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着力点探析

2023-06-11王淑文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新时期高校

摘 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打造专业建设队伍、培育网络空间、搭建网络媒体阵地、构建综合教育教学平台的阵地建设。在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时,要建立涵盖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动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核心内容的大数据框架,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设计主要包含考核评估、监督协同、预警研判的创新保障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14

On the Focus of Network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ANG Shu-we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 network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se and analyse the main focuses of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m, cultivating the network space, building network media positions,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latform for position building, and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ynam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thoughts and behaviours, refining the core content and system framework of building the network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Big Data, considering how to grasp the dynamics of students' online behaviours, grasping and formulating the methodological way, designing the innova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which mainly include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onitoring and coordination, innovative safeguard mechanisms for early warning, combining foundation and optimisation, to promote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the university network ideology.

Key words: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时,表示“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感观思想、理解认知集聚。随着社会结构调整、时代发展进步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具体行为与价值判断,具有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不断更新的命题,不断出新、不断创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同时,也为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问题、带来新挑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开展的思想文化渗透,以及国内不同社会阶层因利益导致的思想认知多样、复杂、敏感,都为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对高校而言,意识形态工作随着国情、校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谁来治理”到治理主体动员、全员参与,“治理什么”到话语体系、网络技术,“如何治理”到根基依据、方法成效,网络意识形态愈发呈现出弥散性和多主体性。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视角,还是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都值得进行深入剖析。

一、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管意识形态是新时期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坚持的基本原则。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掌握意识形態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2];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提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5];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同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7];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9];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群体占到我国网民总数的26%[10]。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特性,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各类碎片化网络信息在高校传播得非常快,加上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敏锐性和应用操作的熟练性,利用互联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加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管理的核心任务。只有紧随时代与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断探索优化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拓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新空间、新格局。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1]。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必要延伸[12],因网络内容具有互动性、网络思想具有渗透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党的执政安全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13],需要通过不断优化意识形态建设体系、搭建意识形态创新平台、拓展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等,来不断扩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辐射度,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力。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体依托网络,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坚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遵循。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的根本之上,注重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和时代进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不脱节,才能更为全面地增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结合网络空间发展规律和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展开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抓住网络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的便利性与新颖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引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情感的紧密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资源,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与辨识理解能力,促进大学生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育。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多要素组成的多元复合系统。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高度渗透融合,高校各级党组织、职能部门、学团与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主体落实机构,领导干部、学团干部、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课教师等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落实人员。在明确现实存在的教育主体基础上,网络空间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媒体宣传交流平台是虚拟的教育基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受引领者,结合其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学生个人与群体包括相应的虚拟空间可以在受引领者与主动引领者之间自由切换,展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同时也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实际情况。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紧密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其一,新时代的新目标要追随实现,同样新目标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规划提出新任务。全力打造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融入,通过组建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营造浓厚的主流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新媒体与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与吸引力。其二,新时代的新特征要认知遵循,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与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深,由此带来的高校网络环境愈发复杂。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忧”以及分裂性、挑战性的“外患”,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发出了新挑战。其三,新时代的新思想要理解吸收。准确灵活地运用新思想蕴含的方法论,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全过程、无死角的贯穿实施。整体来说,围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栋梁之才”这一主体建设目标,细化并动态调整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传播思路方式、文化理论教学设计、学习管理载体构建,规范有序整理学校各级各类网站、媒体平台、电子出版物以及各类信息数据库,不断净化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通过榜样引领、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培养教育,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担当。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之所以将阵地建设单独分析,是因为“阵地”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加强相关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各类媒体网络平台、思政理论课堂、课程思政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高校特有的各类讲座、学堂、学术报告与论坛以及不同主题的研讨会议等,都是高校需要着重予以关注、建设、指导的,相关思想的传播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校园各类网络舆情监管,需要思想宣传、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部门在舆情信息方面的共享共建,形成从上至下预防、发现、收集、处理、反馈一体化舆情处理机制,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一)打造业务能力过硬的建设队伍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落实和推进,不能单纯依赖意识形态工作者,更加强调全员参与。提升党政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教师的网络综合素养,提升网络传播责任意识和网络应用技能,提高对网络新鲜事物的反应与接受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过硬、思想认识过硬、综合素质过硬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全面动员广大教职员工提升使用新媒体软件的意识,自觉关注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态,依托专业背景、管理内容,主动在网络平台发布对热搜名词、舆情热点的思考见解,主动与大学生交流互动,在无形中引导大学生群体舆论导向与价值认同,是高校对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

相对具体的建设队伍要求主要包括:依托上级指导文件,在加大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引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吸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较高工作热情、综合素质高的党政干部、离退休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等,通过建立准入标准、开展专题培训的方式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确保队伍的层次性、丰富性、稳定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人,在保证配比数量的同时,注重专职辅导员的教育培养,提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引导与干预能力,提升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常的敏锐捕捉能力,吸收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熟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并有着体系化认知的党政干部、其他教师兼职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宣传思想队伍肩负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任,把思想素质高、写作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人才选拔到宣传思想管理队伍中来,拓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渠道,提升建设成效。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要注重结合时代发展、网络动态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依托自身资源,打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平台,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策略,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真正解决大学生价值困惑,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思想抵御能力与辨识能力。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将其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认清代表不同利益的思想和文化。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与快速性,能够思清其内涵、辨清其本质,引领大学生养成网络空间端正的是非观与价值观。

