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类招生制度实施中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3-06-09钱存阳

大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应用型本科困境

钱存阳

[摘 要]近年大类招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采用,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类招生有利于通识教育、个性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就业等,这是其被广泛认同的基本逻辑,但其实施在学生专业选择、通识课程开设和专业评价等方面,存在有悖于以上邏辑的困境。为了完善大类招生制度,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能力、科学设计分流操作环节、完善适合大类分流的课程体系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类招生;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121-0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随着大类招生制度的广泛推行,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部分学生、家长甚至高校教师对该制度产生了质疑。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442万条数据表示大类招生有“坑”。可见,大类招生实施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当下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学科、专业交叉越来越多,新工科、新文科思想越来越得到共识,从理论上说,大类培养符合这种趋势,但现实中的种种背离现象,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大类招生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还是实施层面出现了问题?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类招生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类招生制度的基本逻辑分析

大类招生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一种尝试,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已较早实施,后逐步被世界其他大学效仿。我国自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以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也先后实施,随后在全国各类高校中推行。大类招生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其符合人才的培养逻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促进个性发展

大类招生不拘泥于具体的专业,增加了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偏好和禀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实现个性发展和理性选择的完美结合,这彰显了现代高等教育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利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大类招生的宗旨和理念,本意是培养健全的人,着眼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最早的通识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达到心灵的升华。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专业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专业人才。学校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专业分流后对学生实施与个性相结合的专业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宽类多,选择的专业符合个性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精耕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通识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分流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分流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另一方面,专业为了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的建设质量。这两方面共同作用,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促进学生就业

专业招生制度有利于体现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专业分流前的通识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结合自身优势,选择符合自身能力发展的专业,则提高了学生和专业的匹配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专业分流能促使专业面对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内容,促使培养目标更加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大类招生制度能促进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二、大类招生制度实施中的困境

(一)专业选择理性不足,无法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大类招生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基础教育,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知专业,辨别自己的专业偏好、兴趣、职业定位等,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选择。实现此目的,离不开信息、时间和能力的支持。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进行专业分流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学生要么还沉浸在体验大学的新鲜感之中,要么还在为分流而学习,很难对专业选择和自我发展等情况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同时,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功利性过强,面对繁杂的碎片化信息,很难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便会出现很多有悖初衷的情况:专业选择“随大流”或盲从父母的老经验和同学间片面的认知,趋从性、盲目性明显,专业选择错位现象普遍,更有学生根据毕业的难易程度选择专业。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专业人为地“冷热”分化、志愿拥挤、满足率低,同时还会造成在专业分流后期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班级观念不强,没有满足志愿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专业学习氛围差等问题,因此这样的专业分流更谈不上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通识课程开设不足,无法实现通识目标

大学的通识教育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多交叉”的课程学习,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在专业领域自我发展、创造的通识人才,即通过专业载体,使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向人格健全的社会职业人的转变。通识教育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撑。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大类主要是根据一级学科划分的,专业大类的通识教育至少应包括专业素质通识和专业基础通识两类课程,也就是公共基础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大类招生的现实中,阻碍通识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问题是:(1)缺乏对通识课程的规划、梳理和整合,有的仅仅是对过去“按专业培养”的课程进行简单的重新划分,换汤不换药,或仅仅增加一些目的性不强的选修课。(2)条件不足。大类培养通识教育需要有较强的师资、齐全的学科门类以及相应的教学配套措施,而现实中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强、学科门类少、配套措施不足,导致通识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目的性不强、开设条件不足、水分较大,最终达不到“通识”的要求。

(三)专业评价脱离社会,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的核心是供给对需求的有效满足,虽然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多面性,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仍然是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人才和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主要取决于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学生对专业的偏好是影响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专业设立的根本依据。这是因为专业是面向社会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业偏好是基于个人需要的,只能代表学生个体愿意选择何种专业技能来满足社会需要,如果用学生偏好来评价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势必会造成评价错位。

当前的专业分流,因学生非理性选择而形成了仅根据学生人数多少而得出的所谓热门和冷门专业,而专业分流马太效应使热门越热、冷门越冷。这必然导致以下结果:(1)冷门专业被错杀,造成该专业对应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导致供给过剩,就业困难。(2)冷门专业差生集中,学习氛围差;热门专业好生集中,内卷严重。这两种现象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3)冷门专业教师积极性降低,建设质量下降;热门专业教学条件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降低。这些结果最终会带来以下影响:一方面是学校为迎合学生,根据学生偏好来增减专业,导致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是部分社会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这些影响最终会降低高等教育质量。

三、完善大类招生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前大类招生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出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分流环节,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大类招生制度。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能力

