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思

2023-06-12徐冬艳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阳光体育高校体育

徐冬艳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任。据不完全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落实,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都实现了优化,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高校能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锻炼意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强调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断养成优良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发展抗挫折能力等优秀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国家未来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怎样培养人”已经成为国家育人的根本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关注其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革新,始终坚持在高校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使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高校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优化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参加校园内所设立的体育项目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在运动过程中体会到个人价值,在学习生活中也会保持更加充沛的精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近视和肥胖的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生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或者拥有不良生活习惯。对此,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让他们清晰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有利之处,从而愿意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到操场上,积极与同伴一起运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当前,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学生对体育项目缺乏认可度。体育运动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紧密相连,也影响着学生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快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落实,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热情,将众多趣味性的体育运动引入校园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快高校现有体育教学制度的改进。自2007 年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下发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青少年学生应当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和课程内容,将学生每周至少参与活动的时间都做出了科学界定,并说明每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需要掌握两项基础运动技能,并且其身体素质需要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方可获得毕业证,虽然制度具有一定强制性,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个人体育素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双重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自觉意识是高校当前需要落实的重点项目。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健康体质的培养工作,青年一代的成长质量乃国之大计,只有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国家未来的发展才有保障。要在体育锻炼中帮助学生感受乐趣、锤炼意志,让学生主动关心自身身体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在校园内部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 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体育教学也同样如此。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得过于随意,既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没有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体育项目,但是并没有深入实践,对很多运动浅尝辄止。学生无法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受到个人价值,也就不能长时间地持续某一运动,体育锻炼积极性大大下降。与此同时,原有体育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容易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运动方面的接受能力,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对待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成效。

2.2 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

部分高校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由于实践观念淡薄,导致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健全,从而影响了教学实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新颖,没有融入现代体育的前沿信息内容。教学内容和模式相对较为传统,学生缺乏兴趣,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其次,教学理念方面与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相脱节,这不仅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个性成长。最后,体育教学强调培育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忽视团队精神的教育。团队精神是现代体育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团队精神的作用与价值不仅體现在体育方面,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直接影响。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片面侧重于体育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

2.3 体育教学模式滞后

部分高校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一些教师重视对学生体育技能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在专业技能实践方面重视不够。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单单学习理论知识,那么虽然内容上能够做到了解,但是由于运动技能讲解本身比较抽象,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正确开展某个体育项目。部分学生虽然在观念上认清了体育运动能够为身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在生活中并不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当前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不合理,一些高校过于强调学生的考核分数,将考核目标设置过高,忽视了学生本身身体素质以及对运动的接受能力,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分析,偏离实际的项目落实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感受不到成就感和个人价值感,自然会萌生退却心理,进而导致其对一些新引入的体育项目浅尝辄止,无法真正明白体育运动的内在意义。除此以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只是沿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解,并没有将课堂知识与课下实践做到有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些学校过于关注学生专业课成绩,会故意挪用一些原本为体育课程的时间,导致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学目标本末倒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的学习强度,也无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体育精神所在。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

高校应该明确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和发展趋势,构建符合学生内心诉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专业体育教学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妥善安排教学进度。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分析体育运动的优势,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设置相对应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做好课下记录工作,实时更新课堂进展,调整优化教学方案,设定契合学生的体育运动目标,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最后,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学生的兴趣喜好,帮助学生找到能够持续学习锻炼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个人的体育综合素质,让他们熟练掌握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技能,使其具备终身锻炼意识,让学生将运动理念真正落实于内心,达成体育育人的目的。

3.2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优化教学体系

高校应该改变原先的体育成绩考评方式。在传统模式下,高校过于关注学生体育课程的最终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所应培养的品格。对此,高校应该转变评估指标,将日常体育运动情况也作为评估指标之一,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体育运动成绩评估指标,将运动理念、进步程度、项目掌握进度、课外锻炼参与度等指数等纳入其中,形成一套完备的体育成绩评估体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定趣味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发挥内在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当中,自觉开展体育运动,强健体魄,提高体育综合素養。其二,教师应该做到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结合体育课程标准和日常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路径,收集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优化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频率,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感受到体育运动本身的魅力。其三,分层教学,积极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高校可以举办一些篮球赛、足球赛等,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更加重视体育精神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其四,将微课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减少课堂中的理论讲解环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传授新的体育知识、动作技术要领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自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动作指导、动作纠正以及学生自主锻炼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

3.3 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高校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社会体育的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改革应该积极拓宽教学空间,将课外体育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将其看作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对此,高校应该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借鉴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构建校内外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思考体育运动技巧,还需要分析学生的课外运动表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运动,将每天的运动看作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教师所安排的固定任务,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真正养成乐于锻炼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身心品质。最后,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团是高校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活动质量与学校体育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对此,高校应该践行育人价值准则,积极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社团,凝聚体育锻炼的向心力,将体育运动与专业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起来,让优质的体育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以终身锻炼思想为指引,对原有教学制度不断做出改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与学之间的联系,以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式来调整现有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懈怠思想,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当中,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覃将.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 广西教育·C 版,2021(9):148-149.

[2] 智永红, 姜艳.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评《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解析与模式创新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11):127.

[3] 黄喜燕. 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4,25.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改革阳光体育高校体育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