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语言的话语呈现

2023-06-19黄宏春

新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闻意识形态

黄宏春

【摘   要】话语包含权力、立场、意识形态等诸多要素,从话语的角度探析新闻摄影语言,发现其以纪实展示、光影暗示、构图选择、角度提示、文字引导等方式呈现话语特征,是话语实践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微观层面,而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是摄影者、相机和拍摄对象共同构建的结果。

【关键词】新闻;新闻摄影;话语;意识形态;摄影语言

【基金项目】本文系右江民族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课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媒体宣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yycxcy2022238y)研究成果。

新闻摄影是交流各种信息最通俗、最迅速、最直观的工具之一。话语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媒体上的文字、图片、声乐、动画、视频甚至版面等这些元素都是有形的话语;无形的话语则是有形话语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如这些元素从何而来,谁在发布这些内容,在什么样的媒体上发布这些内容等。作为纪实手段的摄影术,也是话语表达的一种方式。

一、新闻摄影语言是话语

关于话语概念的基本理解,斯图尔特·霍尔认为,话语可以表述为“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谈论或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者方法。话语涉及的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生产,但是,由于所有社会实践都包含有意义,而意义塑造影响人类所作所为以及操行,所以一切实践都有一个话语的方面。”[1]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也明确表示,一切均在话语中,他关于知识—权力批判的切入点就是话语问题,因为福柯将人类社会实践的属性、形态、结构和价值均视为话语活动的产物。由此,摄影技术及其实践活动也是话语。

(一)话语

话语的概念不涉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只涉及意义从何而来。[2]谈及话语,很容易把话语与语言联系起来,其实它们的关系是语言产生话语,话语通过语言而得以实现。话语概念的直接起源是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普遍性的符号系统和结构模型,而言语则只是具体个别的“说话”或者“书写”行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使得人们开始关注既有具体行动的特性又有行为的同一性的“话语”。索绪尔之后的结构语言学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都曾经或者以文本,或者以段落,或者以语句为基本表意单元来表述跟话语概念相类似的意思。“话语”这一概念可以在日常语言意义上泛指“说出”或“写出”的句子,比如常说的“某某人的话语”“什么什么的话语”,成为交流沟通的普通方式。“话语”几乎可以指称所有,但是日常语言意义中的“话语”跟学理意义上的“话语”是有着明显差异的。

语言与话语之间产生意识形态。在学理意义上,“话语”既非“语言”亦非“言语”,作为语言行为的“话语”超越其界限而进入社会学,就是政治性话语,通过象征、构建来实现意义协商,权力博弈,利益争斗,控制调适,意识形态对抗及其相互关系。话语被视为符号的方式,成为探索其代表权力和规训等各种社会情形的舞台,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后结构主义代表的福柯,是话语研究的开拓者,他研究了话语在社会实践中所呈现的特征,凸显话语的产生与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意識形态、阶级、性别以及政治、经济等深层权力关系的斗争。

(二)新闻摄影语言是话语呈现的直接体现

“虽然一次事件本身,恰恰意味有什么值得拍摄,但最终还是意识形态(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在决定是什么构成一次事件”。[3]某一次事件发生后,记者尽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拍下很多照片,这是最原始的素材,但不是话语,因为这些图片过多过杂,不利于读者理解整个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话语的生产。为了能让读者“清楚”了解这件事的原委,媒体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顺序,对照片进行筛选、排序、标注文字说明,这时候话语就生产认识这件事的知识。与此同时,很多媒体的转载、传播,形成舆论环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进而形成了整个事件的“话语”,影响着社会公众的认知。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图像使用,通过主体、角度、色调、线条等符号隐喻和视觉修辞,共同建构图像背后的意指实践。新闻图像的拍摄对象、拍摄角度以及变焦、虚实、明暗等摄影技巧,都能表达出新闻图像背后的隐形意识形态。[4]

二、新闻摄影语言呈现话语的方式

新闻摄影语言是包含新闻图片所有要素的总和。新闻摄影作为一个学科或者学术研究对象,必须置于新闻专业的概念之下,具备新闻价值,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5]这也是新闻摄影语言不同于其他摄影语言的独特之处。长期以来,作为话语实践的新闻摄影语言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纪实语言的事以为“真”

