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必要保护形势下粤北采茶戏的守护与发展

2023-05-30赵如彬王奕郑烨婷王欣怡陈海花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应对策略

赵如彬 王奕 郑烨婷 王欣怡 陈海花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应对策略

一、粤北采茶戏存在的问题

粤北采茶戏和很多民间传统乐曲一样,在发展与传播上遭遇了止步不前甚至逐渐消退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和剧语言的民间化、本土化有一定关联。

首先,粤北采茶戏在语言上大量运用客家方言、谚语;而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等地,受众面小之又小。加上方言本身的局限性,会说、能听懂客家话的青年一代越来越少,而粤北采茶戏又只能依赖客家话来传播,缺少了载体的采茶戏,注定要走下坡路。

随着西方流行音乐的传人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这种快节奏的娱乐,粤北采茶戏这类小众民间小戏剧种被逐渐排挤出消费市场,其演员称“常出现台下观众少于台上演员的情况。”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去主动学习了解采茶戏这门艺术的,这也导致采茶戏的传承多局限于一批老演员,新鲜血液难于注入,对其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正如胡适在《发刊宣言》中所说:“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三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面。”我们目前正处于与胡先生相同的境地,只不过胡适先生针对的现象是古书无人读,而我们该反思的采茶戏无人看!老一辈演员终将会退出舞台,采茶戏的未来该由谁掌管,还是任由其消失殆尽,就像之前许许多多由于不被重视,而丢失的传统优秀文化那样。

其次表演者文化水平有待提升,采茶戏除了考虑唱腔外,还伴随一些舞蹈表演。采茶戏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十分考验表演者对生活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色彩的把握,因此要想提高舞台效果,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采茶戏作品,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表演者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吸引更多人去关注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再次,条件差,薪资低一直都是采茶戏难以普及推广的固定因素之一,这也导致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去从事这项工作,因此国家应该积极扶持采茶戏演出,设立专门的采茶戏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培养人才,扶持采茶戏表演团队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采茶戏,爱上采茶戏,并加入采茶戏的队伍中来。

另外,粤北采茶戏作为地方小戏种,也是祖辈们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艺术精品,存在传承方式固定单一、演出市场面狭窄等问题。因此,拓宽传承方式、扩大传承范围对采茶戏的普及刻不容缓。如今,各大媒体迅速发展,或许我们可以将采茶戏与当地旅游业融合发展,宣传采茶戏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让采茶戏走出乡村,进入大众视野。

二、粤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粤北采茶戏在早期是粤北茶农在劳动中放松的方式。茶农们将采茶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组合起来进行演唱来放松身心。随着茶叶的发展,采茶戏也逐渐完善。从简单的茶歌到和民间舞蹈渐渐融合,其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了具有一方特色的地方采茶戏,它是全国唯一一种以茶文化为内容而发展形成的独立剧种。粤北采茶戏现如今历史已有两百多年。清朝乾嘉年间,粤北和粤东北流行唱采茶,有许多采茶戏的记述如“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丽”。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走向省内及省外的市镇演出,在与湖南、江西一些剧种的交流中,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编演出《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古装戏。后由于战乱动荡,粤北采茶戏渐趋衰落。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分子的增多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审美要求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衰落后的采茶戏在这些年来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导致采茶戏现如今的发展与新的时代不适应、脱离广大群众审美要求的现象,出现逐渐消亡的危机。

从粤北采茶戏音乐特征中可以观察到采茶戏以通俗易懂、意简言赅为主要的采茶调曲牌,在粤北地区的民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其自身就带有浓厚的乡土人文特征和生活细节。所以我们要从这一点出发,保留采茶戏特有的音乐元素、乡土人文特点,与新时代产物相结合来促进采茶戏走人大众视野,提高人们对采茶戏的认识,推动采茶戏的发展。在采茶戏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保留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关系。如果过度保留,那么可能会导致采茶戏音乐逐渐走向消亡,在一个越来越窄小的圈子中独赏直至凋零;如果过度创新,又将使采茶戏音乐失去原有的音乐环境,失去独属于它的特色与风格,这样也就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其实只要我们可以熟悉、精准地把握采茶戏音乐元素中的规律与特点,就能大胆地摆脱原先守旧的思想观念,接受新时代思想,再充分运用现代音乐技法,汲取外来艺术的补给养分,创作出一首首与采茶戏相关联、具有采茶戏特点的歌曲,创作出适应新时代的现代采茶戏音乐作品。

为了发扬粤北采茶戏,我们可以与粤北仁化、曲江、乐昌等地旅游业相合作。粵北处于丘陵地带,山水秀美、气候宜人,自古更是有着茶叶的生产活动和饮茶习惯。在当地建立旅游风景区,要求景区工作人员穿着客家系服装,有组织地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过程中进行采茶山歌对唱。让游客体验到手动采茶、亲手制茶、亲身参与采茶歌等采茶戏特色活动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旅客切身体验采茶文化,不仅有利于采茶戏的传播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

