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范化解研究生学业危机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23-06-21张超陈芮黄文文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协同育人研究生

张超 陈芮 黄文文

摘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业危机问题关系紧密,影响着高校培育人才的环境和成效。高校应构建适合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协同育人机制,激活多元协同主体,探究多维协同路径,实施多重协同策略,精准监测反馈、科学分析研判和有效防范化解学业危机,解决关键问题、主要矛盾和重点隐患。基于此,文章探究如何防范化解研究生学业危机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学业危机;协同育人;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如今,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部分高校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出现大量跨专业、调剂、二次甚至多次考研入学的研究生。这虽然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对生源质量和培养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规避研究生学业风险,保障研究生健康成长。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主要可以从培养过程、能力素质、成果水平、行为表现和就业状况等维度来评价。研究生的专业培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理论学习、科研实践、论文撰写(发表)和毕业答辩。高校研究生普遍需要具备相应层次和专业的认知、写作、沟通、表达、创新等能力,搜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发现理论或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研究生的奖学金档次、评优评先结果、参赛获奖或者参与活动情况、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成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体现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研究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单位整体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绩效评价。

(三)研究生学业危机的产生

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式上,不同的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类别或学位类型呈现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导师也风格迥异,而对研究生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部分研究生个体由于认知偏差、能力不足、意志薄弱、沟通缺失等问题,存在思想准备不充分、自我管理不严格、师生关系不融洽、科研能力不扎实等情况;部分特殊类型的研究生群体受到内在性、环境性、专业性、社会性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产生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落差较大的问题,出现科研、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或不协调的局面,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学业发展水平与高标准、严要求的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高校应防范化解学业危机,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面临学业危机的研究生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二、跨考研究生学业危机发展演变个案

(一)学业危机缘起

小豪(化名)本科为西医类专业,跨专业二次考研并调剂至某高校录取为中医学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因工作繁忙而委托其他教师协助指导小豪,同时要求小豪兼顾理论课学习、科研、实验室管理和低年级学生指导工作。小豪只能减少休闲时间,甚至寒暑假也要申请留校。小豪在与导师谈心时,表示迷茫且难以适应,希望调整为临床科研方向,但未获同意。小豪请假出席朋友婚礼又未获批,还被要求认真做实验。于是,小豪对待科研和学业逐渐漫不经心,时而迟到、早退和犯错。教师开始质疑其能力,担心其消极状态影响他人。之后,小豪几乎不去实验室,也拒绝跟导师交流。学生骨干向新入职的研究生院辅导员反馈情况,导师也向研究生院反映问题,并认为小豪未经同意不去实验室的行为构成旷课,应当接受退学处分。

(二)调查危机线索

辅导员分别与小豪家人、导师和其他学生沟通,并认真请教心理咨询师。小豪家人希望其顺利毕业,恳请校方帮助,改变小豪的现状。导师认为小豪过于依赖家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留在学校既浪费时间又有安全隐患,不同意小豪休学或更换新导师,建议劝退。其他学生认为小豪不善于做实验,与现任导师关系不好,受挫后自暴自弃,需要更换为理论或临床研究型的新导师。心理咨询师认为小豪沟通交流和压力调节的意识与能力不足,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现任导师不匹配,建议小豪更换适合的学习环境。

(三)控制干预危机

辅导员定期与小豪谈心交流,并详细介绍中医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与专业型硕士的区别,分析科研和学习的关系,共同探讨合适的培养方式。与此同时,辅导员和其他学生一同劝导小豪向导师道歉并返回实验室,或者尽快联系更适合的新导师。大家希望小豪积极面对问题,集中注意力在学业上,认真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然而,小豪表示无法接受现实,无力改变现状,宁愿退学重新考研,也不想做实验和见导师。