新闻摄影纪实语言,具有真实的特点。新闻摄影纪实性来源于新闻的特性,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是摄影记者用相机记录新闻事实,体现新闻价值,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基于此,首先,要求新闻摄影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真实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假新闻是利用电脑技术经过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拼凑做成新闻图片。其次,记录语言是现场发生的事实,如果说文字记者可以通过采访来还原现场的话,那么新闻摄影的记录只有体现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体现其价值。最后,新闻摄影语言的形象性,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新闻图片的形象性,而不是为了形象通过后期的处理来达到某种“美”的摄影。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一睹为快都是说新闻摄影呈现给公众的是真实、可信的事实,但是,新闻摄影不是对现实的完全反映,而是有选择性的用事实说话,新闻摄影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陈述观点。

(二)影调语言的色以为“真”

新闻摄影影调语言具有暗示的特点。摄影影调也称作光影,摄影是光和影作用的结果。在黑白摄影技术时代,光影效果单一,只有黑与白、明与暗的对比所产生的图片效果。在胶片机时代,通过暗房操作可以矫正曝光改变影调。而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通过设置相机的色温值来改变影调效果,也可以利用后期处理技术,改变图片的光影,如通过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来改变现场本原的光影。在摄影理论中,色彩能够引起情感反应,摄影的光影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它需要通过光的反应来达到对空间、氛围的渲染实现对事物的复制。“不同的光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同一新闻场景中,不同光线的应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意境,带给受众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不同的光线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各不相同,例如暗淡的光线会使人产生悲凉、恐怖的感觉,明亮的光线则会使人感到愉悦。”[6]如BBC经常使用影调来表达话语,故意对清晨的阳光进行改变,使之呈现出阴森森的光影,被网友戏称为“阴间光”。

(三)构图语言的实以为“真”

新闻摄影构图语言具有构建的特点。不论是取景类别,还是形状大小,都在摄影者需要构建的话语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本身固有的构建框架对整个世界进行构图,进而理解、解读、传播这个世界。摄影是一门减法艺术,构图的景别,决定读者能看到的内容,远景、全景、近景、中景、特写,这些取景类别也就决定人们从图片中认知哪些事物。人们所熟知的“C位”,就是从摄影构图而来,指特意突出某个人物身份地位。构图的技巧同样可以用于某种特殊的表达,诸如水平构图、九宫格构图、对角构图等,以营造视觉点,处理远景、近景和大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都表明构图隐含着各种暗示和提示,提醒读者该注意哪里,可以忽略什么。用构图来记录、用构图来叙述,用构图来提倡、反对、监督、宣扬,成为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的看家本事和工作旨意。[7]

(四)角度语言的信以为“真”

新闻摄影角度语言具有意指的特点。“一张照片的比例提示我们照片本身构成空间的方式,我们可以框住一张照片,但同样也用照片控制和指示我们所见的东西。”[8]摄影的角度与文学作品的角度一样,都是在讲述着某一个事件,角度的不同所体现的意义就不同。且摄影的角度比文学作品的角度更直观更明白,新闻摄影的角度语言是明显的、意图性很强的表达方式。首先,角度决定认识,想让读者看到什么,想让读者怎么看,可以通过选择角度来决定。其次,角度决定了表述,正面、侧面、俯拍、仰拍等各种镜头角度,暗含着不同的意义表达。第三,角度决定传播效果,角度要符合利益方的意图,才易于传播。为了迎合受众,投其所好,传播者也会选择符合受众喜好的角度来制作作品,达到传播目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认识事件的方式和工具,可以为人类的认识带来很多的便利。相机以及新闻图片既可以延伸读者的认知,也能意指读者的感知。

(五)文字说明的引以为“真”

新闻摄影作品的文字语言具有引导的特点。新闻摄影作品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部分,文字包括标题和文字说明。有论者认为,读者阅读新闻摄影作品,通常是从图片到标题,再到文字说明,然后再回到图片。“照片以画面形象刺激读者的视觉,以标题吸引人、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照片内容。”[9]首先,文字能够明确图片的信息,图片画面只是记录新闻现场的一部分、一个角度、一个瞬间,无法说明更多的新闻信息,无法明确新闻信息。比如流泪既可以表达痛苦也可以表達幸福。其次,文字说明传递更多的信息,图片说明包含5W+H,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样(how),把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最后,图片的标题起到提示作用,用最精练贴切的文字,为图片起标题,加深读者对图片的理解。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观点不一样,面对同一张图片,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文字说明的话语能够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框定读者的理解,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新闻摄影语言生产话语的机制

