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2023-06-09吴一凡李冠群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吴一凡 李冠群

[摘 要]新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紧随时代变化趋势与社会需求,通过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迫切问题。课程组以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为例,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探索。课程组明确了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的“三段式”目标,以“基本素质—专业应用—实践创新”为核心,整合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特点,针对当前课程存在问题展开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提升系统认知、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设计实践三方面的相互配合,进一步拓展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形式、强化结构构思训练,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综合、分析、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筑学;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130-0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2],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3]。在此阶段中,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做出了诸多有意义的尝试。

建筑学专业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点,并重理论与实践应用,具有突出的设计创意特征。建筑结构选型作为建筑学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建筑创作密切相关[4]。本文以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以期为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明确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不仅要进行理论讲授,而且要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重视对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师而言,一方面,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计划,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如何将课程教学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应用、实践创新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建筑结构选型课程应完善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创新三方面的能力,制定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总体课程目标,并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即“基本素质—专业应用—实践创新”三段式人才培养目标[5],以满足建筑学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一是“基本素质”目标,让学生系统地获得结构选型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结构体系。

二是“专业应用”目标,使学生能够应用结构选型知识,选择正确合理的结构型式以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求。

三是“实践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建筑结构构思,使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理解“自内而外”的建筑设计本质和特点,并能进行创新设计。

以上三个阶段目标相互协调、层层递进、有机复合、螺旋上升发展。因此,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既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典型性和先进性,又要注重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设计创新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二、整合教学思路

长期以来,建筑结構选型课程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上不够重视、既有课程教材内容存在局限、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等。课程本身涉及范围较广、结构体系庞多、知识点密集、内容较为宽泛,这导致教师讲解深度有限。同时,由于学时所限,目前任课教师主要以不同结构体系分类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难度较大。针对上述主要问题,课题组结合课程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根本要义,重新整合了教学思路,通过“提升系统认知、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设计实践”三个方面来实现课程改革。

(一)充分认识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重要性

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在专业学习的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只重视建筑设计类课程,轻视建筑技术类课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建筑结构选型课学了没什么用”“建筑结构构思不重要”“建筑结构选型应该是结构设计师的工作”等主观认识。这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应把建筑结构与选型的重要性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建筑作为人类为自身生存和活动而建造的空间环境离不开结构的保障[6],建筑结构构思和空间、功能和审美等内容密不可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应加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优化。应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并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7]。应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提前发布线上相关学习章节的精品课程让学生预习。应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如“雨课堂”或“课堂派”等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增加形式新颖的课堂小练习,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应在课后向学生推送与建筑结构相关的新案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

总体而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虽有不足,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乐于沟通交流,在创造力上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交、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可针对上述生源特点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1)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工程项目,介绍建筑重要技术成果,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2)将建筑技术课程与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3)提供校企合作平台和设计院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任课教师应整体把握学习内容,区分轻重和主次,适当突破教材局限,增加实践应用教学比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8]。

(一)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案例专题展开

首先,案例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涉及力学与结构知识,内容相对枯燥乏味,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问题,教师讲授时可将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入式教学相结合,由典型建筑案例引出相关课程内容问题,增强针对性,明确教学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迅速建立起建筑实体与相关结构型式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案例剖析解读,引导深度思考。案例剖析解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建筑结构与建筑造型、空间、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对结构选型进行深度思考。教师结合课程章节进行讲解,案例选取不同建筑结构的优秀作品,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由学生熟悉的建筑设计出发,延伸到建筑结构的相关知识。

最后,案例课堂讨论,培养分析思维。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方法[9]。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布置课程小作业:建筑结构案例建模与分析。要求学生选定某个建筑师的经典建筑结构代表作品,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利用Sketchup或Rihno等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对其结构型式、结构与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与造型等各方面的关联和影响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用Photoshop排版,完成分析图纸,并制作幻灯片文件;在课程最后进行成果汇报,开展课堂案例讨论。该教学实践实施后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设计分析的对象有柯布西耶、赖特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也有卡拉特拉瓦、弗雷·奥托等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设计作品,涵盖面广,类型丰富。

对典型结构工程师及建筑师建筑作品进行分析思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询资料等自学活动,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训练自己的结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效果反馈

实践教学注重对实际工程的认知与应用分析,可采用递进式学习方式来强化教学效果。一是组织参观教学,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对建筑结构型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讲解工程实例中所采用的结构型式及相关重点内容。如前往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群参观大跨度网架、钢桁架、膜结构等,前往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参观框筒结构、树形外露斜柱等(如图2所示)。二是结合参观组织调研,积极开展讨论。在参观前,教师在课上介绍所要参观建筑的背景资料,布置预习与参观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理论章节;在参观时,教师带领学生边看边讲解,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直观认识典型的结构类型。

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反应热烈,展现出对建筑结构知识的兴趣。参观后,回归课堂,要求学生对所参观的建筑作品的建筑特点及结构型式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归纳,并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反馈真正体会到了选型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并理解了很多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同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更加重视对建筑结构选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三)培养综合能力,强化建筑设计结构构思

既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为实现空间设计的合理性,需要以建筑技术围绕建筑设计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10]。具体教学思路如下:从单纯的、抽象的建筑结构选型理论基础知识出发进行拓展,在厘清结构体系的同时,注重对经典建筑案例结构选型的分析及结构选型思路的总结。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结构选型与建筑设计环节的联系,逐渐建立结构型式与建筑形态的关联,加强对学生建筑结构构思的培养。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为强化学生结构意识,同时考虑到课程学时、周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因素,教师可在教学中布置小作业:校园景观建筑结构选型设计,为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影剧院建筑课程设计的“大跨度”结构选型打下基础。这一作业任务的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初步掌握结构型态与建筑形态相融合的设计方法。作业设计任务为:进行校园滨水舞台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在的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等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来进行设计,强化从结构型式出发思考建筑空间设计的意识,完成建筑结构的手工模型制作,并完成景观建筑方案设计,然后进行方案汇报。教师应鼓励多样化选型的思路。在实践中,学生的结构选型種类丰富,包含了膜结构、桁架结构、网架结构、薄壳结构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应用和理解(如图3所示)。

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实践的优化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该课程单一授课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通过对建筑作品的结构型式进行自主分析、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参观学习,加深了对结构选型基础知识的理解。而景观建筑的结构选型设计则加强了学生在建筑创作时对于结构的思考过程,从而确立了建筑结构选型的基本思路。

四、结语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要满足建筑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本课程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基本素质、专业应用、实践创新三个阶段,通过逐级递进,不断优化完善,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探索,本课程在不改变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局部优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感谢何相聚、杜波、袁盈等老师对本课程教学探索的参与及对本文写作的帮助,感谢罗力莹、周忠长、王鑫刚等老师的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 史金飞,郑锋,邵波,等.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06-112.

[2] 杜云英,李永强.不同类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及类型偏好研究:基于全国224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0):41-49.

[3]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 杨海荣,宋建学.“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57-160.

[5] 吴一凡,倪丹菲,李宝宏,等.转型发展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中外建筑,2022(4):86-90.

[6] 陈朝晖,龙灏,廖旻懋,等.走出建筑结构教育的困境: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体系的重构[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13-18.

[7] 冯其红,杨慧,马建山,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68-71.

[8] 高明涛,庄金迅.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108-110.

[9] 李文平,喻 岩,任剑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9-92.

[10] 郭屹民.合理性创造的途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J].建筑学报,2014(12):1-6.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建筑学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