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水洞沟遗址与公众考古

2023-06-15曾晨茹

化石 2023年2期
关键词:旧石器考古队水洞

曾晨茹

公众考古(Public Archaeology)是指考古从业者通过考古报告、论著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考古知识,分享考古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提高公众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领队高星老师接受宁夏电视台采访

长期以来,考古的热度和讨论度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华文明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给当代人创造美好的遐想空间;另一方面是虚拟的影视剧和小说作品层出不穷,为考古工作蒙上神秘面纱。上述现状为考古学者们开展公众考古、宣传和科普活动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史前遗址与历史时期遗址多样的文化遗存相比,观赏性不高且保护难度较大。本文以水洞沟遗址为例,分析史前遗址的公众考古活动开展方式和保护利用模式。希望通过水洞沟遗址的公众考古活动中点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星星之火,他日能成旧石器考古遗址利用与宣传的燎原之势。

水洞沟景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毛乌素沙漠西侧,是国内首个依托史前遗址成功打造的5A级景区。游客们可以沉浸体验精心展陈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亲临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发掘现场;还可以登上明长城,眺望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独特自然风景,领略荒漠、草原、湖泊等多种景观;体验西北内陆地区多样的交通工具;参观明代藏兵洞内的奇巧机关等……每年来此游览的各地旅客络绎不绝,水洞沟古人类的故事如同蒲公英种子飘向四方。

水洞沟公众考古的科研基础

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需要踏实的科研工作基础。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是研究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多样性、早期现代人扩散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23年德日进、桑志华发现水洞沟遗址并开展工作,迄今为止已有一百个年头。时至今日考古工作者们仍在此坚守,他们寻找远古人类留下的遗物遗迹,释读无字的历史,并将这些故事化作有形的文字讲述给公众。

为明确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的年代问题,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启动为期5年的新一轮考古发掘。2021年度的发掘工作进入该遗址主要文化层的关键阶段,以该年度发掘为契机,国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为期三个月的首届中国旧石器考古高级研修班,为水洞沟遗址的公众考古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来源和公众基础。

每年7-9月是水洞沟野外发掘季,这期间景区工作人员热情邀请高星老师和王惠民老师对景区的讲解员们进行深度培训,讲授水洞沟遗址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观点,用科研成果武装每一次讲解,以学术基础为景区积淀文化氛围。近年来,水洞沟遗址相关研究仍不断推陈出新,新方法、新测年、新问题为水洞沟的遗址阐释和公众宣传注入新动力!

水洞沟公众考古的实践形式

公众考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沟通与阐释。有效的沟通可以在公众和考古学者之间搭建起和谐合作的桥梁;通过恰当的阐释可以增进公众对考古的理解,便利公众与考古学家的有效沟通。阐释方式包括初级阐释和二级阐释,考古学者将考古成果公之于众是初级阐释;二级阐释则是将考古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以普及为目的传播给公众。

根据公众考古的理念和方法,考古学者们在实践中摸索和尝试出各类实践形式,其中包含田野考古现场展示与讲解、模拟考古发掘、出版考古著作和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水洞沟遗址的公众考古实践既有科普文章、考古论文、发掘报告等发表,向公众发布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完成初级阐释的要求;又有参观考古遗址与博物馆、亲身感受实验考古、制作宣传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旧石器考古知识,达到二级阐释的目的。

传媒是公众考古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传统媒介有书籍、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等,由专人进行采访、撰写和报道。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微信公众号、各大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和井喷式发展,加快各类信息传播速度,推动公众考古更好更快地贴近民众、服务民众。

水洞沟遗址的历年发掘中,领队高星研究员非常重视传统媒介在公众考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自2003年起,水洞沟遗址的学术成果已陆续汇总为两本发掘报告出版,分别是《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和《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不仅为公众考古提供更多资料,还为考古学者深入阐释和理解考古材料及其背后的人类行为思想做好准备。2011年出版的《水洞沟——穿越远古与现代》,更是被奉为公众考古学的典范,书中从考古材料阐释谈到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出公众考古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水洞沟考古队队员们积极在《中国文物报》刊登报道,及时向公众公布工作进展,展现出考古队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2020年高星研究员撰写《水洞沟遗址与水洞沟模式》一文,总结多年以来水洞沟遗址的学术成果与水洞沟景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水洞沟模式”这一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2021年8月初,景区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迫使考古队的生活和工作按下了暂停键,考古队员紧跟时事,《疫情之下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考古队》表现出考古队在疫情封控期间乐观积极的状态,不仅彰显了水洞沟旧石器考古队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充分体现出新时代考古人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传道授业,一树百获——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在水洞沟遗址结业》则是全面总结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研修班的缘起与谋划、研修内容、实践操作等,为这次研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文物报刊载水洞沟旧石器考古队的相关报道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队发布在公众平台的科普视频

