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2023-07-04肖芬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摘要】本文分析“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认为“三全育人”理念可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并从全员育人、优化机制、多方协同三方面总结“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全员育人,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全方位育人,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63-03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现已成为我国高校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力求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全新思路,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能。

一、“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三全育人”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心理素质以及行为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其开展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高度重合,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高校形成心理健康育人队伍合力、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

首先,从形成高校心理健康育人队伍合力的层面来看,因“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针对的是高校各阶段的教育主体,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心理教师与辅导教师,所以通过对“全员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更有利于高校明确划分心理教师与辅导教师的职能范围,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准确落实,形成全员育人的队伍合力。

其次,从提高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层面来看,因“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过程的连续性,所以在此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将工作内容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全面调查,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成長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从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层面来看,因为“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明确了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所以基于此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社会、家庭等不同领域,通过多方教育主体的联动,做到从全方位维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流程的把控,以不同的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统筹各类资源,切实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平台,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秩序性,从而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

可见,“三全育人”理念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了全新思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方法。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全员育人,形成有效育人合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明确划分心理教师与辅导教师的职能范围,号召全体教师合力育人,使心理教师与辅导教师在明确自身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发挥各自教育效能,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准确落实,以此形成全员育人的队伍合力,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高校应明确心理教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以下两点出发,突出心理教师的职业效能,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第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丰富课堂教育内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的重要渠道。所以,为进一步发挥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可从课堂授课入手,将课堂划分为心理健康知识讲授、个人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调节三个环节,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明确自身在当前阶段中极易面临的心理问题,并选择适合自身的疏导方式,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并掌握自我调节心情的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也应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并依托课堂教学反思,总结最贴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优化咨询服务,突出心理辅导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较为敏感。所以,为切实发挥心理教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心理教师要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流程,对所有来咨询过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做好档案记录,并在第一时间向其辅导教师报备,同时以阶段性回访的形式做好重点反馈工作,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高校应扩大心理咨询的受众范围,为全体在校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做好信息保密工作,防止私密信息泄露,以此提升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高校应强化高校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增设辅导教师专业培训、明确辅导教师工作责任等措施,引导辅导教师深入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心理训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高校应安排合理的辅导教师培训内容,因为很多辅导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心理学学习背景,所以在辅导教师专业培训中,应增设心理基础知识培训,培训教材可选用《社会心理学》《高校辅导员心理助人理论与实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导手册》等,促使辅导教师对相关知识有更专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正向引导的能力。为保证辅导教师专业培训顺利开展,高校需要根据辅导教师的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科学制订培训制度,可选择“线上+线下”的形式,让辅导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保障心理专业培训效果。辅导教师肩负着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协助授课教师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追踪与反馈大学生教学进度等工作职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因此,为进一步强化高校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高校须从厘清辅导教师的管理属性入手,设立专项辅导员分管专项工作,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例如,每两个班级设一名专项心理辅导员,负责统管两个班级的学生心理工作,并在工作实施中,健全与心理教师沟通的机制,避免重复、无效沟通,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高校通过发挥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与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能有效形成育人合力,使二者在明确各自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发挥不同的教育效能,做到全员育人。

(二)全过程育人,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高校可以采取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调查、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措施,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四个学年阶段,切实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持续性,以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全过程育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第一,从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调查。在实操过程中,高校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准确性,了解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避免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学年为阶段,开展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纳入每学年期末考核的计划中,确保每一名在校大学生都能参与心理健康测评,避免人员遗漏。另外,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前要做好正向宣讲,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不敷衍作答,确保心理健康测评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从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生一档”,档案内容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实时更新。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时间应为大学生入学初始,心理教师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向其发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表》,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保证“一生一档”,避免人员遗漏。其次,在每学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调查结束后,心理教师可借助心理健康测评平台,汇总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纵向监测,并实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做到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关注。并且,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准确性,在大学生在读期间,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以信息汇总为目标,发挥辅导教师、宿管员的监督作用,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月为阶段向心理健康测评平台上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由心理教师统一整理,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全方位育人,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机制

在“全方位育人”的推动下,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高校应从协同合作入手,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联动,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机制,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实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因大学生最初的性格发展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后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充分调动家庭因素,引导大学生父母从自身做起,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如通过采取正向鼓励、话语激励、目标引导等方式,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的心态更阳光、更健康,积极应对困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次,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教育是延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措施。社会教育包括企业教育、社区教育两个维度。其中企业教育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初步实现学生心理向社会心理的转变,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与抗压能力,有效降低其在后期融入社会环境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社区教育是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社区教育中,社区运营专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宣扬正向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影响大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与良好的心理素养。

最后,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制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心理教师的工作细则,制订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等情况的具体方案。同时,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切实加大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开展宣传,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平台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養,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含笑.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审视及跨学科教育体系建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5).

[2]李翠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与建构[J].山西青年,2022(19).

[3]谷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探索: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6).

[4]罗梦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评《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2(9).

[5]揭秋云,李丹,袁曦,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8).

[6]陶梦馨,侯小花,郭丽娜.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5).

[7]赵菊,肖春艳,韩婷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链式教学模式探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2(4).

[8]张婷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6).

作者简介:肖芬(1988— ),湖南洞口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