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安是归处

2023-06-28林甲针陈庆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家庭功能自我价值同伴关系

林甲针 陈庆锐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上升,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践案例导入,剖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属感的关系:家庭功能缺陷和同伴关系不良均能导致归属感缺失,提高青少年抑郁风险。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建设和谐家庭、维护亲子关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勇于接纳自我四项建议,提升归属感,降低抑郁风险。

关键词:家庭功能;同伴关系;社会化水平;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78-03

一、引言

在长时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出现心理困扰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者身处于“有问题”的家庭教育模式之下,这导致孩子的支持系统弱化,出现自卑、敏感、内向、没有朋友、不爱运动、归属感严重缺失等现象。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个体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可能达成自我实现。

近年来,大量心理学研究表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窄,朋友少;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而在工作中我发现:归属感的缺失会提升青少年的抑郁风险。

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归属感的缺失是青少年抑郁的可预测因素

(一)家庭功能缺陷导致归属感缺失,提高青少年抑郁风险

家庭温暖缺失,如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婚姻不和等,通常会使孩子缺乏对家的归属感,引起孩子的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有缺陷,通常表现在亲密度与适应性上[1,2]。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高二的女生S,她学业受挫,一年以来与自己的目标越离越远,而由于亲子沟通不畅,她的家庭无法为她提供心理支持。雪上加霜的是,表姐表弟优异的学业表现更加大了她的压力与自卑心理,这让她不堪重负,甚至惧怕回家。

还有一位初二女生D,她患有重度抑郁症。父母在她小学一年级时离婚,长时间以来,她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而奶奶也在D五年级时去世了。父母会偶尔“看望”她和爷爷,但两人各自在外面都有了新家,这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从未感到自己“属于”哪一个家,没有归属感。在D的自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长时间处于忧郁的情绪之中,有时无法控制地陷入低落的情绪,会不由自主地哭泣、难过;失眠早醒、食欲减退;频繁出现反刍思维;甚至多次产生自残、自杀的冲动。

上面的事例显示,亲子沟通不良、家庭功能缺陷,会导致孩子的归属感缺失,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徐梦琨[3]通过访谈,在8个抑郁症孩子的家庭中,发现有6个家庭的家庭功能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不在家中,父母与孩子无法交心,家庭沟通少,关心少等。这会使孩子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

相应的,增加家庭的温暖,提升对家的归属感可以提高对抑郁症治疗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研究者提出: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增加家庭内部文化娱乐活动以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提高成员间的亲密度,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4]。

(二)同伴关系不良导致归属感缺失,提高青少年抑郁风险

青少年在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中受挫后会感受到归属感的缺失。一位高一女生K自述她的朋友很少,目前来往多一些的只有一位堂姐。在谈话深入之后,她提起自己曾经最好的朋友是同班的Z,她会向这位同学倾诉自己在学校和家中遇到的烦恼:“有次我的作业本不见了都找她帮我,我一直觉得她懂我。”

然而这位亲密的朋友Z最后却给她写了一封语气强烈的信(以下为信件节选):

这些事绝不是我一时兴起写下的,是长期以来日积月累的、我与你相处时的苦恼……你和我说的任何不满和烦恼我都不能给你解决:上次你说作业本找不到了,我能怎么办?我能帮你变出来吗?包括你说你莫名其妙地不开心,我能解决吗?问你缘由,你又说不出,给你提建议,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的这种态度,让我感觉自己跟你在一起时说的话完全没有意义,我只是你消极情绪的垃圾桶罢了……

可以看出,这封信對这位来访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伤害:她一直认为的最好的、一直有求必应的朋友如此强硬地拒绝她,还否定了她们的友谊。与Z“捅破窗户纸”之后,K自述在班级里或学校其他地方再看到Z也没有之前那种“知心着意”的、“被接受”的感觉了。无时无刻的孤独折磨着她。最终,她因出现抑郁情绪和自残行为而被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让孩子感受强烈的归属感

(一)父母恩爱,是孩子产生归属感的土壤

在前面的事例中,初二学生D父母离婚,让她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归属感缺失,深陷在抑郁的深渊中。与此相比较,生活在温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会更加自信、乐观、坚强。“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爱孩子的母亲;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孩子的父亲。

父母需要学会经营夫妻关系,例如: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伴侣说话;在对方说话时,不要仅用大脑去聆听,还要用整个身体去聆听,等等。决定一段感情长久的,往往不是容貌、才华、性格、财富这些可能让人在短期内怦然心动的事物,而是吵架后的态度,解决矛盾的方式,化解负面情绪的能力……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石,也是能让孩子产生归属感、维护心理健康的土壤。

(二)看见就是爱,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于个体的感受被他人所“看到”。其中,“评价”并不是“看到”,“看到”是一种心对心、感受对感受的心灵呼应;否则,个体就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而忽视本身也对发育中的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养育中,0~3岁的孩子与母亲的相处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情绪、情感需要与妈妈或关键抚养者要建立联结。母亲抱起哭泣的婴儿并悉心安抚,这一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如何从痛苦状态中平静下来,并且学会与母亲交流,产生了与母亲的情感联结。

而如果无人看到、回应孩子的哭泣,孩子就无法与母亲建立联结。此外,外界刺激不充分,会使大脑发育过程变慢,这类被“忽视”的儿童可能难以分清人的各种表情,并且容易出现进食困难等问题,较难健康成长。

例如在实践中我发现:从幼儿园时期就住校的孩子,往往小学、初中也是住校生,他们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一直没有建立,归属感缺乏,长大以后罹患抑郁症的概率也明显偏高。

(三)同伴相处中提升社会化水平,感受归属感

在低龄儿童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有的孩子在年纪尚幼时为获得一份友谊,刻意讨好同伴,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有的孩子说:“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新朋友,于是就将我抛在一边,我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却无功而返。”或者“朋友总是对我挑三拣四,总让我感到无地自容,为了维持友情,我总是忍耐、讨好他。”这种在关系中委曲求全的做法会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没有价值感,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与孩子探讨:第一,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当下的感受是怎样的?第二,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接下來想怎么做?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这种讨论并不是对他们的人际状况指手画脚。家长需要在探讨过程中表达支持的态度,这可以提升孩子的归属感;同时这类亲子沟通也可以让孩子明晰人际边界,提升社会化水平,为他们将来在同伴关系中感受归属感打下基础。

(四)做真实的自己是建立归属感的前提

布琳·布朗[5]在《归属感》一书中认为:“归属感并不是通过我们与他人一起来获得或实现的,归属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当我们完全属于自己、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属于自己”意味着勇敢做自己,勇于面对未知的、无法预见的不确定性,甚至指责以及批评。不刻意讨好别人,不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不合理评价,有自己清晰的价值感。

在工作中我发现,只重视成绩的学生在学业“受挫”后,更可能引起心理的“垮塌”甚至发展到厌学的地步。这类学生一般从小极为重视自己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眼中“好学生”的印象。

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行动,在短期内也许能成为一种成长的动力。但如果过于在乎旁人的眼光,个体就无法完全属于自己,无法拥有清晰的价值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家长需要意识到犯错是正常的,家长要接纳孩子,鼓励他们也接纳真实的自己。如同布琳·布朗所说:“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

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鼓励孩子活出真实的自己,勇于表达自己感受,为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才能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让自己走得更远,活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勃,谢文娇,张帆,等. 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797-799.

[2]陈银娣,汪作为,张少平,等.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调查[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4):193-194.

[3]徐梦琨.“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家庭应对过程的质性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王继堃,赵旭东. 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5]布琳·布朗. 归属感[M]. 邓樱,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家庭功能自我价值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相关分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