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冲突与融合

2023-06-28李勤学

关键词:传统绘画数字时代冲突

摘要:传统绘画注重精工细绘、突出艺术欣赏、强调感性表达,数字绘画倾向流水生产、追求商业应用、倚重理性思维,二者在创作方式、价值追求、思想情感等层面冲突明显,在审美共性、情感表达、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在中国风绘画艺术的风格表达方面融合度较高,并借助文创作品这一流行载体展现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绘画艺术。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绘画;数字绘画;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1.01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1-0104-07

传统绘画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底色,在岁月的洗礼与打磨下,积淀了厚重的底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字绘画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绘画艺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绘画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延伸与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要改变,文化艺术领域同样受到深刻影响,以便捷、高效、低成本为典型特征的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关系更为复杂微妙。关于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我国学者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多以二者之间的特性对比和融合分析为主,也有部分学者结合装饰画、插画、文创产品等具体应用领域,对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融合发展进行了阐述。总体来看,当前研究成果多侧重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图案、技法等方面的继承,研究视野相对狭窄,且缺乏在某一绘画风格下对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对比研究。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典型冲突、契合表现的基础上,以近年流行的“中国风”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市场反应良好的文创产品,进一步剖析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融合表现。

一、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典型冲突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产生背景、目标基础明显不同,二者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存在诸多典型冲突。在创作方面,传统绘画精工细绘,数字绘画流水生产;在价值追求方面,传统绘画忠于艺术,数字绘画契合商用;在情感表达方面,传统绘画依赖感性表达,数字绘画顺应理性思维。

1.精工细绘与流水生产的创作差异

在传统绘画中,绘画知识与创作思路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前提,兴趣爱好与艺术天分在绘画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传统绘画的入门标准相对较高,更为注重对创作者的选拔与筛选。在传统绘画的入门标准下,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艰涩高深的绘画技法,需要倾注大量心血追求绘画创作的情感融入与思想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每一次的下笔走势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一旦出现失误,基本无法更改补救,对于作品而言几乎是致命硬伤。因而,多数传统绘画领域的名师大家硕果寥寥,多数创作者终其一生难有扬名之作。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深难懂的绘画技巧被做成电脑软件,数十载的学习生涯被浓缩为短期速成的软件应用,无论是对色彩、光线、明暗的把握,还是对创作思维、灵感的捕捉,都在电脑系统的程式化应用下变得较为简单。创作者只需在具备绘画基本功的同时,熟练掌握各类绘画软件应用功能,即可不拘于时空限制开展绘画创作[1。数字绘画不仅使入门门槛显著降低、创作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最大限度保证了绘画作品的稳定性,不同创作者基于数字化工具创作出的作品甚至别无二致。不可否认,创作方式是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最鲜明的冲突之一:传统绘画讲求精工细绘,凝结着创作者的劳动付出与思想情感,是创作者艺术态度的集中表达;数字绘画追求效率稳定,在批量化生产下能有效满足市场对绘画作品体量与质量的雙重要求。

2.艺术欣赏与商业应用的价值对决

传统绘画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欣赏者大多通过美术馆、画廊、画展、书报杂志等渠道欣赏画作,其传播渠道狭窄、方式单一,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普通人缺乏欣赏画作的有效途径,基本不具备欣赏画作的审美与动力,绘画作品成为影响小部分人群的艺术形式。在该背景下,欣赏者对绘画作品的态度审慎恭谨,会以看待艺术品的眼光欣赏、解读绘画作品,更细致地揣测创作者的构思与情感。同时,传统绘画的稀缺性、独特性使其更具艺术魅力,提升了绘画作品的收藏与流通价值。数字绘画作品以便捷、高效的传播形式迅速渗透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早期传统绘画中欣赏者设法主动接触作品不同,数字时代人们被动接受绘画作品的冲击,大量绘画作品在海量网络信息的裹挟下难以吸引受众的目光停留,即使能对受众形成吸引优势的作品,也大多停留在视觉冲击层面,无法获得受众更多关注。不过数字绘画的产生与发展并不以突出艺术价值为第一追求,而是为了实现更广泛、多元的商业应用,以获得更丰厚的市场回报[2。所以,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冲突更像一场艺术与产品的较量,这种较量在数字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下不断弱化,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数字绘画,都倾向于兼顾艺术特性和商业价值,以形成更广泛、深远的传播效应。

