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情绪的颜色被看见

2023-05-31陈宇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艺术表达心理调适

陈宇轩

摘要:儿童绘画是儿童内心活动的体现,是儿童表达思想和情绪的重要工具。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利用绘画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基于学情,明晰目标,促进情绪觉察;切合需求,贴近生活,促进情绪接纳;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情绪表达。并结合倾听、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小学生对情绪的觉察、接纳和恰当表达。

关键词:艺术表达;情绪觉察;心理调适;儿童绘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6-0020-0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能通过心理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在问题讨论和分析中逐步发展认知,完善认知结构,提升对情绪的认知。

一、绘画心理调适的概念

“绘画心理调适”是指不受规则和技法的限制、个体自发的绘画创作过程,这种绘画对心理健康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根据正念疗法理念,个体关注当下,面对涌现而出的情绪,不加批判地进行觉察,允许其顺其自然地流淌、变化的心理觉察模式,对个体觉察、接纳、整合情绪的过程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

儿童绘画是表达自我、表达思想和意义很好的方式。儿童通过绘画的动作,在纸上出现的线条中获得快感。儿童画表达的是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不是成人思想的输入或体现。绘画是儿童对经验的组织和构造,这种构造既包括对物理客体世界的构造,也包括对儿童自我的构造[3]。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需要心理上的引导和成长,这对于学生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情绪管理能力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然而,由于能力的不足、缺乏经验,当遇到挑战时,尤其是出消极情绪时,他们往往无法去及时合理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常被情绪所控制,不断地情绪失控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内疚心理的产生,这对于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是不利的。每种情绪都是一种珍贵体验,学会识别情绪,理解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主题。

二、课程回顾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绘画对于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绘画使儿童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其觉察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课堂上的绘画对情绪认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见真实感受,重视情绪表达

在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课“情绪万花筒”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画自己一周的情绪涂鸦图,让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我边巡视边看学生画的情况。

(看到一位学生迟迟不敢动笔)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生:“老师,我不会画。”

师:“不会画?是想不起来这周的心情如何吗?”

生:“不是。我知道自己有哪些情绪,可是我美术不太好,画得很丑。”

师:“心理课不是美术课,只要表达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可以,不用在乎繪画技术。你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无须在意是否好看。”(学生作品《我的情绪涂鸦图》见图1、图2)

(发现这位学生通过简单的涂鸦和文字也能表达自己的情绪)

师:(继续引导)“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让你印象深刻的情绪有哪些,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

设计意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图式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皮亚杰提出“同化”的过程是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我鼓励学生克服对于绘画技术的畏难情绪,只是记录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在鼓励学生真实表达情绪的过程中要引发学生共鸣,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对情绪的影响进行分析,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更丰富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发展理论中的同化过程,产生了更多的认同感。

心理健康课的绘画不同于美术课,更多是“表达性绘画”,是指儿童利用绘画来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将绘画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儿童的绘画承载着意义,具有表达和交流的功能。

觉察自己内心的所有声音和感受,不评判,只是用记录的方式看到它们。不拘形式,不求精美,只要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即可,不否定、不评价,只是看见和呈现。比如可以请学生抽一点时间,闭上双眼,画一条不间断的线条,感受思绪在线条间的流淌。

(二)分析情绪需求,精准定制课程

某班主任主动找到我说A同学和她同桌小Z同学发生矛盾,小Z同学上课自言自语,发出古怪的声音,与别人发生很小的矛盾就口出恶言。我和A同学了解情况之后,将小Z同学叫到心理辅导室。

师:“你知道为什么请你到这里吗?”

小Z:(不知所措地)“我犯什么错误了?”

老师和小Z同学说明了A同学讲述的情况后问小Z:“你觉得她说的情况是真实的吗?”

小Z:“是的,当遇到不公平的事时我就很生气,很想把世界都毁灭!”

师:“看来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小Z:“是的,生气时火冒出来我根本控制不了。”

师:(表示理解)“人在生气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但我们需要控制生气,而不能被生气控制。”

“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去调整自己的生气情绪……”

除了此次个案辅导,还有学生下课找到我,说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我意识到小学生对于控制“生气”情绪有一定的需求,于是设计了一节课“你好,生气”。以绘本引入,让学生画出他们的“生气家伙”,并给它取个名字——我的生气“家伙”。通过绘画来觉察生气,进而宣泄生气的情绪。图3、图4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纲要》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其一是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二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1]。

皮亚杰认为“顺应”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刺激的时候,会对原有的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以求适应环境。在实践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如果教师积极引导,他们就能在不断同化中完善认知,深化对情绪的理解。

“你好,生气”这节课,以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情绪作为范例,进行迁移。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气家伙”画出来并给自己的“生气家伙”取个名字,进而外化自己的“生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觉察了生气情绪,合理表达了情绪。