三、粤北采茶戏发展创新的意义

粤北采茶戏从广东粤北客家地区传出,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重在“茶”与“戏”相结合,缺一不可。在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并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始流传。在如此浩瀚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粤北采茶戏不仅被一代一代的地区人民所需要、认可,更是慢慢渗透影响、传播至赣南、湘南与桂东客家地区,形成了人们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内容也不断地反映着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所尊崇的观念信仰、所处的生活环境。

虽采茶戏的文化底蕴繁盛,但促使我们保护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必要原因有二:一是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戏剧影视作品受到一定的冲击,大部分历史悠久,文化传播气氛浓厚村镇中的中后代不愿只待在一方天地,开始迫切渴望接触新鲜潮流的事物来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出大山。且不说代代发展,传承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僵化的普遍问题。如何使得青年一代自愿地传承文化,是一个难题。二是传统文化的一成不变。“继承”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保持”。文化的长久流传依靠的是巧妙的结合与创新思维的运用。若粤北采茶戏遇到纯粹的“拿来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也是十分危险的。要充分发挥茶文化与戏剧艺术文化表演的独特风采,两者兼备。倘若未经设计只是随意加入并不适合的元素,丢失了保持传统音乐元素在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的特性、特点,那么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也不可能让大多数群众喜爱和接受。“改革创新”四字也会变成利刃狠狠地反噬于我们所拥有的纯净的传统文化。

在现阶段看来,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与继承发展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扶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产业的“乡土韵味”,如何能使得它不局限于地域且能宣传地域所具有的特色,如何将粤北采茶音乐独有的曲调加上时代元素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加以运用最后向外部延伸,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真正听懂、理解并喜爱上我们中国自己最真、最纯的文化,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重量,从内而外地产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乐于走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文化,乐于自主学习传播它们,乃是我们所谈论、宣扬学习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四、粤北采茶戏现状

如今的粤北采茶戏,以轻喜剧为主,载歌载舞、优美动听、形态健美、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较适合表现浓厚的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粤北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独立剧种,其源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其是随着中原文化迁徙传人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粤北采茶戏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2010年粤北采茶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9年后,粤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一批县市专业采茶戏剧团相继成立,一些年轻人在相关部门的鼓励下,加入采茶戏剧团,一批传统的优秀剧目也得到整理和恢复。目前,粤北采茶戏仍有包括古装戏和现代戲在内的三百多个新创、新编剧目。如《采茶谣》《牛郎织女》《晒茶》《女儿上大学》《青山水东流》《粤北风情》《花里花枝开》等获奖名剧均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传统剧目在其多年的演出中,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其他优秀剧种的长处,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如韶关市采茶剧团的《霜雪山梅红》《阿添牯》等现代戏精品,好评如潮,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茶文化的发展和民俗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使观众能从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小卖杂货》就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粤北采茶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是教育人民、歌颂真善美、鞭策假恶丑的有力武器。

然而,20世纪末,全国戏曲形式跌入低谷造成人才的流失,粤北采茶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冲击、政府投入的不足,粤北采茶戏正面临着困难和严峻的现状。采茶戏表演人员的文化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条件差、待遇低等导致表演人才匮乏,表演团队活力不足,特别是近年,由于老一辈艺术家大多年事已高,相继辞世,目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人仅存一人,致使粤北采茶戏濒临绝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观众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粤北采茶戏逐渐淡出观众的生活,甚至是被遗忘。尤其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轻群体,对于粤北采茶戏非常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致使有着两百年历史的粤北采茶戏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唱了花鼓(花鼓戏即早期的采茶戏)十八夜,嫁走寡妇十七人”的风光景象一去不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粤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创了一批优秀现代采茶小戏。如《女儿的泪》,一个聪明而又年幼的女孩在妈妈将要走进铁窗之际,以她纯真的心灵给母亲上了一堂人生的教育课;《寡妇门前》,山村未婚青年农民冬生,在外地学会了建沼气池的技术后,回到家乡造福村民;《牛背坡奇事》,农民发仔富而不思进取、嗜赌成性,和妻子丑妹离婚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让久违的爱在心中默默复苏;《生日风波》,以小见大,从某个侧面塑造了该市一名基层纪委书记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形象。

五、粤北采茶戏的特色与传承

粤北采茶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

粤北采茶戏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蕴藏着众多的艺术、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内涵,对于当今中国的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粤北采茶戏作为经典地方剧种和传统文化代表,当地政府应该背负光荣的历史使命,并加强对采茶戏的考察、整理、记录、研究、挖掘和保存,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行创新和丰富,争取为当地人民和政府作出更多的贡献,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努力打造出粤北采茶戏的文化品牌,提高粤北文化形象和内涵,进一步为粤北地区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造福于当地百姓,最终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将粤北文化做强做大,使之走向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展现出其最大的风采。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应对策略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