3.感性表达与理性思维的情感背离

传统绘画创作是艺术家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复杂过程,创作者既要心灵手巧,又要感情丰满,完美表达出绘画作品的表象与内涵。实际上,传统绘画作品是否足够优秀,并非取决于绘画技艺的娴熟与高超,反而更加依赖创作者情感的爆发与渲染、思维与灵感,甚至与创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种基于作者状态的记录式创作模式,有效传递了创作者的思维与情感信息,切实降低了作品本身的失真度。正因如此,传统绘画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其中偶然性更多时候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灵光乍现”,是创作者绘画灵感的具体表达,充分展示了艺术本身的生机与活力,赋予了绘画作品可贵的生命张力;不确定性进一步体现了传统绘画的复杂与不易,创作环境、材料处理、笔触运用等内外部因素都可能对绘画作品产生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使绘画创作更加生动、更具灵气。数字绘画依托各类数字技术进行绘画创作,无论是创作过程还是最终成品,都表现出较高的理性思维。但是,在电脑鼠标代替传统画笔的同时,数字绘画明显抹除了创作者的灵感与情感,创作过程如同化学实验一般,在不同软件功能的组合下寻求最佳表现效果。所以,数字绘画的作品表达更多停留在视觉层面,情感表达处于缺失或不够丰满的状态。数字绘画技术在简化创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表现出高度理性,为创作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为其进行更有价值的创作探索提供了便利。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契合表现

从审美角度来看,传统绘画和数字绘画都是基于创作者头脑加工的产物,作品反映的现实美中皆渗透着创作者的审美思想。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传统绘画和数字绘画都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只是数字绘画的情感需求较低、表达较薄弱。从发展历程来看,数字绘画是以传统绘画为基础的技术性创作,在造型规律、作品风格方面承袭了传统绘画的诸多特征。

1.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审美共性

艺术作品能给人以视觉享受,源于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美。这种美不是临摹与翻版,也不是堆砌与重叠,而是在创作者的选择与取舍之下,以更鲜明、更集中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眼前。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数字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们都有对表达美的基本追求,也表现出了相通、一致的审美共性。首先,绘画作品对美的表达无所不及。就传统绘画而言,中外美术作品对现实美的反映贯穿古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创作题材和绘画风格迥然不同,但对现实美的表达从未改变。无论是自然事物的美,还是人物的美,抑或社会事物的美,都在创作者的审视与重构后跃然纸上,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种感悟现实美的思维、方式和途径。数字绘画起步相对较晚,短暂的发展历史难以为绘画艺术赋予更多生机和张力,但以传统绘画为基础的数字绘画对现实美的展示依然十分普遍,不仅在题材对象上表现出与传统绘画高度一致的广泛性,而且在数字化创作模式下表现出更丰富的数理美和逻辑美。其次,绘画作品对美的表达集中且深刻。绘画作品反映出的审美意象都是经过创作者头脑改造的产物,未经创作者审美认识和精神情感加工的绘画对象多是普通大众眼中平淡无奇的客观事物,只有创作者进行要素提取、布局构思,并注入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后,客观事物之美才得以呈现和强化。以矢量图形和像素位图为基础的数字绘画看似绝对的理性与程式化,但创作者在处理创作素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在头脑中对表现对象进行加工处理,以期达到更集中、更深刻的审美表达效果。

2.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情感表达

尽管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有诸多不同与矛盾之处,但二者都有对情感表达的基本需求。传统绘画从主题选择到背景铺陈,从构图布局到色彩搭配,从笔锋走势到水墨渲染,既是创作者绘画技艺的集中体现,也是创作者思想观点、情绪情感的多维表达。例如,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艺术灵魂的国画中,山水、花鸟、树木这些极为常见的描绘对象在不同作品中具有不同的造型特征与内在灵性,这是因为创作者将人性化的思维情感赋予自然万物,在情感融合中借笔墨传情达意。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创作者,在不同环境与心情下创作出的作品也不相同。实际上,传统绘画表现出的情感张力更多来自创作者的生命体悟。不少名师大家花费数载时间于自然之中,看似闲云野鹤、寄情山水,实则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每寸土地,在叹服于大自然精巧绮丽的同时,体悟自然万物的生命奥秘,进而在绘画作品中保持自我的纯粹性,为作品注入无限的自由感和创造性。虽然数字绘画是技术发展与商业需求催生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数字绘画作品绝对缺乏情感表达。尤其部分知名画家对数字绘画发展的审视与思考,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感情与思维。例如,波普知名画家安迪·沃霍尔以知名女星玛丽莲·梦露的头像为创作元素,通过照相丝网漏印技术和套色技术对图像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出同主题的多色系作品。这种基于重复并置的创作模式突破了艺术的高雅定义和唯一性,弱化了艺术创作对逼真写实的过度强调。单调、无聊、重复的数字化作品画面,既是对传统绘画的内在突破,也是对商业社会人们疏离、冷漠的情感刻画[3