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括来说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与具体实践两个方面。思想道德主要包含认知、行为为主体的网络综合素养,需要通过政策宣传、纪律规范、课堂教育、日常监管加以约束引导;具体实践主要包含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各类虚拟活动、相关技术服务以及新事物的宣传推介等,需要通过专题平台打造、加大网络交流、设计策划重心予以管理实现。在具体落实环节,网络安全部门加大日常网络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部门密切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负面信息、西方错误思潮等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筛选过滤;建立网络建设与使用登记制度,掌握各单位建网用网的具体情况;启动媒体平台、报刊杂志运行申办的审核备案机制,论证可行性建设方案,严把政治关、内容关;落实常态化巡网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并反馈师生在网络空间的思想行为动态,全面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培育建设。

(三)打造基于全融合的校园网络媒体阵地

浏览各类交流平台、传播媒介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快速的信息传播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无形中牵制着大学生兴趣点、关注点的方向,信息的快与泛,在丰富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影响着其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固态认知,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行判断。健全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平台,着力打造主流网络社区、主体宣传网站,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以及移动APP,敏锐抢占新媒体平台传播先机,实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引领。

着眼于当前各类网络平台分散、申请账号随意等现实问题,通过提升研发升级技术能力,做实具有高校自身特点、满足高校自身建设需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平台开发维护,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大各类新应用申请以及新平台开发登记审核,不断盘活优化各类网络平台资源,实现网络交流传播平台的优质资源集中、内容扩充全面、运维高效有力,不仅可以实现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与可靠性,也利于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实现各类信息发布传播的有效集聚共享。重视和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消除部门间、业务间的信息垄断与沟通壁垒,提升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尝试打造基于学校层面的高校融媒体中心,消除各自喜好、各自为战的“信息茧房”,统一宣传口径、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成效。

(四)构建理论改革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抓手与教育主渠道,不断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在全面落实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基于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创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党史国史、宪法法律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着力推进体系化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向思政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延展创新。依托学科特点和建设目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挖掘教学资源,建立相关实施路径与载体,开展课堂教学跟踪与反馈,落实教育实施保障与评价,实现教师从接受安排到主动创新落实、学生从接受灌输到主动理解认同的有效转变,在学校层面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的浓厚教学氛围。

“实践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14],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育人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識形态认同的重要渠道。有效的实践平台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学习认知体验,教学成效高于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搭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一方面要基于实践资源,另一方面要整合实践资源,确保平台的层次质量能够真正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发挥平台的实践育人功能。实践教育不是有别于理论教学单独存在,而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过程。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准确性的同时,实践教学需要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时代发展新思想的有效支撑,将不断创新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在检验专业知识、实践专业认知、丰富知识体系的潜移默化中,也完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融入,同样也实现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正确理解与吸收。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路径

紧贴时代发展特点,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工作方式方法要因势而新、因形而活。需要依托新政策、新思想,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常态化更新与优化。

(一)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大数据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网络思潮搭建了平台,也在不断接受挑战中促进了技术水平提升。只有技术的不断突破才能够满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需求,才能够实现网络监管、信息监测所需要的技术保障。大数据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常态化、长久化建设的必须。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管控是建设发展的核心方向,为领导层精准决策、管理层精准实施、技术层精准测评提供依据。

大数据的“大”表达了覆盖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大数据涵盖学生思想基础信息及动态与趋向,也包括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内容、实施策略、保障机制以及考量评价等。大数据资源已经跳出纯粹的数字空间,围绕建设规划落实的可视化具体指导与精准把握,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依托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大学生网络思想以及网络行为数据,获取最具真实性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归纳、整理、分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提供最可靠的依据,有利于制定更为全面、客观、具体的教育落实计划,完善现有实施机制,提升管理成效。

1.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大数据采集识别

采集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主要包括浏览日常关注的网站论坛、网络言论倾向、观点交流与发布平台、网络作息时间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文本挖掘分析、网络关系分析、情绪识别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异常行为,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突发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走向控制与把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画像”,预测大学生网络思想变化,及时开展思想波动纠偏,有助于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最佳时机,更加有成效性、目标性地实施教育规划落实。

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大数据整理推送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旨是严格遵循上级精神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特点的落实思考,不仅有利于高校有的放矢,也有助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半功倍。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大学生网络形态动态分析,对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有客观性整体研判,特别是对提炼出的大学生网络关注焦点、热点进行客观分析,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网络诉求,筛选整理出能够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网络言论辨识能力的信息资料,进一步丰富优化推送平台,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成效。

