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3-06-06齐再前林妍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新文科路径探索

齐再前 林妍梅

[摘 要]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但目前传统教育理念的羁绊、生源变化的挑战及文科教育本土化转型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新文科建设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方法路径不明以及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开展了“学科融汇纵向到底、产教融合横向到边”的新文科建设路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 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3-0037-0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restricted by such factors as the fetter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the challenges of student source changes and the inadequate lo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ch as unclear function orientation, unclear method path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r talent training.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taking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has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path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to the bottom,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the edge”,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New liberal arts;Path exploration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向多元范式转变,我国正处在从高等教育大國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新文科建设作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科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教育革命,是关乎高等教育振兴和民族振兴的大事,是我国从不同层面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以迎接世界即将发生的各种挑战以及服务“两个大局”的重要举措。

1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人文社会科学的缘起和目标在于揭示现实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方法论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此,对新文科建设的研究和探索要认清时代发展大势,回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

1.1 新文科建设应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指引作用

新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在大力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及物种灭绝等风险,以及个人精神迷失、信仰缺失和意义危机等问题[1],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伦理道德不断被冲击,心理疾病持续增多。炫目的科学技术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亟待通过新文科建设实现价值重塑。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指导、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因此,新文科建设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应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在各关键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时代性和思想性作用,在思想理论文化建设上形成塑造力、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支撑力、引领力。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2 新文科建设应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准

任何国家教育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土壤之上的。每个国家的教育因各自国情、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有着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内生规律。新文科建设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战略方向,深入思考本土情境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规律[1];要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标准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原创性的新理论和新思想;要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背后的事理、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和原理,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新方法和新范式,为世界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贡献学术新知,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1]。

1.3 新文科建设应基于问题导向,创新发展范式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除了要有国际可比的硬指标,还应有一套自主、成熟的发展范式[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在由专门化向整体化演进,知识产生方式由学科导向转为问题导向,知识复合和学科融合成为主导性趋势和创新源泉,学科建设进入“融合科学”或“后学科”时代[4]。为此,新文科建设应拓宽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改革,调整升级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创新发展范式。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这些“新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5]。新文科建设发展的范式应立足中国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分析问题的思辨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和思想力,培养能够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时代新人。

2 制约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学科设置上看,除了新增的交叉学科之外,在我国现有的13个单一学科门类中,文科有8个: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學、艺术学,文科专业数占专业种类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学术工具化和专业精细化带来分科治学、学术壁垒的封闭性现象,出现了知识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割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1 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牵绊着新文科建设进程

纵观百余年的中国大学发展史,一直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技能主义的规划和纠缠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就教育层面而言,仍被一些深层次的难题所羁绊。如过度关注“智育”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导致学生发展不全面,这种“工具主义”理念长期影响制约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比较关注社会对大学的各种排名,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以及文化追求有一定差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快速重构,迫切需要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全面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文科体系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2.2 对生源基本状态的认识影响新文科建设成效

新时代的大学生生于网络时代,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生活的态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期盼等与以往任何一代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一直迟滞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尚在探索阶段,而ChatGPT、ChatExcel、MOSS等智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已经扑面而来。在文科教学中,知识单向传输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仍是教学常态,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依然欠缺,考试方式重知识点而轻实践能力和素质养成的局面难以打破,尤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另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略显不足;加之部分学生对高等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高校只有在充分了解生源基本状态的基础上,面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在智能技术、人的思维行动、教育实践三者之间建立新型教育生态,使智能信息技术切实赋能于师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才能助力新文科建设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2.3 高等教育本土化转型不到位影响新文科建设速度

中国的大学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建设与改革,但要成为世界顶尖级别的大学,仍需加快本土化转型速度。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然而,要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还必须加速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方面的改革创新,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寻求全面的重大突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也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紧迫性、难度及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转型既是重新审视自我文明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觉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创新中国理论的学术体系,构建用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更要基于中国问题和经验产出新知,以全球视野和能动思维用中国理论讲述世界故事,不断扩大中国理论的影响力。

3 应用型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应用型大学是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时代新人培养的成败,对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至关重要。新文科不仅是一个新概念,更是一种新理念,是文科领域重大的全方位改革,不是打补丁式的修修补补。因此,应用型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上要厘清制约改革创新的关键点,落实守正和创新这两大重要任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3.1 应用型大学文科教育的“新定位新功能”问题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科学技术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深沉的人文社会科学却显得无力、保守,更眷恋过去、留恋传统。于是,有人认为新文科就是用新技术改造旧文科,进而将新文科定位于技术化、理科化的文科,这是对新文科的误解。爱因斯坦曾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之外。”[6]面对纷繁复杂和快速变化的世界,人文社会科学更需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批判思辨的精神回应时代之问,发出时代新声,指引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应用型大学则需要主动回应国家的战略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系统分析应用型大学文科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之间的互动规律和未来趋势,梳理文科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偏差,确立新时代高校文科教育的新定位新功能,推动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3.2 应用型文科人才核心素养提升的方法和路径问题

