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防控

2023-06-05洁,马炼,杨

云南农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条矮缩病传毒白背飞虱

林 洁,马 炼,杨 梅

(开远市植检植保站,云南 开远 66160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开远优质稻上的一个新病害。近年来发病面积逐渐扩展至258.7 hm2,病丛率由最初的12%扩展至47%(最重田块),损失率达35%。为保证开远市优质稻产业稳步发展,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及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示范研究,在为害情况、主要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

1 发生背景及现状

1.1 发生背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是200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并于2008年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eoviridae)。其传毒媒介主要为白背飞虱。截至2009年,先后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发生面积约33.3万hm2,失收面积6 666.7 hm2。

1.2 现 状

开远市2011年6月始见于大庄回族乡大庄村寨脚的极少数稻田,发生面积超过6 600 m2,发生品种为优质稻云恢290,生育期为分蘖期至拔节期,病丛率0.07%~0.12%;目前发病面积已扩大到羊街乡的羊街、古城、杨柳、红土及大庄乡的大庄、龙潭等村委会,发病面积258.7 hm2。最重发病田块病丛率47%(大庄乡龙潭村委会仁寿村),损失率35%;一般发病田块病丛率10%~15%,损失率12.5%;最轻田块病丛率5%~9%,损失率6%,随时间推移呈逐年上升趋势。

2 调查研究分析

2.1 发生为害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为害程度因种植区域存在着较大差异。发病老区发生及扩展速度、受害程度低于发病新区。同时发现发病老区和新区的育秧方法、施肥、栽插、稻飞虱防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 本田发生为害主要症状及表现形式

水稻大田分蘖期至拔节期形成整丛丛矮。受害丛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短条蜡线(蜡白色),后变褐色短条瘤状隆起。整丛拔起可见根系短、小、少,黄根、黑根多,白根少,整丛丛矮不生长、不抽穗、不结实,常提早成丛枯死。

2.3 本田发生为害特点

大面积调查发现,本田发生为害程度随育秧方法、施肥品种及配方、栽插深度、白背飞虱防控效果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2.3.1 不同育秧方法及栽插深度

湿润秧移栽田块重于旱育秧移栽田块,深插深栽田块重于浅栽浅插田块。湿润秧移栽田块栽插深度7~8 cm;旱育秧移栽田块发病极轻,栽插深度1~2 cm。原因分析一是湿润秧为打孔塑料薄膜平铺式育秧,覆膜时间一般为10 d,秧龄大多在50 d以上,秧田露地感染受害时间40 d以上;打孔塑料薄膜小拱棚旱育秧大多为全程覆盖,秧龄40~50 d,受害感染率极低。二是湿润秧秧苗较高,栽插深度较深,加之整田田泥过化,导致水稻移栽后返青分蘖期增长(高位分蘖现象突出),受害感染率增大;旱育秧秧苗较矮,大部分均为浅栽浅插,秧苗返青期短,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整个返青期及分蘖期较短,受害感染率低。

2.3.2 不同施肥品种(含配方肥)和施肥方法

不施有机肥而以化肥当家的田块重于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并与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的田块;不适时(迟氮)及不合理追肥(偏氮)的田块重于适时追肥、合理追肥的田块。原因分析为充分腐熟农家肥加适当比例的氮磷钾及微肥,能较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营养元素需要,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性强;适时追肥(移栽后7 d)、合理追肥(速效氮+磷肥)有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不贪青,不徒长。

2.3.3 白背飞虱不同防控效果

前期白背飞虱防控效果差的田块重于防控效果好的田块。原因分析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高危感染期一是秧田期,二是水稻返青期至分蘖期。这两个时期白背飞虱防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水稻受害后的损失程度,防控效果越好,损失程度越轻。

3 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传毒

3.1 发生规律

开远农户水稻大面积栽插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秧田末期、本田返青期均在白背飞虱为害及传毒时间范围内(未用高峰期而用始见期后15 d的调查数,是当虫口密度达到500~700头/百丛时,农户就开始用药防治)。

3.2 传 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带毒白背飞虱取食水稻而传毒。不带毒白背飞虱取食带毒水稻即可获毒,获毒时间为30 min,传毒时间为15 min。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水稻丛之间不相互传毒,水稻种子不带毒、不传毒。

