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OA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3-07-04蒲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摘 要】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带领团队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以达到提升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产出导向法;跨文化交际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55—03

引言

在當今以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已是常态。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当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亟需具有深厚本国文化知识,多元文化视野,助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因此在POA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政教育融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其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1]。熟知母语文化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但长期以来,学生被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本土文化知识,母语文化的学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教材内容及教学实践仍以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知识为主。然而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母语文化的被边缘化与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使跨文化交际处于失衡状态。基于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标便难以实现,因此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显然,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不仅在于思政课程,还在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在思政背景下,落实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也是英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POA理论概述及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带领团队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的行动方向和目标;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检验的对象;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2]。

作为“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论,POA“全人教育说”的人文性教学目标符合“立德树人”这一上位目标。文秋芳强调“教师需深度分析教学材料中的可能思政元素,根据显性和隐性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搭建合理的脚手架,最终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3]。因此,在POA指导下,探索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POA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以《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为例,选取第三单元的Reading部分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单元主题为“Culture Diversity”,课本所给材料围绕主题设置,但各自独立,缺乏将各部分内容整合连贯起来的主线。此外,单元材料除一篇涉及中国文化外均是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因此围绕单元目标加入了有关中国文化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在POA的指导下,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重显性目标。语言目标包括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单词、短语及表达方式;文化目标包括了解不同文化间,尤其是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交际目标包括能对文化差异进行口头与笔头的描述并分析和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隐性目标,即育人目标,则围绕单元教学内容,聚焦一个文化主题,从“朋友”“友谊”在不同文化中所赋予的不同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进而通过国家、民族之间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获得坚定的文化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任务设计

根据POA的将产出活动作为驱动手段这一教学假设,考虑改编本单元Warm Up内容,重设产出任务,使本单元提供的阅读材料在输入活动中为产出任务的促成服务。这样便可以通过产出任务的完成将本单元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产出任务的设计以课本提供的材料及单元目标为依据。为了使设计的产出任务具有潜在的交际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将Warm Up中的案例改为书信形式。信中小梅描述了自己与美国朋友间的冲突和感受到的伤害,在无助与困惑中寻求帮助。这个任务可难可简,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小梅,但依照产出目标必须符合上位目标的理念,产出任务被分解成三个子任务来达成三个对应的子目标。任务一:发现并描述小梅与美国朋友间的冲突与问题;任务二:分析造成冲突与问题的原因;任务三:如何解决小梅面对的问题。对应的子目标为:1.能辨别文化差异并能利用所提供的单词,短语及表达方式对文化差异进行口头陈述;2.能分析并解释造成文化冲突的表层与深层原因;3.能使用恰当的应对策略解决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与误解。最后要求学生综合以上子任务以书信形式呈现并完成总的产出任务。

在任务的达成过程中,思政育人目标隐含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中,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友谊观,道德观念,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遵循POA的三个基本步骤:驱动、促成、评价。

1.驱动

任务一:发现并描述小梅与美国朋友间的冲突与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什么是朋友?”。课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想象并列举自己去美国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然后不失时机地呈现驱动场景,即上文提到的经过改编的案例,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完成第一个产出任务并说明产出目标。因为场景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加之对“朋友”这一话题已有准备,学生的产出欲望很高,积极尝试口头产出。在展示产出成果时教师发现学生能够较好地在对“朋友”“友谊”理解的基础上描述冲突与问题,但描述多从自我出发,不够客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行为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需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在此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友谊观有了初步理解。

2.促成

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指导学生围绕产出任务对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以完成产出任务。

任务二:分析造成冲突与问题的原因

通过第一个子任务的完成,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能够进行客观描述。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尝试完成任务二。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提供输入材料,包括课本现有材料,以及有关中国文化的文字材料与视频。指导学生围绕产出任务进行选择性学习后分小组讨论,尝试以口头形式完成产出任务。在两个小组代表汇报产出成果后,教师发现产出内容重复、分散、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析讨论,整合出生活环境与方式、历史因素,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然后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有效利用输入材料进一步整理、完善其内容。之后的成果汇报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获得了极大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输入性学习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自己片面零碎的文化知识得以条理、系统化。学生意识到表层文化背后都有深层文化影响因素,对文化差异的探索使自己有机会进一步反思曾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并对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友谊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任务三:如何解决小梅面对的问题

在輸入之前先要求学生尝试产出,学生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文化。但学生在描述自己的文化时陷入困境,要么是对文化一知半解,要么不会用英文表达。因为这一任务是根据上位任务加进去的,课本内没有可供输入的内容。在学生急于获得相关资料的契机下,要求他们围绕任务寻找材料。同时教师提示,要使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还需关注其价值观、语言习惯和习俗,避免“以我为主”的讲述。在之后的成果展示中,学生在强调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讲述中国人对“朋友”“友谊”的态度及原因并使用相关的故事、诗歌、谚语或成语进行例证。此外,他们还列举了中国人民相互帮助、顾全大局、共渡难关的互助友谊。并推己及国,列举了从古至今中国对友邦的态度和援助。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了新的认识,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恰当阐释自己文化的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教师也及时引导他们立足本国文化,以更加灵活、更富创造性的方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往,在人类唯一的家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添砖加瓦。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前三个子任务进行整合,围绕产出目标给小梅写一封回信,尝试完成总的产出任务并提交产出成果。

3.评价

对学生提交的产出成果,教师采用POA创设的“师生合作评价”方式。在浏览学生的产出成果时,教师发现出现的问题从词汇、语法,到内容、结构不一而足。如此多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逐一解决。鉴于此次产出成果语言层面的错误并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主要内容虽基于前三个子任务先行口头完成,但仍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根据产出目标与本课程特点,优先聚焦内容方面的问题。教师选取典型样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阅,同时依据产出目标制定评阅标准。标准一,是否客观描述了冲突与问题,需做哪些改进;标准二,是否逻辑清晰地阐明了造成冲突与矛盾的原因,需做哪些改进;标准三,用于例证的中国故事是否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体现在哪些方面,需做哪些改进。

课中教师分发评价标准和典型样本原件复印件,说明评价目标、步骤与要求。学生先自行思考,评阅后进行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辅以指导与帮助,此任务用以践行POA以评为学的理念。小组代表呈现评价结果、说明理由及改进意见后教师点评并分发已评阅样本的复印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再一次评阅,鼓励他们发现新问题及解决办法。学生再次呈现评阅成果后教师再评并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使评与教相结合。最后教师提出建议,要求学生改进产出成果,再次提交。

这一过程进一步强化了育人目标。从日常的一个跨文化案例入手,学生深感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四、结语

此次实践中,笔者将POA理念引入课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进行思政育人的探索,初步印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但还需改进,首先,围绕单元主题寻找文化焦点,在POA的指导下调整单元内容,引入思政元素,寻找相关资料,是极具挑战性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全局意识,而且有一定的搜商(通过网络资源以搜索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的思政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展开,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跨文化教学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完善的授课计划,寻找事实材料,用事实说话,避免给学生直接输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体会,这样得来的结果会让学生更加信服;最后,基于POA评价标准的设计既要体现课程的要求,又要融入思政教育,在不同授课阶段的评价标准设置需不断完善,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此次实践可以看出,教学理念与教学习惯的转变是一大挑战,课前对本课程及思政内容的精心设计与课中的灵活应对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与思考。由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持有不断钻研探究的精神,使基于POA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英语类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

[3]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POA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202215)。

作者简介:蒲琳(1972—),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POA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