观看先于言语,[10]在这个视觉的“虚拟环境”中,人类的阅读和理解习惯也在不断改变。电影、电视、户外广告等媒体,无不以画面来吸引眼球,利用移动媒体的特性来进行传播。如果说前文所述的新闻摄影语言只是话语一个微观层面的呈现,那么其背后则隐藏着更为深奥的机制,是摄影者、相机和拍摄对象这三者综合作用呈现话语的结果。

(一)生成新闻摄影语言主体的人

人是传播的主体,拥有新闻摄影话语表达的权力。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媒体机构,它决定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形成、图片的选择和发布,是新闻摄影话语的制造者和控制者。其二是摄影记者,有三个特征:首先,摄影记者是话语生产实践者,媒体机构宗旨、立场、工作程序直接影响到新闻摄影记者的日常工作和思维,反过来说,每个摄影记者都把所属的媒体机构特性、宗旨自觉地带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摄影记者的能动性影响到图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其次,摄影记者所提供的图片决定编辑的选择,这就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的发布以及内容和意义的表达。第三,摄影记者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图片的形式。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文化水平、阅历、摄影理论、摄影技术直接影响到摄影的目的和行为,也影响到新闻摄影语言。图片摄影与文字报道不同,事件一结束就意味摄影行为的终止,而文字则可以补充。因此,摄影记者职业素养影响着新闻图片的最终呈现。

(二)生成新闻摄影语言目的的相机

相机不仅仅是新闻摄影的工具和手段,还体现出媒体的身份、实力、立场。首先,相机的性能体现着媒体的规模和地位,大型的媒体机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购买性能更好的摄影设备。拥有先进的技术、优越的条件和精良的设备,就决定其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摄影作品,掌握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其次,相机的性能差别决定新闻摄影语言的形成。在构图景别方面,在同一拍摄点上,全画幅相机和半画幅相机的构图景别就有所区别,构建的话语也就不一样。由此,大型通讯社或大型媒体集团,可以设备的优劣来决定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强度。第三,相机具有双重功能。相机的双重能力——把现实主观化和把现实客观化——理想的满足并加强这些需要。同时,相机使视域武装起来,服务于权力——国家的、工业的、科学的权力。[11]相机不仅本身就是话语的象征,也是生成话语的决定性因素。

(三)构成新闻摄影语言的拍摄对象

摄影对象是新闻摄影话语呈现的主要内容。首先,拍摄对象的随意性。媒体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摄影记者就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对象。选择谁来采访,用哪些图片来传播,都由作为主体的人来决定。在一套报道框架中,有选择性的纪实,通过拍摄对象来表达主题思想,表达主观的意义。其次,摄影对象的服从性。摄影对象的选择服务于摄影内容,同一个新闻事件,因为媒体本身的宗旨不同而表达角度各异,正面人物的典型报道,反面人物的警示教育,摄影记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摄影对象,所有的选择都是为自己的立场服务。第三,拍摄对象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经常以集体的方式出现,比如报道某一个主题新闻,在进行图片报道时用大景图片,文字表述为某地在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景。由于摄影对象的模糊性决定它的“真实”性,最终以“真实”来说服受众。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构成新闻摄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语呈现的最后成品,也是作为主体的人最终达到的传播效果。[12]

结语

新闻摄影语言是微观的内容,它构建话语的呈现方式,在具体的新闻摄影作品中体现,是各利益方立场、观点表达的手段。从国际传播来看,新闻摄影是无国界的,无语言障碍的,即便文化不同、生活习惯各异、没有识字能力的读者也可以读懂图片。从新闻摄影本身来说,运用纪实语言、影调语言、构图语言、角度语言和文字语言共同构建新闻摄影报道;从传播环境来讲,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由原来抽象的文字符号,经新闻摄影变得具有可视化、具象化,迎合了读者的观看方式,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这其实就是摄影者(传播者)、相机和摄影对象巧妙组合而生产的话语形态。洞悉新闻摄影语言所呈现的话语及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提高防范意识,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注释:

[1][2]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 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4,45.

[3][11]苏姗·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10:28.

[4]王擎,揭其涛.美国媒体涉华新闻图像的“阴间滤镜”现象及其根源剖析[J].对外传播,2021(12).

[5][9]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0,227.

[6]张翔,张林贺.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J].新闻爱好者,2021(01).

[7][8]格雷汉姆·克拉克.照片的历史[M].易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1,20.

[10]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郭力昕.阅读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22.

(作者:右江民族医学院讲师,博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新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