘颖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

姚雪兰 邵婧 刘颖

【摘 要】民俗摄影是一门时兴摄影,它通过录像与摄影的特殊方式,记录与保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情况。融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几经革新,民俗文化出现同质化、商品化、庸俗化、边缘化等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对民俗摄影发出了新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以创新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从融媒体理念出发,民俗摄影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依托新媒体优势,借助专业技术革新力量,在艺术、平台、行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民俗摄影重新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民俗摄影;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82—03

引言

互联网的兴盛模糊着传统界限感,传媒和受众逐渐融为一体。从纸媒到网络,从广播到平台,伴随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非但没有淡出人们视野,反而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互为补充,竞相绽放。“融媒体”秉承发展和扬优理念,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各种媒体的单一竞争力进行融合,汇聚成合力,将媒介优势发挥到极致。其次,“新媒体”频频出现。“新媒体”源于英文“New Media”的直译。1967年,“New Media”首次出现在美国人P?Goldmark撰写的商品计划书中;1969年,E?Rostow在给总统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New Media”,“New Media”由此进入大众视野,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最终演变成今天“新媒体”概念:一个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媒介形态,依托数字技术,借助计算机等不同终端,以传播网络信息和服务为己任,几经专业技术革新的全新传播空间。本文从融媒体理念出发,依托新媒体优势,解决民俗文化发展困境的同时创新了民俗摄影的发展路径。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展示

(一)涵义

民俗文化,特指反映某一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综合体现。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摄影,一门结合了摄影艺术和民俗学的时兴艺术。民俗摄影者依据拍摄的观察角度,对民俗文化进行直观而真实的记录。他们尝试通过图像的处理手法,用视觉语言对民俗文化如实地再次呈现。图片和影像直白的叙述特点,打破了民俗文化过去受语言、文化、地域等限制而树立起来的藩篱,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二)优势

民俗摄影用其独有的魅力与风采,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平台:从史料价值角度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从文化内容层面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性、从拍摄技法范围表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从造型手段维度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性。结合时代发展格局和自身资源特色,民俗摄影活动重在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动。未来几年,民俗摄影还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机遇期。

(三)融合

1993年,“IBM Simon”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由IBM与BellSouth合作推出。紧接着1995年,DC40数码相机一经柯达公司向市场投放后,引发各种智能手机(APPLE/SAMSUNG/HTC)、数码相机(NIKON/ CANON/SONY)和PDA等数码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数码产品的普及,把摄影活动从“奢侈的贵族生活”晃身一变成为“自娱自乐的大众生活”,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摄影爱好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俗爱好者和摄影工作者认识到民俗摄影的魅力,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带领下,投身民俗文化记录、传播和共享的历史潮流,转向开始拍摄本乡本土的民俗风情。

民俗摄影的精髓体现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上。它鼓励和倡导摄影者通过拍摄方式纪录、搜集和整理各个民族地区的民俗事象,充分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即时即地性”。场景布置、配乐效果以及活动现场所产生的震撼体验等“身临其境”的“即时”现场感,很难借助口语修辞和文字描述来呈现;特殊的地域空间,造就了民俗仪式与歌舞表演独特的“即地性”艺术价值与魅力色彩。民俗摄影以它即时即地留音成像的优势,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已经建成了容量巨大的世界民俗专题图片库,还建成了多个地方民俗联络机构、近百条采访创作线路。就这样,沿着民族题材方向,民俗摄影用“摄影+民俗”的特殊表现方式,直观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情况,成为民俗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人。

二、民俗摄影的文化赋能

(一)民俗文化发展困境

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替,民族文化依旧占据历史主流,历久弥新。纵然如此,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成人礼、年画、皮影、剪纸、拜年磕头、斗巧等诸多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遭遇消逝和没落。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施抢救和保护,但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表现庸俗化。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随意篡改风俗民情,生搬硬套地曲意迎合游客,导致民俗风俗脱离本身的淳朴性和民族性,不断庸俗化。

第二,地位邊缘化。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传统文明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三,民俗商品化。我国部分地区在推进当地经济建设过程中,将一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民俗文化失去民族特色变成了纯粹的商品,不断商品化。