人的选择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理性选择是建立在目标明确、能动的思考基础上的,而盲目遵循外部诱导和从众的选择都是非理性的。理性又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工具理性追求的是效率或功利,价值理性强调行为的价值取向,两者只有统一才是完整意义的理性。但现实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强化,价值理性被弱化。就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而言,其价值理性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但一些学生的选择要么非理性,要么功利化,忽视价值、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帮助其做出完整的理性选择。

1.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在专业分流中尤其重要。专业分流前,学校应通过各种讲座、相关课程等,告诉学生分流信息的来源,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利用各类信息,提醒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应考虑影响因素、专业的价值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理性决策能力。

2.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大学通过专业教育,最终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职业规划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系统化、科学化思考,它促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个性、能力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然后再选择最有利于能力发展的专业。职业规划过程也是学生对专业选择进行完整理性思考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平台体系,做好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利用社会热点、职业社会实践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能力。

3.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理性认知专业是专业选择的前提。专业信息具有特殊性和系统性,学生普遍对专业存在认知壁垒,容易断章取义和形成碎片化认知,不利于决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大学都有本科生专业导师,我国基本上是配备辅导员,但很多辅导员对专业信息的了解不完整,其认知的片面性容易在专业分流中引发蝴蝶效应。专业导师了解专业和学生,和学生联系紧密,能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获得学生信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二)科学设计专业分流操作环节

1.科学设计专业分流时间。专业分流时间应根据专业和培养类型来定,一般而言,对于应用型学科大类,可适当延长专业分流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受通识教育,了解各方信息,提高决策能力。对于跨学科的大类,专业区分显著,专业技术基础要求高,可适当提前分流,以便于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专业分流时间下限是保证学生获得足够信息、形成理性选择能力的保障。具体时间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科学设定专业容量。专业容量就是专业人数。各专业的资源条件、建设情况等不同,决定了专业承载量的不同。另外,专业设置是面向社会行业需求的,除明显不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以外,一般应建立保护机制。因此,学校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设定专业容量,合理监控,这也是专业分流价值理性的体现。国外很多高校在专业分流时,都会进行容量限制,而不会任由学生选择而导致分流失控现象产生。

3.丰富信息供给渠道。正规信息不足,学生就会接收到非正规的、不准确的或碎片化的信息,这样学生就会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甚至会被误导。学校可通过以下方法丰富专业分流信息:(1)发放学生手册、专业介绍文本材料,以及推送相关专业介绍、就业信息、招聘网站等。(2)开设讲座,讲解分流政策、专业选择知识和专业设置的思路、能力目标、建设情况、课程体系的逻辑架构等。(3)指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企业和社会了解专业,邀请企业工作人员、高年级学生、专业教师举办讲座等。(4)提供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对个性、兴趣、职业倾向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判别认知。

(三)完善适合大类分流的课程体系

大类招生的优势就是重通识、厚基础、精专业,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首先,完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注重素质类通识教育,不一定和专业有直接聯系,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践基础课。开设之前应该系统思考现代学生需要具备哪些人文、科学素养以及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知识,然后系统梳理、整合,构成体系。同时,还应该增加选修和实践课学分,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差异化课程选择空间。

其次,完善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大类平台课注重专业大类公共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可以拓宽专业口径、促进专业学习,也是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大类平台课要遵循宽口径、重交叉的理念,突出学科知识的交叉。因此,第一步要考虑大类专业要求有的共同学科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共同遵循的方法体系等。第二步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课程生成法则,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课程和课程体系。

最后,完善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这些课程突出专业差异,体现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精准对接。因此,先要对社会行业需求进行调研,再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开设课程;同时,由于现代行业对复合、交叉知识需求越来越高,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为增加新课提供机会;还要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大类招生制度注重通识教育,是“宽口径、厚基础、多交叉”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符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高校应该在充分理解大类招生制度核心要义和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对原来按专业招生的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而不能换汤不换药,否则会有悖初衷。

[ 参 考 文 献 ]

[1] 江金启,王振华,吴东立,等.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7(2):55-60.

[2] 郇秀红.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大学生专业选择现状及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3] 吴勋,武月.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评论,2016(9):42-45.

[4] 赵长山,何付丽,樊东.专业分流:高校按类招生瓶颈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15-17.

[5] 谭颖芳.选择与引导: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 万俊毅,尹然平.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47-50.

[7] 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8] 陈宪民.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105-106.

[9] 李剑欣.高校大类分流过程中的学生专业选择意愿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3):110-112.

[10] 王京芳,曾又其,杨艳.院系按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与通识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1):55-58.

[11] 李晓波.高校通识教育管理體系建设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76-89.

[12] 赵朝辉.人工智能视域下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9(4):35-3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应用型本科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