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布里顿创作风格的多元性

2023-06-25毕又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阿多诺

【摘 要】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反映了二者在音乐思想方面的交流碰撞。在《新音乐哲学》一书中,阿多诺把布里顿评价为斯特拉文斯基的“活跃的学徒”,并认为其创作技法不够成熟。在了解阿多诺的音乐思想后也就能更理解其对布里顿作出如此评价的原因。音乐作品必然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体现着作曲家的意志,也记录了时代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作曲家的评价也应具有更客观全面的判断。

【关键词】布里顿;阿多诺;斯特拉文斯基;音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引言

在《新音乐的哲学》这本著作中,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与技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是虚假的、无意识的且野蛮的。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哲学家,具有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他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音乐教育,对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有深刻的见解。笔者认为,阿多诺并不是在反驳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是在对斯特拉文斯基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思想进行辩驳。探寻阿多诺所持的一些音乐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作出了书中的评价了。

同时,笔者发现他称本杰明·布里顿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活跃的学徒”。因此,笔者意图分析阿多诺与斯特拉文斯基音乐思想碰撞的原因,找寻布里顿对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技法的传承线索,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布里顿整体创作生涯,给予布里顿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一、布里顿创作生涯中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提到布里顿创作生涯中的包容性,就不得不说到其良师弗兰克·布里奇对他的影响。布里奇对布里顿的要求十分严格,注重对布里顿创作技巧的仔细打磨,这也对布里顿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布里奇是布里顿的音乐视野启蒙老师,他相比于同时代的音乐家,更加具有开阔的视野与包容的胸怀。布里奇曾带领布里顿一起观看了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首演,这份对音乐的接受与包容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此后,布里顿经常聆听斯特拉文斯基作品音乐会,搜集了许多关于斯特拉文斯基音樂作品的录音,并且在日记中表达了对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崇拜。正是因为布里奇这份开阔的胸襟与细致的教导,让布里顿对他十分敬重,并怀着感恩之心创作了《弗兰克·布里奇变奏曲》。

在布里顿后来的创作历程中,他于1955—1956年进行了五个月的旅行,吸收了日本能乐、印度甘美兰音乐以及中国诗词等元素,并内化与运用在他的作品创作中,这些都让布里顿的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多元。不仅如此,布里顿十分珍视和平,创作了如《安魂交响曲》《战争安魂曲》这些平主义音乐作品。通过分析布里顿创作历程中的一些线索,可以说明布里顿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作曲家,兼具世界眼光与和平主义思想;他在进行本国音乐元素创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世界音乐元素,不断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

二、《新音乐的哲学》中体现的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的特征

阿多诺给出的新音乐的定义是瓦格纳之后,以德彪西为起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音乐。①与一般按照历史逻辑顺序所阐述的方式不同,阿多诺选取了两个他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人物进行论述——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这两个风格极为迥异的作曲家。阿多诺在《新音乐的哲学》这本书中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是倒退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勋伯格音乐的态度,他认为勋伯格的音乐是进步的。阿多诺对二者截然不同的评价,也是音乐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一)传承与创新

从阿多诺对新音乐的提倡就可以看出他对创新的重视程度。阿多诺把音乐传统的具体表现称之为“习俗惯例”①。因此,他是反对墨守成规的传统模式的,比如一些经常使用的和弦和声进行、固定僵化的节奏等,并且想要冲破这些束缚。但是阿多诺极为提倡新音乐的同时,并没有站在古典音乐的对立面上,相反,他把巴赫、贝多芬等创作的古典音乐称之为“伟大的音乐”。阿多诺认为,这些“伟大的音乐”固然是瑰宝,但是不能让这些瑰宝被固化,束缚住音乐的发展道路。他之所以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往音乐殿堂中送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打破原有的桎梏,就如哲学中所述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否定之否定,但不止于否定,颇有止于至善之意味。只有让音乐不断更新,才不会使其丧失发展动力。如果说“伟大的音乐”是正题,那么新的音乐就是反题,或许在百年后又会产生新新音乐。就好像表现主义是对印象主义的反作用。⑦它们互相矛盾,互相冲突,但是却在冲突中相互磨合,相互碰撞,形成音乐不断发展的合题。阿多诺在提倡创新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伟大的音乐”进行了继承。

