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视域下精致利己主义批评研究

2023-06-11李兆锐李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义利观马克思主义

李兆锐 李芳

摘 要:精致利己主义的本质是为了私欲运用精致的手段来割裂义与利辩证统一关系的善于伪装的利己主义。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科学地指出了个人与集体、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无产阶级奋斗目标。针对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正确的义利观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些主体的角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方面的教育,营造见利思义家庭环境这三方面来对精致利己主义问题进行有效破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精致利己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62

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12

Critical Research on Refined Ego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LI Zhao-rui,LI Fang

(College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refined egoism is self-interest, which is good at camouflage to separate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The Marxist view of justice and benefit scientifically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and morality, as well as the proletarian goal of seeking the welfare of all manki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refined egoists having no correct view of justice and interests, we should create a good social moral fash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and the creation of a family environment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efined egoism.

Key words:Marxism;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refined egoism

一、新时代正确义利取向面临的挑战

(一)影响新时代人们义利取向的因素

首先,实践证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意识。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的影响,人们竞争意识变得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切身利益,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往往只注重实际利益而忽视或是不顾社会效益,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见利忘义、造假欺诈等不良行为,导致部分人过于注重利而忽视义。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质下,大力提倡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伴随着大量资本商品与人员一同涌入我国,人们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美剧、游戏、网络社交等媒介,长期受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广大群众特别是还未完成“社会化”的青年,思想中充斥着浓烈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享受之间的矛盾。

再次,如今部分学校的教育更注重个人“为工作而学习”,让人在离开学校后有能力自食其力,即“以生为工具”的短视化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老师来甄别学生优劣的第一甚至单一标准,升学率成为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唯一尺度,当前的德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受制于“重分数、轻育人”这一局面。在高等教育阶段,一些高校仍然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如一些高校对于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要么被削减,要么被忽视,学生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活动参与率、英语水平、论文发表量、就业率、科研率等方面,而学生思想、性格、行为的真实成长却被选择性地忽视,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个人眼前利益。

最后,现实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深深影响着子女。如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在教育上的失败,引导他们从小唯分数论,不断凭借可依赖的资源帮助孩子升学或参加比赛等,将学习本身的意义异化了。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误解,即他们逐渐“发现”:为了我取得好成绩,父母会竭尽全力;为了我的好未来,很多事情都会被原谅。导致部分子女只注重结果,不注重手段,割裂了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性。

(二)精致利己主义的本质

《伦理学大辞典》将利己主义定义为“一种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学说”[1]。罗国杰认为,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至上和个人本位,强调一己私利的至上性。[2]这表明,所谓利己主义是指一个人的目标就是无论什么都要符合其自身利益。也就意味着这种人在遭遇到个人利益与其他利益冲突时,会选择个人利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利己主义思想起源于私有制社会。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个人必须依靠集体才能谋取生存资源,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利己主义”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先秦杨朱学派,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剥削阶级应运而生,奴隶制时期便已显现出利己主义思想的雏形。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主张“重义轻利”,杨朱式的利己主义思想,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朝代都不具有价值的正当性,但也有人承认利己主义,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西方,利己主义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学派,其认为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在于灵魂的无纷扰、生活的享受。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尖锐抨击封建道德和虚伪的禁欲主义,理性化、世俗化的思潮推动了人们将目光由“天堂”转向“尘世”,倡导个性特别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解放,肯定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与享乐需要的满足。随后由新兴资产阶级拉开的启蒙运动公然鼓励人们使用自身的理性,鼓励人们成为在自然状态下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關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3]随着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增强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内在规约性,试图通过上层建筑来调节现代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利己主义只能“别出心裁”,在强大的上层建筑即道德伦理等的约束下孕育出“精致”利己主义这种新思潮。从精致利己主义的构成要素来看,其是由“精致”与利己主义两部分构成。所谓的“精致”是与“粗陋”相比,他们不会向外界公开宣告:我的利益优先,别人都得给我让路,如“我爸是李刚”等而言。究其本质,“精致”的利己主义,产生于利己主义的胚胎,是具有伪君子人格,善于伪装的利己主义。