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首先要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聚焦新时代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积极面对科学技术变革,系统分析和研究如何对现有文科专业进行优化、改造、提升和赋能,加快对新专业、新方向的探索,将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优秀实践成果纳入人才培养过程。在文科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着力研究如何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面向智能时代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规律,以哲学式的沉思重新思考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重新审视为人之道,挖掘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增长点,重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同时,应用型大学应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推进新文科内部融合及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以致用能力,并从思想根源上把握好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社会、时代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开发潜能、升华追求。

3.3 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支撑问题

应用型大学存在重专业轻学科的误区,新文科建设要厘清学科建设與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科内涵是人才培养之本,直接影响怎样培养人。承担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是通过一整套刚性或弹性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活动实现的,而这些课程和教育活动是以学科为基础开设或组织的,学科内涵的不同导致开设课程的学科方向、优势、特色各有不同。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新文科建设要深入研究如何依托学科发展有效支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文科内部融合和文理交叉融合推动新专业、新方向、新课程的建设,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关系,建立多元知识相结合、多元学科相融通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同时,应用型大学要加强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切实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加速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4 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新文科建设路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新文科建设要尊重文科自身所固有的学科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创新的本质,充分体现跨学科性、现实性和技术性等特征,将文科自身的先进理论与中国特色有机融合是文科生存、发展和强盛之路。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有文、史、经、管、法、艺、教7个文科门类下的38个专业。学校以培养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文科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学科融汇纵向到底、产教融合横向到边”的路径探索(见图1),在核心素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

4.1 树立新文科发展理念,强化“问题导向”的研究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7]这不仅是对理论研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就是要从学科导向转为问题导向,立足时代需求,以问题为牵引,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领域,把各学科力量汇聚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下,汲取多种学术给养,增进互通互促,形成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的重塑。

学校从研究文科新增长、新变化的诱因和动力入手,结合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明晰新文科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将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来推动文科新增长,重构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适应高技术含量、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5维素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学校将此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根据总体要求进一步具体细化并落实,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学校依托新文科建设,修订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新文科教学学术氛围。近两年,学校围绕新文科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信息化融合等方面,获得8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高等教育学会的规划课题与专项课题、7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7项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的立项研究,引领广大教师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新专业、新方向的凝练发展,推动创新与变革,强化新文科实践。

4.2 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瞄准高等文科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间的互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拓宽人才培养跨度,以“四新”交叉融合为抓手,优化升级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差异化实践,推进“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多路径协同”的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以大思政引领、新技术赋能,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多元联动,推进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以现有文、史、经、管、法、艺、教7个文科门类下的38个专业为实践对象,以高精尖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分类研究,推进特色发展:文、史明德修身,经、管、法经世济民,教育固本强基,艺术培元润心。同时,学校结合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互融、互通、共学、共享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助力学生积累跨文化知识、加强新技术应用、丰富人文情怀,形成应用型大学新文科人才自主培养特色。

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通过深入跟踪和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把新技术、新实践、新方法等融入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图谱。学校通过多路径分类研究,构建出特色模式:文史类、艺术设计类专业扎根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挥校内“北京学”高精尖学科的优势,强化文理交叉融合,着力于“+文化”“+信息技术”,形成了“扎根北京、文化培元、集成融合”的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管类专业面向新经济“数智化”发展趋势,构建了多元互动的“全链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备跨界融合、整合思维和敢闯会创能力的新财经人才;教育类专业瞄准北京基础教育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善于教育反思的小学教师与学前教师,构建了“校地、理实、通专、专思、一二课堂”的五融合培养路径。

4.3 秉持新文科精神要义,加强新文科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创新

大学是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北京联合大学秉持“塑造时代精神、涵养中国价值、应对世界挑战、回应科技发展”的新文科精神要义,推进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按照OBE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持续改进的理念,将新文科人才的五维核心能力素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设计中。学校通过产出导向、学科融汇、产教融合、技术赋能,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融通”的新文科课程体系。基于应用领域具有交叉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学校对现有专业和课程持续进行更新、优化、改造、提升和赋能,同时加快新专业、新方向、新课程的探索与增设。学校出台了《本科教学教授团队建设方案》,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打破学科壁垒,集中优质教师资源,跨学科、跨学院组建教学团队;重点建设了一批新文科通识教育课程群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群,打造学科群协同共育生态机制;建成人文北京、京彩燕韵、京华风物、北京红色旅游文化等“北京味道”系列新文科课程,并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学校聚焦新文科教学的真实问题,通过教改立项、课程立项、教学设计比赛等方式,促进广大教师围绕“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创新,重点着力两個方面:一是加强问题驱动和整合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分析和现实批判的意识,发现现实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进行跨学科知识建构与整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文科教师信息化素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生—教师—资源—环境”混合式学习生态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建构知识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需要进一步聚焦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基于问题导向,创新发展范式,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中国特色。高校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突破学科边界,创建新知识话语体系,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变革,促进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飞.新文科建设:“新”从何来,通往何方[N].光明日报,2021-03-20(1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3]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好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EB/OL].(2022-08-23)[2023-02-05].https://qa.tongji.edu.cn/20/f4/c8937a270580/page.htm.

[4] 陈振明.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视野中的公共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2(1):19-25.

[5]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5-11.

[6] 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16)[2023-02-0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责任编辑 白丽媛;责任校对 齐蓉晖)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路径探索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