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台和中新社宁夏分社等媒体在考古发掘间隙采访考古队员,直播重要遗物出土的考古发掘现场,并撰写、录制和发表相关报道,为水洞沟遗址发掘成果适时向大众公布及宣传提供更加直观的渠道。

水洞沟考古队还积极使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网络媒体平台更新学术讲座推送,制作并发布考古科普视频。自2021年7月至9月,考古队在“狩猎采集部落”微信号公众平台累计发布7期旧石器考古科普视频。这些视频由领队高星策划、全体考古队员参与拍摄和制作,生动形象地介绍打制石器、石烤法、水洞沟发掘流程等考古相关的专业内容,并记录了考古队员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研修班培训全过程,兼具严谨的学术思考和活泼的生活趣事。这些视频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总播放量高达一万余次。考古队还在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研修班举办的20多期学术讲座及相关推送,浏览量达到九千多次,将研修班学习和研究的累累硕果展示给公众。

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位于景区游览的必经之路,夏天是水洞沟考古队的发掘季节,参观小道上游人如织。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总是充满好奇地抬头望向正在发掘的队员们,有人还会大声喊话,问队员们正在做什么、在这里可以发掘出什么东西等问题。这时,高星老师和彭菲老师常常会停下手头的发掘工作,为每一个感兴趣的游客讲解水洞沟发现和发掘历史及其重大学术意义,诸如此类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发掘现场。这是考古学者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潜移默化中丰富公众对考古的认知。

此外,考古队与水洞沟景区通力合作,以水洞沟远古人类为宣传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公众考古活动,如设立发掘体验区、钻木取火、用“石烤法”烹煮食物、打制石器、拉弓射箭等参与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模拟实验考古,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再现古人类生活方式。景区以教育和科普为主要目的,承办中小学研学游项目、定期举办科普宣传讲座、与网络达人合作拍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内藏品展示与互动交流等。

水洞沟遗址不拘泥于一种公众考古实践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宣传和科普形式。这些活动有考古学者的专业知识作为强力后援,还充满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是公众认识考古、了解考古的有效途径,为同类遗址的科普实践活动提供思路和方向。

水洞沟模式的出现与推广

发掘工作期间,水洞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从事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学生及志愿者,俨然成为旧石器考古的“田野课堂”。水洞沟遗址采用标准化发掘流程,以1米×1米的探方为基本发掘单位,在文化层内划分水平层,使用全站仪测量和记录大于2厘米遗物的三维坐标和长轴倾向,对所有出土进行水筛,并收集筛出的小于2厘米遗物,以此达到全方面记录遗址所有遗迹遗物空间信息的目的。这一流程为旧石器考古田野发掘模式奠定基础。考古队员们在水洞沟遗址学习科学的发掘理念和技术,互相交流探讨学术理论与实践经历,工作以后往往能够做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推动各地旧石器考古遗址发掘、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协调发展。

水洞沟遗址远眺与明长城遥相呼应

多年以来在水洞沟遗址的发掘工作,促使政府、学术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和特长,形成了机制创新与互益共赢的“水洞沟模式”。该模式中政府主导编制与实施《水洞沟遗址保护规划》,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政策指导;学术机构如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期坚持水洞沟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为水洞沟遗址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企业创新遗址利用和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同样为保护遗址做出贡献。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科研取得显著成就,科普工作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经济、社会效益,遗址保护得到重视。

公众考古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经由高星研究员的实践和推广,该模式已逐步在泥河湾国家遗址公园生根发芽。我们共同期待它在“东方人类的家园——泥河湾盆地”结出更好的成果,让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这一冷门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走进大众的视野,让“水洞沟模式”的星星之火,点亮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与宣传的探索之路。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到“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旧石器考古在追溯人类起源和中华文化根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水洞沟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对于研究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和互动交流等学术问题有重要意义。水洞沟遗址公众考古活动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水洞沟模式”能够为旧石器考古科普及推广做出良好的示范,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贡献水洞沟力量,贡献旧石器力量!

猜你喜欢

旧石器考古队水洞
石器,有看头——旧石器馆参观指南
溪洛渡水电站尾水洞明满流交替研究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从13016回采工作面探讨大水洞煤矿构造特征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本溪水洞游记
在法国发掘旧石器洞穴遗址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