二、精致利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构成

第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那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绝对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或者只讲集体利益不讲个人利益的观点,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观格格不入的。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成员追求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是一种合理的需求,不顾及个人正当利益是虚幻的集体利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4]因而,尊重与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才会调动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个人又是集体的个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没有集体利益也谈不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证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与社会成员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是不矛盾的,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社会成员追求个人利益不应该损害社会集体利益,社会成员需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义利氛围。

第二,坚持道德与利益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正确地理解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6]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经济关系的直接表现,“每一既定社會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7]。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是特定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形态与阶级由于其利益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道德一旦离开利益,就是无根之萍,利益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谈义不谈利便是唯心主义。允许社会成员合理地追求物质利益是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的一种客观要求,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绝非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同时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一种精神动力,决定着人民对于利益的态度。因此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强调个人利益要通过正当途径来实现(而不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手段)、个人合法合理地表达正当的利益诉求。用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能动地调控利益关系,推动现实生活中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完善与进步。

第三,为全人类谋取福利的价值追求。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无产阶级是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们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接班人不能只计较个人或少数人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应该更多地把思想与行动放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为社会向前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上,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先进的道德与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抵御精致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二)精致利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冲突

1.精致利己主义的求利目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任何事的精神动力。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直接享用的物质利益,也包括可转化为物质利益的其他客体、如名誉、面子、考研免推、提拔、出国留学推荐等。柏路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认知表达上极为清晰,但具体的道德行为则无法与认知保持一致,出现了类似‘双重道德人格的现象”[8]。这说明某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可以说他早就知道了,但还是选择做了不道德之事,以原则换金钱,以道德换机会。精致利己主义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虽然为了名声极善伪装,但他们所有利他行为的落脚点实际上都是为了“利己”的目的。究其原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的“好”行为不是发自内心对义的追求,而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如:有的大学生喜欢根据一件事对自己能带来的利益的多少,去选择不同的做事态度。在面对与自己利益攸关的课程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是表现出端正的学习态度,对任课教师毕恭毕敬、曲意逢迎,以此拿到高学分和好印象,而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对那些可以给自身带来加分等利益的活动会积极参与,而对于与己利益无关的志愿服务则借口推脱。

2.精致利己主义的求利手段。精致利己主义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智商与情商,精于算计、善于以“为别人着想”的姿态出现。众所周知,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学会帮助他人,替他人着想,没有人愿意被称为“利己主义者”,于是一些所谓的“聪明人”不仅想得到“私利”的好处,还要照顾自己的“好名声”,开始玩上了“两面派”,因此,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不是“粗俗”的,而是在高明的“障眼法”下进行,从谋划到执行,他们的工作相当细致,表现也极其隐蔽。如:有的干部生为了获得提拔,对上面的领导毕恭毕敬,对于取得的政绩想方设法让领导知晓;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廉洁自律、积极进取的正人君子形象;在朋友圈中总是树立一副替群众着想的形象,而其私底下仿佛演员收工一般,完全不是领导、外人和朋友圈中看到的样子。

3.精致利己主义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行为大多是为了近期目标。比方说学术不端,明显是贪婪欺骗的不道德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公平,但对于作弊者来说学术不端是可以通过较少的劳动而获得好结果的一种捷径,可以让作弊者在短期内取得相应的荣誉。但从长远看,学术不端不利于作弊者,一是因为有可能被抓住、可能东窗事发,尤其是养成学术不端习惯之后;二是因为完善自身才是硬道理,学术不端并不会真正地提升作弊者能力,对于他今后进一步提升自己并无益处。这种行为经常缺乏科学指导和长远规划,分不清内因(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外因,最终很可能由损人利己转化为损人害己。同时他们在计较个人眼前利益的过程中,为得到优异成绩直接或间接地打击真正奋斗拼搏学生的进取心,破坏了社会公平,扼杀了学术创新活力,不利于集体的长远利益。又比如当代大学五花八门的占座方式,把自己的私利作为了行动的目的,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无视他人需求;有些企业家满嘴的仁义道德,心理却只顾自己的腰包,做着偷税漏税、虚假营销、转移资产到国外等行为;少部分学者和官员满嘴主义,心理却不装着人民只想着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这些行为只关注眼前的个人私利,忽略集体的公利,对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向前发展危害极大。

三、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破解之策探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