(三)创设情景空间,动态表达情绪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停课、居家学习和返校,很多学生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有学生反映,居家学习期间害怕感染病毒,父母上班一个人在家害怕……返校学习之后,很多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出现厌学、焦虑等情况。

在返校第一节心理课中,我让学生回顾从收到停课消息、到上网课3天、上网课一个月、接到返校通知、正式返校的心路历程,画出自己的情绪曲线图(学生作品《我想开学的心情》见图5、图6)。通过画这段特殊时期的情绪曲线图,让学生觉察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动态变化,促进其对于情绪的整合。

设计意图:《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安全的氛围中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1]。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能力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疫情期间,学生经历了停课、线上学习以及返校,多个应激事件使学生产生各种情绪波动。通过画情绪曲线图的方式,让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路历程,能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以重新达到平衡。

居家学习期间,学生没办法和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通过学生的绘画和分享、老师点评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觉察不同事件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影响,促进学生整合居家学习到返校期间的情绪动态变化。

三、绘画心理调适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设计与实施

情绪管理主题是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儿童利用线条、图形、色彩来表达情绪和交流思想的绘画过程,实际上是儿童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绘画是以人的感知活动为基础的,感知活动中包含了儿童的积极探索、选择和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一)基于学情,明晰目标,促进情绪觉察

以绘画促进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面向全体,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觉察情绪:让学生体验并觉察到情绪,了解是哪些事件让自己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该情绪的持续时间是多久,情绪的强度评分等。

2.接纳情绪:让学生了解不同情绪的作用。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都对自身有独特的价值。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拒绝消极情绪,而是和它们做朋友。

3.恰当表达情绪:情绪需要表达,并且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去表达。

4.调节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二)切合需求,贴近生活,促进情绪接纳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选择一定要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切合学生实际需求。比如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害怕的情绪:看到疫情严重会害怕焦虑、担心自己会感染病毒、父母出去工作独自在家害怕、害怕在家学习效率不高等。受到疫情影响,居家学习的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情绪困惑是,如何面对害怕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

因此,在线上教学期间,我设计了“当害怕来敲门”“同心抗疫,静待春来”等主题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觉察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提高情绪免疫力。

(三)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情绪表达

1.倾听共情,巧妙提问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重要的访谈技术——倾听技术。运用在“情绪”主题的心理课中,倾听是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关注学生,认真积极地倾听,给予情感上的共情和理解。教师通过倾听共情,还原情绪发生的情景,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适时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情绪万花筒”一课中,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情绪涂鸦图之后,教师进一步了解是哪些事件让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该情绪的持续时间是多久,情绪的强度评分等。

接着,对情绪进行分类,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教师提出问题“积极情绪是好的,消极情绪是坏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引发学生对不同情绪作用的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多结合学生的需要,适当地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

2.自我开放,引发共鸣

自我开放技术也称自我暴露技术,是指心理咨询师在适当的情况下,公开自己适当的经验与来访者分享,协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感觉、想法与行为后果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在心理活动课堂中,为了真诚、走心,增加师生互动,教师要真诚表达自己并适度做出自我开放。

例如在“你好,生气”一课中,在主题活动“画出我的生气家伙——外化生气”这一环节,教师首先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气家伙”——“炸毛”,分享它的样子是牙齿尖尖、怒发冲冠,在备课时电脑突然死机时出现,以及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教师主动的自我开放,学生参照教师的示范,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将“生气”情绪外化,激发学生对情绪的理解和共鸣[4]。

3.小组讨论,互相倾诉

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要素是活动、体验和分享。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活动体验是课堂的重心,活动要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表演。

学生体验产生感受之后,要将其分享出来,心理活动课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真诚、尊重,不作价值判断,让学生敢于分享、敢于倾诉。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能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结。学生在小组中去表达和分享,不仅能展示自我,还会增加被关注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倾诉和分享真实的情绪感受,能增加学生的共鸣,也能从中感受到同伴支持,增加对于自我的觉察和探索。

心理健康课的绘画不同于美术课,更多是“表达性绘画”,是指儿童利用绘画来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将绘画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儿童的绘画承载着意义,具有表达和交流的功能。

四、结语

利用绘画的方式促进小学生对情绪的觉察、接纳和恰当表达。绘画使儿童可以看见情绪的颜色,绘画“能让儿童获得一种内在的效能感,让他们觉得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他们思想活动、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的产物[1]。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儿童的绘画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窗口,但我们不能简单凭借绘画中的某个线条、某种颜色来反推儿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當然,促进小学生情绪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绘画”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有哪些方式能够促进,也是今后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教师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童欣.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3] 李甦.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周隽.心理课怎么玩——心理教师实战进阶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

猜你喜欢

艺术表达心理调适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高三,我这样帮学生进行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