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3-06-07马晓文李雯茜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劳动教育

马晓文 李雯茜

[摘 要]劳动教育是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普遍与专业教育脱节,并出现了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内涵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基于此,从专业思想引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专业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不断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现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间。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成效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直接相关[1]。

1 新时代劳动及劳动教育的特点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内涵,不仅肩负着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的历史责任,还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时代使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 新时代劳动形式的改变

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新时代三种主要的劳动形式。日常生活是劳动教育依托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坚持从实际出发,并将其作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做一个讲奉献、求务实的时代新人。

人们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进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叫作生产劳动。新时代生产劳动不同于以往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生产活动的高度智能化。对于大学生来说,生产性的劳动主要有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的机会,实习弥补了这其中的断层,对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更加深刻地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过程中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服务性劳动指劳动者在从事服务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直接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要的劳动。青年大学生从事服务性劳动的机会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义工、家教、勤工助学等。还有很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这样的服务性劳动对提升志愿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征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人类的劳动形式和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劳动逐渐呈现出合作型、虚拟性、独创性的特点[2]。

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在育人环节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劳动教育依然被简单地化为单纯的体力劳动,甚至被异化为惩罚手段、娱乐活动。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流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技能。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物质劳动教育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物质劳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具体的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新时期时代背景,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2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时期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或未开设相应课程,或停留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下,认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并无实质用处。这一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忽略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的培养。

2.2 劳动教育缺少上层规划

科学规划是正确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为高校应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但文件涉及的只是一般性、普适性原则,尽管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但大多数都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未能结合各阶段的劳动教育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相应的劳动教育大纲和劳动教育配套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将过程中的具体目标细化,才能把劳动教育落在实处。

2.3 专业技能与劳动教育脱节

目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片面化倾向,表现为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单纯的体力劳动,这直接造成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认知的偏差。高校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训练的专业技能不相干,未突出学科、专业特点,限制了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创造性,对于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运用专业技能感到困惑,难以培养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可行性論证

3.1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认知领域方面,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大多数指向他们未来的职业,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劳动产品,同时也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在技能领域方面,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会使学生掌握社会必备的学科与劳动技能,学生在思考问题、吸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理解专业知识的运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脑力劳动的不易。在情感态度领域,将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他们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建设者[3]。

3.2 劳动教育是构成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应当成为各专业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专业应当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3 专业技能是劳动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

专业技能是劳动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和特色方式[4]。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本就是外化于行的体力劳动和内化于心的脑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中华传统才艺是该专业的必修课。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需要掌握一门及以上的中华传统才艺,学生在才艺课上学习剪纸、中国结、刺绣、水墨画等技能,同时也上了一门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课,掌握了劳动技能。在上中华传统才艺课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制作一件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创作一幅中国水墨画的不易与艰辛,树立了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营造了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使劳动教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4 基于专业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4.1 依托专业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劳动观

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期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最佳时期。

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注意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展卓有成效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要求其具备简单的劳动能力。只有正确的劳动精神才能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所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只有教师具备科学、高尚的劳动理念,才能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有正确的思想引领,确保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成效。

4.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劳动教育要求

要将劳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位置,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充分挖掘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劳动教育特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培养具有深厚劳动情怀、扎实劳动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课程体系中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在公共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专业课中以建立在专业特色基础上的劳动技能培养为主。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本专业以培养具备进行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才为目标,中华传统才艺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中华传统才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包含鲜明的劳动育人要素,如刺绣、拓印、工艺美术、脸谱、雕塑等。在传统才艺学习中,既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

4.3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构建富含劳动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更要结合专业就业方向和专业技能,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科学的劳动素养、包含劳动教育要素的专业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在课程板块上包含劳动观念树立板块、劳动教育“专业+”板块、劳动创新板块、劳动就业板块四个板块。

劳动观念树立板块在校内教师基础上采用双师制,邀请校外相关行业劳动工匠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专业+”板块采用“校内+校外”的模式,融入专业相关劳动场景,在专业教学中加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创新板块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劳动就业板块结合专业见习、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铸造劳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4.4 提高师资队伍劳动素养

高校劳动教育育人质量的高低与师资队伍劳动素养的高低直接相关。師资队伍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高水平的劳动素养是高校劳动教育质量保证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劳动技能、高水平的劳动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打造一支贯通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指导教师要各司其职,全方位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水平。

4.5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要将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引入学生素质考核,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必须结合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要素特点,制定合理的劳动评价指标体系,将结果作为学生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6]。

5 结语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科学的、高水平的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是落实劳动教育育人、培育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学生专业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具有高尚劳动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J]. 中国人才,2020(5):5.

[2]范涌峰.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 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3]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文集[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郭晓云.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19,37(6):112-117.

[5]时伟.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特征、架构与实施[J]. 中国高教研究,2022(6):85-90.

[6]沈希. 罗黎敏. 杜学文. 高校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路径——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21(9):77-82.

猜你喜欢

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劳动教育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