3.3 不同发生时期为害及损失

水稻易感病期为秧田秧苗期的2~6叶期及大田移栽初期的返青期至分蘖期。苗期、分蘖前期发病产量损失率为100%;拔节期发病产量损失率为30%;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率为10%。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抓住关键时期防治

水稻秧苗期、本田返青期至分蘖期,重抓避虱、防虱、治虱等防矮工作。避虱即适当提早育秧时间和栽插节令,让秧田期和大田返青期尽量避开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传毒)高峰期。建议育秧时间为3月5—10日,移栽时间为4月20日左右(秧龄45 d)。

打孔塑料薄膜小拱棚可达到保温、保湿、防虱的目的;旱育稀植可培育带蘖壮秧,尽量缩短大田返青期,尽快度过易感染期(感染最重损失期)。治虱即在白背飞虱始见期(含秧田、早栽本田),百丛虫口密度达500头时及时药剂防治。

4.2 防治方法和药剂配方

虫口密度平均每丛达5头时为最佳防治时间,连续用药2次,间隔期7 d。每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 g+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60 mL对水50 k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 g+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 mL对水50 kg或3%啶虫脒乳油 70 mL+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 mL对水50 kg充分搅匀后喷雾防治。禁止使用菊酯类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并注意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4.3 平衡施肥

本田底肥以腐熟优质有机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为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供最佳营养条件,加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试验示范推荐施肥配方为亩施腐熟农家肥1 000 kg作底肥,追肥为碳酸氢铵40 kg、普通过磷酸钙40 kg、硫酸钾10~15 kg、硫酸锌2kg充分拌匀后全土层施肥或作水皮肥。注意选择晴天下午施肥,施肥时保证有浅水层。禁止偏施氮或迟施氮肥,禁止使用尿素(迟效氮)作追肥。

4.4 合理密植

推荐栽培规格,一为双行条栽,即株行距13.2 cm×(13.2+26.4)cm。二为单行条栽,株行距为13.2 cm×26.4 cm,浅栽浅插。

5 小拱棚旱育稀植操作程序

5.1 种子处理程序

每亩大田用种量1.3 kg,每亩秧田播种量25 kg。晒种1~2 d→清水汰选,漂除空瘪粒,尼龙网袋装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 h,足时清水清洗→清水浸种24 h,足时清水清洗→塑料桶下部放置干净砖块,将种袋放于干净砖块之上,上盖干净湿毛巾,捂种催芽至种子露白(一般16 h)即可播种。

5.2 秧床整理(播种前1 d完成)

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杂草少、水源水质好的田块。做好宽1.2 m、长20 m左右的有效墒面。亩秧床施腐熟细碎农家肥1 500 kg、普通过磷酸钙 40 kg、硫酸钾15 kg、硫酸锌2 kg,充分拌匀后均匀撒施于墒面,并浅锄10 cm左右拌入表土层中。

5.3 播 种

播种前浇透地水,播种后覆盖腐熟过筛干细粪(厚度以浇水后种子不外露为准),安装喷滴灌管,小拱棚上拱架后覆膜。注意小拱棚育秧起拱竹片长220 cm、育秧覆打孔膜期间随气温升高进行扩孔、揭棚头膜,建议全程覆膜(至移栽)。禁用鸡、鸭粪做底肥和盖种肥。

6 综合防控效果显著

通过调查研究开远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为害情况,总结出用打孔塑料薄膜小拱棚育秧可达到保温、保湿、防虱效果,旱育稀植缩短稻秧返青期可尽快度过易感染期,虫口密度平均每丛达5头时为最佳防治时间,腐熟农家肥与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合理密植可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达到有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保证开远市优质稻产业的稳步发展。定点调查人工收割时留下的受害矮丛,清点受害矮丛数,计算病丛率和损失率。开远市优质稻云恢290综合防控效果显著,防控示范区大庄村比非示范区仁寿村水稻病丛率减少14.34%,损失率下降12.35%(见表1)。

表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效果调查表(2020年9月15日)

猜你喜欢

条矮缩病传毒白背飞虱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毒氟磷药剂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试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