三、激活防范化解研究生学业危机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协同分析研判危机

通過介入干预,辅导员了解到小豪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对模糊,对实验室和导师产生了恐惧、抗拒情绪。小豪面对“导师要求退学”和“家庭要求毕业”的双重压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学业危机和心理困境,不良习惯甚至影响其学习思考、人际交往、身心健康、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研究生院领导决定邀请相关人员沟通会谈,激活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商行动方案,帮助小豪化解学业危机。

(二)协同育人化解危机

研究生院组织师生家长沟通会,协商解决方案,并要求小豪向导师诚恳道歉,警告小豪不得再出现此类问题,同时劝告家长培养小豪自主意识,通过家校共育帮助小豪成人成才。研究生院明确表示小豪有受教育的权利,导师和小豪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在读研究生无导师时,中医学院作为培养单位,必须根据规定安排小豪选择新导师。由于情况特殊,研究生院暂时指定临时导师持续关注小豪。临时导师要求小豪重温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自主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并适时汇报。通过观察指导,临时导师和辅导员认为小豪各方面能力未达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基本标准,需要尽快接受系统性强的专业指导。研究生院积极帮助小豪联系到一位无行政职务、有科研课题、亲和力较强且侧重中医理论和临床科研方向的导师。师生双方充分沟通后,小豪表示会按要求开展科研工作,并认真撰写论文。

(三)持续协同防范反弹

在相关师生的指导鼓励下,小豪顺利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环节,期刊论文也已投稿。但由于延期毕业,小豪仍然存在学业危机。相关教师与家长、学生骨干持续激发小豪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关注其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情况,并加强观察和指导其言行举止、身心健康和毕业就业等问题。

四、构建防范化解研究生学业危机协同育人机制的启示和建议

(一)分析把握问题关键

跨考读研与非跨考读研的研究生相比,在思维方式、学科认知、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更加需要通过自学与跟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科基础,提升专业素养,这对跨考研究生正常开展科研活动、顺利完成学业乃至从事相关职业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安排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以融入科研环境,并委托课题组成员协助指导,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这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对研究生负责。研究生在自我管理、心理素质、环境适应、沟通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不够成熟,容易在尊重理解导师、制订学业计划、完成科研任务等关键环节或领域出现局面失控和状态失衡等问题。

(二)提出防范化解思路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可以通过寻求导师、辅导员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然而,师生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研究生又封闭自我、逃避学业和消极对抗,会陷入更为严重的学业危机和心理困境。辅导员、导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指导下,遵循研究生心理发展规律,综合使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帮助研究生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和决心。高校需要精准匹配更适合的导师,以帮助研究生进入科研和学业状态,尽量避免休学或退学的结果。

(三)采取协同育人策略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主动走进研究生科研、学习和生活之中,与研究生家庭成员持续沟通合作,借助学生骨干等朋辈力量,采取加强思想引领、疏导心理问题、解读培养方案、指导学习方法、调解矛盾纠纷、持续关注沟通等策略,帮助研究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氛围,摆脱心理障碍和学业困境,同时制订合理的科研计划和职业规划,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必要时,辅导员应将跨专业考研、行为心理异常、人际关系不佳、生活方式不良等类型的研究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与研究生的家人和导师保持沟通联系,共同解决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建立协同育人工作台账。

(四)构建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有效协同各方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内在性、环境性、专业性和社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激活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健康、价值认同、情感共鸣、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内在动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研究生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相关人员在思想政治、学习策略、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寻求研究生家庭成员和朋辈好友等社会关系的配合。

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和专业培养是互促共进的系统工程。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相协同,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质量,防范化解研究生学业危机,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导师应对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质量和成效负责,保护研究生受教育和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的权利,并平衡好严格管理、规范培养、全人教育與和谐相处的关系。辅导员则应关注和参与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通过主题班会、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谈心谈话、学业预警、寝室走访、家校共育等方式,及时发现危机线索和问题隐患,并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各方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和规律,在提质增效时做到居安思危,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合力实现“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凯歌,邢晓平.新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陆云泉,刘子森,杨双伟,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1).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协同育人研究生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