3.依托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优化

大数据反映的大学生网络行为最具真实性,因为它是大学生最自然网络行为习惯的现实反映,大数据技术得到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最具客观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好不好、方法科不科学,大学生有没有入脑入心,都可以通过数据得到真实反馈。大数据反映的建设成效有助于高校从顶层设计层面开展总结思考,优化建设指标体系,形成既符合上级要求又满足自身需求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考核指标,进而促进舆情监测体系优化、网络安全体系优化。

(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网络话语权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思想认知全过程,有相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更多的是通过影音文字等素材在日常中渗透嵌入,各种充满正能量以及散发负能量的信息都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应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网络空间独有的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生动性。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注重网络语言的整合凝练创新,用网络话语引发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共鸣。以“信任”为前提的多元多维对话能够更好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双方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1.主动吸收大学生认同的网络话语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愈发丰富,网络语言愈发个性。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能够拉近大学生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者的距离,让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更具吸引力与生动性。主动吸收不代表没有原则、没有筛选地照单全收,我们在正视网络话语有助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庸俗肤浅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在网络语言应用上,要主动获取更要坚持原则、识别影响,通过宣传引导,降低严重影响网络意识形态主方向的话语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把牢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2.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话语特点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有着高于其他年龄段对新兴网络事物的理解、接受与传播能力。网络语言更具诙谐性、趣味性,在形象展现心理动态与生活状态的同时,更能够引起交流多方的认同。网络语言打破了大学生是网络话语创作、使用、传播的主要群体。传统平面媒体的语言组织习惯与构词规则,加强大学生网络话语研判,具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从网络话语中分析大学生对网络思潮的理解、对网络舆论的判断、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得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发展方向,在融入与引导的基础上,实时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发展动态。

3.熟练掌握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在于大学生的接受与实践程度。相对于传统刻板的语言交流,用大学生易接受的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沟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更具效力。网络语言强调的是新颖,新名词、新元素、新认知能够吸引大学生迅速融入,将时政要闻、舆论焦点、网络热点变成网络话语模式,既帮助大学生了解世界发展格局、中国发展国情,又引导大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端正坦然看待复杂多变的时代发展。在网络语言表达中要做到用生活化的语言吸引大学生关注,更要用接地气的话语让大学生接受引导教育,在生动幽默的话语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三)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高校就有能力去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动态调整与充实完善,促进建设长久性、高效性发展。在全面思考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保障机制基础上,确保责任有效落实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意识形态建设权责分工明确的多方协同管理体系、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技术开展网络舆情预警研判等是高校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保障需要重点予以思考完善的。

1.构建建设成效考核评估体系

开展建设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建设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建设内容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具有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特别是新媒体平台阵地的意识是高校开展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坚持目标导向,明确党委主体责任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体系,组建管理队伍、层压管理责任、细化管理流程、落实管理保障,依托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建设成效的重要方法。考核评价建设成效要从思想、行动两大方面看,或从理解、认同、行动三个渐进维度来建立。出于不同的评估视角,评估指标确立与体系建立有不同的划分思路:按照建设侧重点分,可划分为主体评估指标、客体评估指标、介质评估指标以及周围边界评估指标等;按照建设门类分,可划分为思想素养、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法律等评估指标。

2.构建建设治理监督协同体系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多部门协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齐抓共管模式,有助于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校内,意识形态建设强调党委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虽然承担主要职责,但其他部门同样需要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形成有效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工作。校外,需要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社区社团以及互联网科技企业等密切合作,一方面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第一时间拦截负面信息、打击网络犯罪,确保网络意识形态的正面导向。思政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文字作品与纸媒等支撑起了意识形态网络空间内容。网络平台的主题推送,扩大了各类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影响,有效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资源的线上线下交互利用與协同治理。

3.構建网络舆情预警研判体系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从源头上做好网络舆论的搜集、监测,通过分析研判,在最佳时限内得出疏通引导及遏制发展的有效方案,进而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或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或消除舆情负面影响,也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工作。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感知,需要网络技术人员、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校园舆情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研判才能够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舆情预警可按照常规时间段与特殊时间段予以重视实施,设置明确的原则底线与预警红线。特殊时间段的舆情预警级别设置可以在常规基础上重叠提升。严禁一切违反党章党规、国家法纪的舆论在校园网络传播;常规时间段的舆情预警设置可分类量化,设置常规值顶线,一旦发现偏颇及时报警,在技术与研究管理人员分析研判后,确定干预制止方式,为高校组织人事以及学生管理等部门的分类具体实施提供指导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22-10-25)[2022-11-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6]习近平.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04-20.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9]郑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J].红旗文稿,2019(2):29-31.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08-30)[2022-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11]陈宝生.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J].紫光阁,2016(12):32-33.

[12]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0-23.

[13]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1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12-06)[2022-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收稿日期:2022-12-1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研究”(2021SJB0507)

作者简介:王淑文(1981-),女,江苏徐州人,党委副书记,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新时期高校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