3.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具有典型特征差异,存在难以忽视的矛盾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割裂,相反,数字绘画是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数字绘画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无论数字绘画依托何种媒介、创作方式,始终属于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并未完全跳脱传统绘画艺术的覆盖范畴。一方面,数字绘画需要把握艺术造型规律,对形体、颜色、肌理、构图的剖析本身就源于传统绘画,可以说传统绘画的造型规律为数字绘画提供了根基与养分,使得数字绘画与计算机制图、纯粹的商业设计区分开来,这也是数字绘画对创作者并非完全没有绘画基础要求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傳统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和作品风格,这对数字绘画的题材选取与手法运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以不同风格的数字插画为例,唯美风格追求人物造型的细腻完美,努力渲染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的背景环境,这种基于感官刺激的美感享受与洛可可艺术的理念和手法高度一致[4;写实风格以人物形象、环境背景的高度还原为追求,与传统写实绘画如出一辙,且在三维空间的构建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市场反响。其次,数字绘画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诸多局限。以色彩效果为例,传统绘画的色彩相对较为有限,创作者要想得到特殊的画面效果,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调色过程,结果却不一定能达到其心理预期;数字绘画则不同,软件系统内置的常用颜色模式超过百万种,画面色彩渲染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细腻,极大程度满足了创作者的色彩需求[5。此外,数字绘画在创作、存储、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和桎梏,为绘画艺术的大众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中国风表达分析

中国风是当前社会日益火热的潮流之一,在绘画艺术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融合,在中国风绘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以中国风为基调的文创设计方面,传统绘画为数字绘画提供了坚实基础,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进行了积极创新,二者也通过合作配合使中国风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1.新兴绘画工具与传统绘画语言的充分结合

从以中国神话为蓝本改编的动漫电影,到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创作的动画作品,从以中国历史朝代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到以各类古风插画为衬托的经典美文,数字绘画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化作品之中,并在中国风表达方面具有良好表现。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诗意朦胧的山水意境、古色古香的烟雨小镇,数字绘画无论是对场景的描绘,还是对环境的刻画,都力求能达到与传统绘画相媲美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数字绘画是新兴绘画工具与传统绘画语言的充分结合,而且数字绘画明显保留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追求[6。以中国画为例,骨法用笔是其基本方法,形神兼备是其审美表达,而在此之上还有“气韵生动”的极致追求。数字绘画可能无法体悟骨法用笔的绝妙,但优秀的数字绘画一定是力求能够表现“气韵生动”的作品。以数字交互作品《江洄》(见图1)为例,背景动画部分运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表现语言,创作者通过改变笔刷的深浅、软硬和墨色的浓淡,使画面呈现出远近、主次、虚实之变化。错落排布的荷花、浓淡相间的荷叶、微波荡漾的水面,加上自在游动的鱼儿,使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绘画技法完美融合,充分表达出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意蕴。传统中国画造型简洁、形象传神,不倚重写实、不拘泥于形似,强调通过画面营造独特意境,在平面化的布局章法下讲求物体内在的“势”,使受众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无限延伸思绪与想象。数字绘画也不是冰冷的技术产品,而是有温度、有性格的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虽并未恪守传统,但以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笔墨精神为滋养,将创作者的绘画经验、生活阅历融入作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捕捉事物细节,使绘画作品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而非支配情感的工具[7

2.传统绘画艺术与时代审美取向的相互磨合

穿汉服、听国风音乐、看国风综艺、赏古玩文创,近年来掀起的国风热潮吹遍神州大地,也一次次惊艳了世界,喜欢标新立异、强调个性的年轻人尤其青睐国风,这既是国风文化的价值回归,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取向相互磨合的结果。在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融合发展中,数字绘画以传统绘画为基底,通过对传统绘画的要素与特征进行适度创新,从而使新的绘画作品更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早期产品设计喜欢直接照搬传统美术图案、纹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始终存在距离感,这使得文创产品在视觉层面难以和消费者共通互动。而在数字绘画的创作导向下,后期文创作品开始基于市场需求进行大胆创新,在体现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注重对时代特征与消费心理的把握。部分故宫文创产品对传统图案进行抽象化、简化处理,甚至在产品中加入互联网流行元素,也有文创作品在色彩的组合与搭配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以迎合时代审美需求。例如,文创产品“点翠款·手提袋”(见图2),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点翠凤穿牡丹纹头面,设计师在保留蓝色和橙色的主色调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色彩比例、降低色彩饱和度的方式,呈现出与原图案雍容华贵特点截然不同的美感,为手提袋赋予了自然、流畅的生活气息[8。所以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绘画为数字绘画提供了题材与灵感,数字绘画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为传统绘画赋予了时代气息,使传统绘画以契合现代审美的姿态重新绽放光彩。