(二)对立与统一

在整本著作中,阿多诺的辩证思维贯穿始终。阿多诺选取了两个创作思路差异鲜明的作曲家进行比较,他认为这样的选择可以糅合出一个较为真实完整的音乐面貌。阿多诺整本书都倾向于发掘音乐的差异性,进而有意回避了寻找音乐作品或作曲家之间的共通之处。阿多诺认为,只有音乐中的差异性才能体现出其最本质的特征。阿多诺反对“音乐唯名论”就是最有力的体现,他认为如果只是抽象出具体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一个仅有名字的僵化物。音乐要素就像“音乐细胞”,让“音乐细胞”存在于整个音乐的有机体中,鲜活的细胞才具有意义,音乐有机体才能具有生机。就像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节奏的快慢、音区的高低,这些要素都是具体的单一的,如果只是单独分析这些要素,比如纯五度、大七度和弦是协和或不协和音程,而不把它们置于作品内部来进行整体看待与分析,会使这些要素变得空洞,变成一个单调的概念。同时,这些要素间的差异也构成了音乐发展变化的动力,正是音乐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音乐发展前进的源泉。阿多诺反对固化在单调具体的主观个体中,同时也反对完全的抽象客观主义,忽略同一性并不是将音乐中的要素完全对立起来,相反,这些要素在相互对立中建立了一种和谐关系,在否定中达到和解。正如阿多诺所说:“否定之否定并不会并不会使否定走向他的反面,而是证明这种否定不是充分的否定。”②

(三)斯特拉文斯基与阿多诺思想的碰撞之处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对音乐发展创新作出贡献的音乐家,为何阿多诺却说他有虚假的音乐意识,把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称作是“新音乐的投降书”①呢?斯特拉文斯基反对表现主义,强调客观主义。他认为音乐不具有表现性,音乐只能表示音乐本身,不能作为其他因素的载体。这个观点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汉斯立克说过:“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④汉斯立克认为,音乐只存在于乐音本身,音乐的内涵不依赖于除音乐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其他因素无法影响它。正是由于这个观点,汉斯立克陷入了自律论中。嵇康曾说:“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⑤他认为音乐只有美与不美的区分,但是不存在哀乐,听到音乐所产生的情绪与乐音无关,这是因为主体原本的情绪影响了主体本身。嵇康并没有完全否定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他认为主体的情感是对音乐本身具有一定作用的。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觀念中,即使音乐看起来是在表现某种情感,其实也只不过是幻象。笔者认为,斯特拉文斯基的美学思想与汉斯立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斯特拉文斯基简单的把主体归为幻象,过分纠结于客观主义,他自认为摆脱了繁杂因素的同时,却也主动放弃了音乐的本质。“纯形象的呈示只有在主体的审美态度上才能发生,只有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才能出现。”⑥斯特拉文斯基过分追求作品的真实客观性,造成他陷入了自律论中,也割裂了主客体的审美统一。这是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虚性所在,也是阿多诺认为他音乐倒退的原因之一。

三、布里顿音乐作品中体现的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语言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风格极具特色,“并影响了多达三代的众多的作曲家”③。但是布里顿并没有过分强调客观主义,而是吸收了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中的创新语言,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一种十分和谐的状态。斯特拉文斯基十分喜爱变换节奏,在《春之祭》中出现了大量的变换节奏。这在布里顿的作品中同样也有体现,比如《弗兰克·布里奇》变奏曲中,布里顿就将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的节奏进行了交错设计。除此之外还有《战争安魂曲》等作品中出现的交错拍子,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斯特拉文斯基的另一富有创新特色的音乐语言就是弱化了小节线的功能。斯特拉文斯基虽然没有删除小节线,但是以节奏的周期性交替循环发展代替。笔者发现,在布里顿《中国歌集》这首作品中就出现了多处周期性循环节奏,布里顿用巧妙的作曲手法与布局安排,淡化了小节线的划分作用,使听众得体会到了一种焕然一新的听觉感受。虽然小节线依然存在,但是在听觉上却是不同于小节线划分的另一种节奏划分模式。可以说,布里顿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创新性音乐语言是十分认同的,在作品中也运用了许多类似的创新性语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阿多诺称其为斯特拉文斯基的“活跃的学徒”了。但是布里顿并不像阿多诺所说的那样作曲技术不成熟。笔者认为,布里顿的音乐语言既吸收了创新的元素,也依然留存着传统的音乐语言框架,这使得他的音乐风格多元丰富,兼收并蓄,在宣泄情感时始终保持着一丝克制。

从良师布里奇的谆谆教导,再至斯特拉文斯基等其他音乐家对他的影响,使得布里顿成为了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和包容胸怀的作曲家。布里顿作品中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语言,同时也有十二音体系的运用。因此,无论是为布里顿贴上何种流派的标签,都是十分武断的。阿多诺的意图也并不是仅仅为了批判布里顿,而是为了音乐理想不断进步而进行的思考。一部音乐作品的发展需要音型、和声的交织、对立和融合,而放眼整个音乐进程,伟大的音乐家们思想碰撞交流,不断更新,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作曲家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的百家争鸣,才有了今天和往后更多的百花齐放。

注释:

①(奥)泰奥多尔·W.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②(奥)泰奥多尔·W.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③(奥)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④(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

出版社,1980.⑤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⑥张法.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⑦(奥)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汪洋.布里顿及其音乐创作[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与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YLYC2022177)。

作者简介:毕又文(200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

猜你喜欢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音乐分析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阿多诺的否定性自由概念及其启示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文化工业下主体性丧失的三个层次
浅析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浅谈阿多诺的自然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