人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需要经历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义利取向的形成是受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对人教化包括义利观教育的活动也始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十分重要。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消解和应对错误义利取向的有力武器。一是坚持公利至上的宣传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社会成员明确分清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认识到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引导人民特别是青年把民族复兴大业放肩上。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景,提高人们的思想鉴别能力,自觉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二是推崇互利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宣传来引导人们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明确对待他人的方式得当是义,为一己之私而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不义。三是坚持克己修身的道德品质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克制和约束自身不合理的需求;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拒绝损人利己与虚假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金钱与名利,抵制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潮;引导人们树立权责统一观念,坚持求利目的和求利手段的统一。其次,加强“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通过“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以正确的自我荣耻意识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消解“无原则的谋取私利”的价值取向。再次,运用法治的作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让“钻漏洞”“托关系”等所谓的成功手段从市场竞争中逐渐消失,而让个人能力、学识与人品成为竞争的主要力量。在对现行市场经济规范严加管理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幸福,完善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竞争有序的经济秩序,如高铁“霸座”事件中的男博士占着他人座位拒不让出,但由于当时尚无针对列车违反对号入座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高铁工作人员只能以劝导为主。最后,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体平台的监督和管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是依赖虚拟空间,西方惯用影视等节目渲染个人主义,国内的一些主播与娱乐软件的作者也习惯于利用扭曲的、拜金的、功利的言论来博取眼球。这与中国崇尚集体力量与修身克己的主流相左。对此,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发挥服务人民和监管的职能,完善传媒平台的立法工作,建立网络的“海关”。同时,也要利用大众传媒这个载体,通过先进人物网络直播等形式,拉近模范人物(如放弃大城市工作,志愿服务国家扎根边疆的大学生、教师、工作人员等)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让人们“眼见为实”,相信今天的中国是有一大批焦裕禄式的干部和雷锋式的人物的,产生强烈思想共鸣和情感共鸣,也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具有的互动交流功能,更好地增强人们对模范人物先进思想行为的认同。

(二)加强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方面的教育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不仅是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培育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主阵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义利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摒弃唯分数论、唯论文论等培养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要利用思政课堂、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渗透等形式来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义利观,多采用典型事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义利之辨,促进学生进行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积极性,使其有效管理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言行,合理表达自己正当的利益诉求,寻求合理的方式去取得个人的利益,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等诸因素不断平衡发展的过程。所以义利观的培育应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深化,学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文明寝室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课外活动。在适当的、有计划的实践中,学生能体会到奉献社会的满足感,获得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理解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真谛,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共同点,按照社会要求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反思,主动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我们也应该把重点放在有问题和情况的个别学生身上,即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加以纠正,使他们恢复正常的健康思想,更好地投身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其次,一个不能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在教学与科研上搞投机的精致利己主义教师是阻碍学生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老师具有优良的品德、端正的品行,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持久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言教”所不能及的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和义利取向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最后,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融入校风、学风中。一方面,要警惕功利化思维和实用化方式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把就业技能培养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唯一取向,要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避免在功利化、实用化的环境中演化为精致利己主义。另一方面,学校要确保公平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局面,拒绝投机钻营、杜绝学术造假;评奖评优、学生干部选拔、保研资格等应公开透明化。在学校良好风气影响下,学生可以体会到遵守规则带来的荣誉和价值,并理解努力是一种责任,付出才可以得到回报,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导与感染学生谋可谋之利,自觉规范获利方法和手段。

(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营造见利思义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内在精神世界和谐发展十分重要。要营造见利思义的家庭环境,首先,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跑得更远、更久,而不是比谁跑得更早。与其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判断,不如注重培养孩子理性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机。教育孩子不要把追求功利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要在知识的学习中找寻生命的价值,让他们不再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急于求成,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获得高分和荣誉。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营造良好、平等的家庭沟通环境,尊重孩子的看法,使孩子真正参与到家庭集体中,在为家庭这个小集体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避免孩子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注重对正心修身、与人为善、家国一体的优秀家风的传承,要弱化孩子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不以物质作奖励来激励孩子的进取心,使家庭教育去功利化,引导孩子树立淡泊名利的幸福观,不助推孩子把投机当成成功的“捷径”。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做好表率,进而引起子女的效仿,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面对成长中的义利抉择。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1.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8]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70-27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2-12-10

作者简介:李兆锐(1995-),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芳(1981-),女, 云南大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义利观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