3.传统绘画技艺与数字绘画技术的默契配合

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文创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中国风热潮势头正盛,当中国风遇上文创设计,必然会引起不同寻常的社会反响,而在“中国风+文创”的设计发展中,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共同携手打造优秀作品成为必然。数字国画系列文创是我国文创产品设计较为热衷的类型之一,

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相互配合,也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22年10月底,支付宝以八大山人经典作品为核心,创作了支付宝皮肤数字文创产品,将《荷花翠鸟图》《荷花图》《竹雀图》等文雅古朴的中国画嵌入数字应用之中,用户在红包封面、支付宝付款码等应用场景中,能感受到浓郁雅致的古风古韵。

该文创作品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以传统手绘形式创作水墨山水风景画,通过结构布局、立意设计、色彩搭配等技法突出国画作品的自然清新与气韵生动;然后对手绘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着重处理画面细节、调整色彩比例、增添装饰元素,从而在保留原作品文化底蕴和悠远意境的同时,加强绘画作品与现代社会的连接、互动;最后,将设计好的绘画作品印刷在皮質和麻布等不同的材质之上,形成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端庄的手提袋作品。基于数字国画的文创设计,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结合,传统艺术为文创作品奠定了文化底色,现代科技为文创作品增添了时尚元素。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融合,可以是传统绘画为数字绘画提供创作滋养,也可以是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进行积极创新,还可以是二者互动合作开发新产品。

4.数字技术推动传统绘画的广泛传播

数字技术不仅能从传统绘画中吸取创作优势,而且能为传统绘画的传播推广作出积极贡献。首先,数字化使传统绘画走向开放多元。数字化时代,创作者不再处于完全独立、封闭的状态,基于互联网空间的海量信息和丰富资源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积极参考,同行交流与市场反馈也为创作者的技艺提升创造了重要条件。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下,绘画作品不再是展览馆里的艺术品,而是以更普遍、更直观的姿态进入大众视线。受众不再受限于时空限制,可通过数字化渠道与平台自由欣赏绘画作品,可以在网络空间发表与绘画作品有关的看法和意见,经过互动反馈后为创作者提供更多思路与灵感。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能够在契合市场审美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影响力[9。其次,数字技术丰富了传统绘画的流通形式。一方面,数字技术增强了绘画作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传统绘画的商业价值得以有效释放,图书出版、商业广告、动漫游戏、数字电影等数字绘画应用成熟的领域,逐步出现经过调整改造的传统绘画,数字油画、新兴画廊、外框装裱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美术馆、收藏家、拍卖行也因传统绘画关注度的提升再度遇热。另一方面,数字绘画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广泛结合形成的作品渗透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程度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和娱乐心理。在市场娱乐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传统绘画不再局限于纯美术的范畴,逐渐呈现出与受众预期相贴合的直观、清新风格。

四、结语

总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矛盾冲突不可忽视,二者内在的契合性与一致性也不容否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渗透每个领域和角落已成为必然,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无法规避数字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对此,传统绘画也应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新事物和新变化,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市场需求;数字绘画应在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使作品在具备突出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具思想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东昌.浅论数字绘画对传统绘画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7):27.

[2]慕云婷.数字绘画方式与传统绘画方式比较分析[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21(1):117.

[3]赵明飞.互联网时代传统绘画的发展与传播[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12):105.

[4]孟卓,赵桂鑫,石欣.数字绘画艺术与传统美术设计表现的融合与冲突[J].丝路艺术,2018(2):98.

[5]祁岩崟.分析传统绘画和数字绘画的关系[J].艺术品鉴,2017(9):149.

[6]安志龙,王鑫.实验与创新:数字绘画的创作观念及其语言逻辑[J].长江文艺,2021(18):104.

[7]金阳.古今交融与创新:传统工笔人物画对当代数字绘画创作的启发:以原创作品《红袂画谱》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1(4):104.

[8]刘怡姮,钟蔚.数字文创设计方法探析:以故宫文创为例[J].今古文创,2020(44):49.

[9]左祺琦.自动化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J].自动化应用,2019(3):157.

[责任编辑:毛丽娜]

引用格式:李勤学.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的冲突与融合[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104-110.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数字时代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