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路径探析

2023-06-11甄浩杨钰婷

文教资料 2023年1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

甄浩 杨钰婷

摘 要: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本文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影响因素,在着力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协同社会学校家庭力量三个方面,从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环境三个维度,提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探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实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不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乎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新时代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来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一书。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丰富了意识形态新的内涵。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且不止一种。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它关系着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认同”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个体将外在于自身的情感体验、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化的心理过程。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3]。大众对意识形态認同的心理接受主要包括认知、认可、内化、践行四个阶段。认知认同主要通过外部灌输使人们获得知识,是整个认同过程的基础;认可认同具有更加深刻的反思性,表现出深层次情感上的趋向,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内化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认可凝结的过程,个体形成内在的自我要求;前三种认同转化为实践行为结果的过程是践行。这四个认同阶段相辅相成、相互联系、逐级过渡和转化,形成一种往复式的循环。

我国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4]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现状

(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理解有限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理解主流意识形态概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内容不够新鲜、吸引力较差等问题。同时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情况,没有真正理解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基于单纯理论学习而确立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处于浅层表面,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5]

(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立场不够稳定

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少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面对诱惑自制力不强,功利化认同明显,一旦信念不坚定,很容易出现认同危机。

(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知行不统一

行为认同是意识形态认同的终极目标。目前大学生在应用自己认同的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行动。

(四)大学生群体间的认同存在差异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等原因,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不同的风险问题。低年级学生在面对新思想时,容易偏听偏信;高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就业的压力,关注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的理论学习较少,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全面独立、科学客观观点的形成。

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分析

(一)长期存在的社会因素

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植入了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带有意识形态属性的附属“商品”,企图通过更隐蔽的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二是由于社会发展改革深化带来的多元利益格局。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负面效应,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中增强阐释力、说服力来回应大学生关切,否则将大大增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开展的难度。[6]三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并获取信息。但是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往往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错误思潮强力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二)影响深远的学校因素

一是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仍然存在偏理论抽象化的教材以及“说教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度。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成效性已经迫在眉睫。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思政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专业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三是大学生仍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来加强对主流意识的认同。高校未能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项目平台。

(三)错综复杂的个人因素

一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个体差异。[7]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年级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社会矛盾和学习压力等问题时,表现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教育成效。二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容易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偏差,会出现或对一切漠不关心,或将关注点集于自我的情况,长此以往,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系统的建构带来强烈冲击。三是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大学生朋辈群体之间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相契合,所以朋辈群体的行为和思想更容易被效仿和接受,其影响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8]

四、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策略

(一)发挥主体优势,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认同能力

1.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坚定信仰

大学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体,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充分激发大学生价值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认同教育的成效。因此,我们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面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各种思潮时,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主动思考、理性选择,不断加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感受,在“细嚼慢咽”中不断增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

2. 增进辨别自律意识,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诱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9]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各类信息的“接受者”“参与者”“解读者”。大学生只有全面提升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提高在网络空间的自律意识,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才能自觉抵御错误思潮或观点的侵害,不沉迷网络文化,不沉溺碎片化阅读,勇于面对现实中各种压力,让现实价值观与网络价值观同频共振,真正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和践行

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读好书本的同时,需要结合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的契机,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民众,在新时代社会大课堂中认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了解国情民意,进而坚定理想、淬炼意志、增长才干。通过亲身体验、亲眼所见,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用好创新理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

1. 深刻学习领会,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10]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入脑入心,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接受与遵从。

2. 坚持与时俱进,改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与时俱进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除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还需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中国情况、解释社会困惑、解决现实问题,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推进教育手段创新,形成“教师爱讲、学生爱听”的良好氛围,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3. 占领网络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大众化

高校要积极拓宽网上思想阵地建设的渠道,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学校舆论导向的话语权,实现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两种话语范式的转换,增强议题设置和话题转换能力,用通俗、多样、生动、形象的话语形式向大学生传播内容,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最大增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大众化。同时高校不断推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与校园官网、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平台的融合,用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需求的平等姿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三)凝聚育人合力,营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1. 发挥优势,放大社会影响的“正导向”

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至关重要。必须加强社会主流舆论环境的营造,坚决遏制错误思潮的传播,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减少大学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主流舆论强势,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先进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倡导平凡中追求卓越、成就非凡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大学生身边典型的人和事,用好先进典型,起到“树起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效应,使先进典型更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2. 强化管理,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个根本问题上,高校需要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树立强烈的主权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党委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把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牢牢把握在手中,切实将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以及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增强学校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切实抓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落实。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主力军队伍建设,打好“组合拳”,形成建设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才队伍育人合力。通过深入挖掘高校办学历程中的独特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营造清新怡人的校园环境文化,大学生在各类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鼓舞。

3. 形成合力,激发家庭朋辈群体的“正效应”

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价值理念和言传身教,对提升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家长重视家风建设,将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大学生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配合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为学生成长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作为大学生成长的人际环境,朋辈群体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话语权,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朋辈群体生活,引导朋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将朋辈交往建设成为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

[2]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 许佃兵.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生成机理与改进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5(6):110-114.

[4] 聶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3.

[5] 曹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9):22-25.

[6] 隋灵灵.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21-23.

[7] 马福运,杨晓倩.“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研究——基于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15-118.

[8] 周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10):98-102.

[9]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11-13.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XSYB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0SJB0007)。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