(二)民俗摄影文化赋能

有人曾经说“摄影是文明的手印”。确实,摄影从诞生之日起,用感光显影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领域:纪实摄影。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与摄影呈现全新碰撞与跨界交融,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摄影门类: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是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的共同载体。它不是单纯记录和保存民俗事象的纪实摄影品,而是一件具有深刻视觉影响力的艺术品。就这样,那些被忽视的民俗文化,经过民俗摄影师对拍摄画面的重构与视觉设计,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兼具纪实的功效和学术的特点,迅速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俗摄影+艺术,意境下的文化美。将那些被同质化的文化,用民俗摄影和音乐、图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重新结合起来,不论是“静态美”还是“动态美”,都可以透过镜头看到从时空走来的文化美。时代让文化躁动,越来越难为“无用之事”买单,越来越难安于一隅,可是我们还有选择。清代宫廷画家冷牧用其流世名画《春闺倦读图》告诉世人,“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春日、少女、书房,画面简单而热烈,雅致而张扬,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一眼万年,心平而静。摄影艺术就是这样推动文化元素跨界演绎,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创造新的文化体验。融媒体时代,审美理想的核心内容是把日常生活化艺术化,这正是民俗摄影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二,民俗摄影+平台,媒体下的文化风。无门槛新媒体的兴起,让快要走进死胡同的民俗摄影看到了希望。诸多旅行博主,纷纷通过短视频平台,将自己旅程的所见所闻用相机记录下来,不同的镜头、不同的视角,共同挽救了许多即将失去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民俗摄影+行业,品牌下的文化路。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民族品牌开始兴起。激烈的品牌博弈时代,中国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期待从来就不仅仅是对产品品质的单一要求,还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说明品牌竞争力必须建立在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媒体时代,各式广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民俗摄影变成时代弄潮儿。利用网络媒体,以时尚潮流的方式宣传民族品牌,这是中国文化自信发展的必然,也是行业人士的最佳选择。

第四,民俗摄影+协会,组织下的文化旗。痛心不断边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等民间团体纷纷成立。他们倡导建立专门保护机制,开展各种采风活动记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呼吁专业的事专业人做,以摄影为媒介记录乡村巨变、传播乡土文化;他们协助各地摄影爱好者和普通民众,拿起手机、用好相机,助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他们投身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以自己的行动,坚定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豪,促进中国顺利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共享潮流,成为中国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

民俗摄影利用光、影、声、效等功能,全方位复刻民俗文化活动。许多转瞬即逝的珍贵片段,被永恒地记录下来,得到保存和回放。因此,用摄影的方法第一时间直观、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民俗文化活动的整体全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以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大量可资参考的图影资料,对于延续和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民俗摄影的发展前景

民俗摄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与赋能,既解决了文化困境也找到了自己新的出路,实现完美跨界。挽救了许多即将消逝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民族品牌强国之路。融媒体时代,民俗摄影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人们的审美理想尚未定型,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互联网+”新兴时代,摄影与新媒体的跨界与融合,推动摄影行业不断重构。数码相机的大众化、人像摄影技术的开啟以及自动设备优势的凸显,造成的影响是:智能拍摄处于强势地位,自媒体创作者与日俱增,摄影创作向其他领域以及学科跨越。商业摄影前所未有的活跃,触角已经延展到科技领域,呈现出巨大能量。摄影器材的变革,使摄影行业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二)审美观念更加自信

我们健忘的,总有人想占为己有。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充分,不说发展与之相伴的精神产品,连保护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时过境迁,中国终于在崛起中成长,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却说,今天之中国文盲虽然不多了,美盲还不甚少。他倡导艺术或审美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此,民俗摄影传递“中式美感”等审美观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传承民族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行业管理更加规范

融媒体理念的推广,摄影行业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改革:规范管理机制,把摄影从“非必需品”变成为“必需品”;整合行业资源,让摄影更快更好地为民服务;改变运营方式,让摄影行业经济收益稳步提升;拓展素材渠道,让优质摄影作品广受大众的支持和喜爱。改革后的摄影行业势必更加规范。

(四)人力资源更加优化

融媒体时代对摄影行业从业者的定义是“传统各形式从业者的结合体”。也就是说,融媒体时代的摄影从业者结合了传统报纸、电视录像、网络视频从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其拍摄的内容符合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平面广告、杂志等各种媒体信息传播的不同要求。此外,还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艺术设计思维等对作品即时修改、多方呈现的本领。人力资源的优化迎合了传播时效快的高要求。

四、结语

黎郎,1998年The Motherjones Medal of Excellence大奖得主。他说:“摄影的最高档次应该是文化遗产,是它的文化价值。”换句话是,民俗摄影作品要体现出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及其史料研究的意义。因此,民俗作品要获得读者们的关注,留住他们的眼球,摄影师就要把拍摄的着力点放在民俗文化的体现上。不是流于表面形式,不是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而是把民俗事象拍得有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价值的体现,才吸引更多的人对民俗摄影趋之若鹜,优秀的作品才越来越多。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体现得越丰富多彩,民俗摄影作品的价值就越高。机遇和挑战并存。以创新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从融媒体理念出发,依托新媒体优势,借助专业技术革新力量, 民俗摄影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从艺术、平台、行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重新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向先清.论审美现代性的视角——以民俗摄影的聚焦为例[J].艺术品鉴,2022(2).

[2]李昊翔.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体现[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3]刘祖凯.民俗摄影中传统文化的表现探析[J].文化产业,202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湛江科技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深化改革背景下影响摄影文化辨识度的调查研究——以民俗摄影为例》(项目编号:2022ZKYDCA44)。

作者简介:姚雪兰(1980—),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湛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岭南地方文化经济等。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