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涉农职业教育

2023-05-30巫福星刘明炯

职业时空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巫福星 刘明炯

摘要: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促进“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指南。在新的发展阶段,涉农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农村人才的重大职责,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防止脱贫地区返贫以及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涉农职业教育受到偏见,导致生源萎缩,同时产生专业特色消弭、办学定位偏离等异化问题。涉农职业教育应实现以爱农为导向、为农而教的回归,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发展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才培养;涉农职业教育;乡土情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人才问题。2022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政策保障和创新工作机制为基础,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培养大量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人才,更加表明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当务之急在于培养大量的农业从业者,这就需要涉农职业教育发挥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涉农职业教育专业吸引力不强等。面对困境,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异化偏离,表现为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离农”现象等。要让涉农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振興中大有可为,涉农职业教育应当在破除困境的同时,在教学理念上回归“爱农导向”,在专业设置上回归“为农而教”,在办学定位上回归“教农本心”。

一、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面向农村发展、指向农业生产和服务农民劳作的涉农职业教育,是为农村发展建设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对涉农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上持续强化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建设的力度。面对覆盖面更广、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的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了解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一)专业为农,助力农村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教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强、工作技能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从社会上不同企业的需求出发,为合作的企业培养大量“定制性”的技术人才。涉农职业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环境、自然资源、风俗习惯等制订专业课程,围绕农村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和人才需要制订高级技术人才的育人路径。例如,作为全国农村振兴培养示范性高校的娄底职业技术院,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根植于“湘”乡沃土,绽放职教风姿,重点开展涉农大学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围绕农村振兴产业链,建设了家庭农场、农机智能生产、商贸服务、卫生服务等学科专业集群,还设立了园林科技、畜牧兽医等22个涉农学科。涉农职业教育在制订精准育人路径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以能力素质为立身之基,培养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参与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二)专业性强,为乡村振兴献“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面对新形势,具备新技能和新的生产劳动知识的人才才能适应新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而农业技术具有自身“规定性”,涉农职业教育应根据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灵活施行“依农时教学”“农学交替”“师徒制”等教学模式。[2]通过教育将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农人”,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劳动,使他们学会将大数据、机器人等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搭建实践基地上,为契合乡村发展,融合新业态、新企业和新模式,涉农职业教育致力于搭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平台,能让学生在实习期间真正体验到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流程。

(三)导向性强,为乡村人口“扶志”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所谓“扶志”是指从思想、观念、信心等意识层面,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树立起脱离贫困的信念和志气;所谓“扶智”是指从知识、技术、思路等操作层面,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综合能力。2020年,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成了“三农”的工作重心。实现乡村振兴,防止再次返贫,就必须对乡村人口实施“志智双扶”。若只是从经济上扶贫而不从观念上扶志,就难以达到扶贫的目的,造成脱离贫困的群众因志向短浅而再度返贫;若不扶智,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就会使得脱贫群众知识匮乏、技术欠缺、身无长物。因此,要让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就必须实施“志智双扶”的策略,从而激发贫困地区的活力,形成“志”与“智”的合力,实现乡村振兴。

涉农职业教育应重视思想层面的价值引导,为学生树立乡村振兴的信心,提高他们对乡村发展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思政向学生展示“三农”发展的美好前景,营造“爱‘三农,为农村生态发展而发展”的职教文化氛围[3],让他们树立“以农致富”的信心。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政策、经济等方面对涉农职业教育给予大量的扶持,以展现涉农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独有魅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庞大的农村群体,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短板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农学无用”:家庭文化资本认知偏差对涉农职业教育的偏见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进村,90后不提入乡,00后不当农民”,这成了当代人的真实写照。这种“跳农门”的心理使得大多数学生以及家长对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强的心理抵触。[2]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我们很容易理解涉农职业教育被打上“学农无用”的标签这一现象。从家长角度出发,他们利用自身已有的文化资本介入儿女的教育,期盼他们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是为他们提供文化资本的重要场所,文化资本能给他们提供知识与技能。在这种文化资本功利性的影响下,家庭认为涉农职业教育不能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和良好的工作,这体现着个体对涉农职业教育的偏见。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涉农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较少,并且在20年间持续走低,学生不愿务农,家长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农,这成为农学专业招生困难的原因之一。社会层面对农学专业存在偏见,导致涉农职业院校数量以及涉农专业招生规模逐年萎缩,不少农学专业被迫撤销停办或升格合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二)特色消弭:吸引力的缺失与专业的萎缩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涉农职业教育应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的发展趋势,从专业开设、课程构建等方面进行调整,着力提升专业设置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匹配度与适应性,以提升其吸引力。[4]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涉农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职业发展不理想。当前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对于农村出来的学生而言,即使不接受此类教育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到很多,甚至实用性更强,因此涉农专业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受到生源竞争以及就业预期的影响,涉农职业院校开设更多“热门”的非农专业来吸引学生,例如,广西共有40多所农业职业学校,但开设涉农专业的院校不足20%,超过80%的院校开设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各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涉农专业逐渐被非农专业取代,农业职业院校特色逐渐消弭。

