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

2023-06-13袁慧伦程连芝江爱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背根针药神经节

程 凯,陈 前,袁慧伦,程连芝,江爱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数据[1-2],2021年全球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者有5.37亿,且约25%糖尿病患者最终伴发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DNP是以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四肢烧灼样疼痛、刺痛,温痛觉超敏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背根神经节是疼痛的反应中枢。在DNP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外周刺激可使离子通道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导致背根神经节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疼痛[4]。研究表明,背根神经节中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和Nav1.8参与痛觉的发生和传导。外周神经损伤时,神经的自发性动作电位和异常的高频活动导致Nav1.7和Nav1.8在背根神经节中高度表达,Nav1.7和Nav1.8表达水平升高可以扩大疼痛信号,增强疼痛传导[5]。针药结合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可以提升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6]。前期研究[7-8]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方和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缓解DNP大鼠的疼痛症状,减轻大鼠疼痛反应。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针药结合对DNP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DNP提供依据。

1 材料

1.1 动物 58只SPF级SD大鼠,体质量180~210 g,购自江苏省南京青龙山动物繁殖场[生产许可证号:SCXK(浙)2019-0002]。所有大鼠自由饮食,饲养于室温20~25 ℃、湿度25%~30%环境下。实验动物伦理编号为AHUCM-rats-2020031。

1.2 药物与试剂 益气活血通络方(黄芪30 g,鸡血藤15 g,生地黄、当归、葛根各 12 g,延胡索、威灵仙各9 g;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批号20220418);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批号EZ3414B220):德国BioFroxx公司;BCA(批号 PICPI23223):德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Nav1.7(批号 252100):美国ZEN Bio公司;Nav1.8(批号 ab63331):英国Abcam公司。

1.3 仪器 血糖仪(5D-2型):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热板仪(RB200):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Electric von Frey电子测痛仪(2392型):美国IITC公司;PowerPacUniversal通用电泳仪:美国伯乐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仪(7500型):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凝胶成像分析系统(Tanon-5200):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冰冻切片机(CM1850):德国徕卡公司;荧光显微镜(ECLIPSE Ni):日本尼康公司。

2 方法

2.1 DNP模型复制 参照文献[9-10]的方法,将58只雄性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选取9只作为空白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使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使之产生胰岛素抵抗。4周后单次腹腔注射STZ(35 mg/kg),72 h后,测量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FBG≥11.1 mmol/L判定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模型大鼠。2周后检测T2D大鼠的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应时间(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若MWT下降至基础值85%以下,且TWL减少至基础值85%以下,则判定为DNP模型大鼠。

2.2 动物分组及治疗 将DNP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与针药结合组,每组9只。空白组不作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参照大鼠的解剖定位,对比人体的穴位分布,选取“足三里”穴每日进行针刺治疗,针刺20 min;中药组用益气活血通络方(9 g/kg)灌胃治疗,每日1次;针药结合组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和针刺“足三里”穴联合治疗,在灌胃后进行针刺,每日1次,方法同上。

2.3 MWT测定 将各组大鼠放置于筛状金属板上,用有机玻璃罩分隔开,静息30 min。然后用Electric von Frey电子测痛仪垂直刺激大鼠后掌底,当大鼠出现抬足或者躲避时仪器上所显示的数值,即为MWT。连续测4次,每次测量间隔15 s,取其平均值。每周测定1次。

2.4 TWL测定 提前将热板测痛仪预热至52 ℃,将大鼠放入其中。当大鼠足部接触热板开始计时,当大鼠出现舔后足时停止计时,每只大鼠重复测定3次,每次测定间隔时间为5 min,其平均值即为TWL。每周测定1次。

2.5 样本采集和处理 实验结束后,对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然后固定俯卧位,用外科剪刀和手术刀分出大鼠脊柱,从腰骶膨大处手术切出L4—L6段,然后用眼科剪及镊子取出大鼠背根神经节并保存在-80 ℃冰箱。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 使用蛋白质提取试剂盒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提取总细胞蛋白,并使用BCA试剂盒测量浓度。用10% PAGE电泳分离蛋白质,并转移到PVDF膜上。随后在5%脱脂奶粉中封闭2 h后,将膜与Nav1.7、Nav1.8、β-actin在4 ℃下孵育过夜,然后室温下二抗孵育2 h。使用ECL化学发光液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中进行分析。

2.7 qRT-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 使用Trizol提取大鼠背根神经节中总RNA,测定RNA纯度,将RNA逆转录成cDNA,使用SYBR法进行扩增,检测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最后用2-ΔΔCT法计算mRNA相对表达水平。本实验所使用的引物序列:

β-actin正向引物:5′-CCCATCTATGAGGGTTACGC-3′;β-actin反向引物:5′-TTTAATGTCACGCACGATTTC-3′;Nav1.7正向引物:5′-CGCTGCTGAGTTCAC-GAGTATAGG-3′;Nav1.7反向引物:5′-CGGTTTCTTCTCTCCTTGGCACTC-3′;Nav1.8正向引物:5′-CTTTCCCGCCATCCTATGACAGTG-3′;Nav1.8反向引物:5′-CTTCCTTAGCAGC-GACCTCATCTTC-3′。

2.8 免疫荧光法检测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表达水平 将L4—L6背根神经节在10%组织固定液中固定,随后将组织通过蔗糖梯度溶液脱水,包埋组织,通过切片机将组织切片。用10%山羊血清封闭30 min,并与一抗(Nav1.7、Nav1.8)在4 ℃下孵育过夜,再将载玻片与二抗(山羊抗兔IgG)室温下孵育1 h,载玻片添加DAPI孵育5 min。载玻片用抗荧光淬灭固定介质固定,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Nav1.7、Nav1.8的表达情况,使用Image J(1.8.0)计算Nav1.7、Nav1.8的荧光强度。

3 结果

3.1 不同时点5组大鼠MWT、TWL比较 与空白组比较,治疗前模型组大鼠MWT、TWL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1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用药组和针药结合组MWT持续降低,TWL持续缩短;治疗2、3、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MWT显著升高,TWL显著延长(P<0.05),且针药结合组MWT、TWL显著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见图1。

注:A.空白组;B.模型组;C.针刺组;D.中药组;E.针药结合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图1 5组大鼠MWT、TWL比较

3.2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见图2。

注:A.空白组;B.模型组;C.针刺组;D.中药组;E.针药结合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图2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3.3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比较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见图3。

注:A.空白组;B.模型组;C.针刺组;D.中药组;E.针药结合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图3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4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荧光表达水平比较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的荧光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荧光表达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针药结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荧光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见图4。

注:大鼠背根神经节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0×50倍,蓝色代表DAPI,绿色代表Nav1.7、Nav1.8);A.空白组;B.模型组;C.针刺组;D.中药组;E.针药结合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图4 5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荧光表达水平比较

4 讨论

DNP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的效果不理想,而针药结合治疗DNP的效果明显,是治疗DNP的重要方法[11]。DNP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痹证”范畴,因消渴日久,阴虚内热,瘀血阻滞而成[12]。益气活血通络方是临床治疗DNP的有效验方。临床研究[13-14]表明,该方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调节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和炎症因子,从而有效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疼痛症状。课题组前期研究[15]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方可以改善DNP大鼠微循环,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脊髓神经炎症反应,对抗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进而缓解DNP大鼠疼痛症状。针灸对疼痛具有独特疗效[16]。足三里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穴位,为足阳明经合穴,针刺足三里治疗DNP起到活血通络、除痹止痛的作用。临床研究[17]表明,针刺足三里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课题组前期研究[7]表明,针刺足三里可以通过改善DNP大鼠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针药结合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就有“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记载,针药结合因其疗效显著,被历代中医大家所尊崇。中药内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改善脏腑气血生理功能,外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方式,从而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18]。针药结合可以通过内外同治达到纠正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改善全身状态,进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本实验根据课题组前期方法构建DNP大鼠模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WT显著降低,TWL显著缩短。而经过益气活血通络方、针刺、针药结合3种治疗方式干预后,3组大鼠MWT先下降后逐渐回升,TWL先缩短再逐渐延长,说明3种治疗方式都可以缓解DNP大鼠的疼痛症状。而针药结合组与益气活血通络方组和针刺组比较,DNP大鼠MWT显著回升,TWL显著延长,说明针药结合相较于单纯用药和单纯针刺而言,更能缓解DNP大鼠的疼痛症状。

背根神经节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机制,而Nav1.7和Nav1.8在背根神经节中高度表达,在背根神经节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中占主导作用[19]。研究[20]表明,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av1.7和Nav1.8的表达水平增高与疼痛的程度呈正相关,而通过抑制Nav1.7和Nav1.8的表达,可以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DNP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同时伴随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增加,而通过干预手段降低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缓解DNP大鼠的疼痛[21]。刘鹏等[22-23]的研究证明,中药可以改变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表达,从而缓解糖尿病病理性疼痛。Liao等[24]和Yen等[25]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以改变神经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表达,进而改善大鼠疼痛症状。在本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跟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说明Nav1.7和Nav1.8参与DNP发生发展,这与Chattopadhyay等[21]的实验结果一致。而经过益气活血通络方、针刺、针药结合3种治疗方式干预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针药结合组与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Nav1.7和Nav1.8的表达进一步降低,说明针药结合能进一步降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的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针刺可有效缓解大鼠DNP,且效果优于单纯针刺和益气活血通络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背根神经节中Nav1.7和Nav1.8的表达有关。DNP的机制复杂,针药结合是否还可以通过其他通路来影响DNP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背根针药神经节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鞘内注射ZD7288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痛及血糖的作用
远志对DPN大鼠背根节神经元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