(三)定位偏差:办学导向偏离“三农”发展需求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涉农职业教育,是独特的职业教育类型,其功能、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指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贡献最为直接,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优势。[5]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涉农职业教育呈现出“轻农、离农、去农”的办学倾向,办学模式逐渐与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技能培训趋同,办学功能单一化,呈现出盲目追求升学率和单纯输出劳动力的错误导向。这一倾向偏离了“三农”发展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涉农职业教育在教育对象的定位上就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地将教育对象定位为农村务农人员和與农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将涉农职业教育等同于农业教育,以至于在专业设置定位上偏向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受到“普教化”的冲击,涉农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逐渐偏离为乡村振兴培养优秀人才的定位,将教学的任务设置为提高升学率,并且一味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来应对高考,使得职业教育陷入与普通教育同类竞争的困境,但从最终的升学率对比来看,由于普通教育有着更强大的师资力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专业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升学率并无优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职业教育的回归逻辑

涉农职业教育在社会偏见、普教冲击等不良倾向的冲击下,呈现出专业特色消弭、办学定位偏移等异化问题,导致涉农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乡村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涉农职业教育都应以“三农”发展需要为面向,结合农业分类、农业标准、农业发展需求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等,引导涉农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农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农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涉农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彰显专业特色,提升自身吸引力,为乡村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乐做“新农人”的乡村振兴人才。[6]

(一)培养乡土情怀,回归爱农导向

实现乡村振兴,涉农职业教育既要在物质层面发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更要兼具在精神层面的熏陶,传承乡村文化,培养乡土情怀,回归爱农的精神导向。数据显示,约有50%的高职院校学生为农村户口,而中职院校农村户口的学生高达80%,由此可见,广大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具有一定的乡土情怀,是助力乡村振兴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群体。但在“跳农门”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不愿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人才回流量少,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在此背景下,涉农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结合课程思政,引导农学专业学生确立“爱农”“为农”的价值取向,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向心力和对农村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

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应以开展爱农、为农的主题教育为主要方式,通过讲述农科故事、农耕文化,加深学生对“三农”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为农价值观,提高学生为农的信心,培养爱“三农”的乡村振兴人才。

(二)彰显专业特色,回归为农而教

为彰显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涉农职业院校应明确“为农而教”的专业设置理念,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坚持以新时期“三农”发展需求为导向,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形式,强化为农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职业院校应做到“随农季”“邀农家”“合农岗”“做农事”和“尊农俗”。所谓“随农季”就是根据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以农忙和农闲的不同时期为导向,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例如在春季学期开设春耕农业知识,做到“随季而教”。“邀农家”意指邀请农学方面的专家为学生授课,他们可以是农业企业家,也可以是农田间的“土专家”,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专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知识或实践经验,为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合农岗”要求涉农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以乡村振兴人才岗位需求为导向,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农事”即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因此,涉农职业教育需要搭建相应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生产实践中收获农业生产技能。“尊农俗”,农耕习俗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农耕习俗,并且农耕习俗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涉农职业院校不能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随意破坏当地农耕习俗,要做到尊重和宣传地方农耕习俗,这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重要方式,涉农职业院校可结合当地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宣讲、比赛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三)明确办学定位,回归教农本心

明确办学定位是涉农职业教育在轻视农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涉农职业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办学主体,应自上而下对涉农职业教育的性质达成共识,应厘清并明确:涉农职业教育既姓“农”又姓“职”,但先应姓“农”[6]。回归教农本心,涉农职业教育应当做好两个定位:一是办学定位,涉农职业教育既然姓“农”,那就要以“农”字当头,在办学理念、课程设计、培养目标等方面紧紧围绕“三农”需求。在招生过程中,不能为抢夺生源而以高考升学为噱头误导家长和学生,要以涉农职业教育的特色及自身专业优势来吸引学生。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结合现代农业升级转型及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保留并优化传统涉农专业,同时增添符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突出“以农为本”和“为农而教”,纠正现行涉农职业教育偏离农业的倾向。二是功能定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职业教育应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功能以及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功能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中,要改变原先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的定位,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和能够适应新业态、新产业的新型农人,为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提供既有农业理论知识,又善于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才。涉农职业教育的内涵不仅停留在传授农业知识和技能上,在现代化进程中,涉农职业的教育内涵也应进一步加深,积极传承乡土优秀文化,为乡村培养有知识、有技能且品德高尚的新乡贤。

参考文献

[1] 朱成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逻辑:结构与形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07):58-68.

[2] 刘红梅,肖泽平,杨素丹.涉农职业教育增强服务乡村振兴适应性的实践困境及破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2):44-50.

[3] 胡茂波,谭君航.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逻辑、纽带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1):13-20.

[4] 吕鲲鲲.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自信危机与价值重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3):61-66.

[5] 邓文勇.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问题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3):50-56+62.

[6] 马建富,蔡巧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作为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8):7-12.

收稿日期:2022-11-14

作者简介:巫福星(1997- ),男,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

刘明炯(1992- ),男,南宁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