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反思式教育思想研究与启示

2023-05-30易巧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
关键词:反思论语启示

易巧

【摘要】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作,其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凝聚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孔子将不间断的自觉的反思式教育思想贯穿在了“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对后世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反思;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6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20

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国家,也吸引着西方学者们。1988年,诺贝尔得主们在齐聚巴黎时得出结论:“人类如果要在下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夫子的智慧。”说明孔子的智慧不仅对当今人类影响巨大,对未来人类的影响也是令人惊奇的。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春秋年间,他游历各国,四处讲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并被记录在了《论语》中,他曾多次提到自省,反思以达贤者,可见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极强的反思性。

孔子极为注重“人的自觉”,如《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孔子曾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孔子认为提高人的自我修养不能依靠外在的强制完成,只能自觉地努力完成,因此孔子极为注重学生自律精神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要自觉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曾参就是自我反省的力行者,他日日都要三省其身。孔子曾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便是自我责备的意思,因此孔子对自己也常常进行自我反思,而且注重学生提出的意见,从意见中找到可施行的并付诸实践。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以德为先的思想基础

孔子曾对由言:“由!知德者鲜矣。”意思是:“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正如人们经常讲道德,道德是什么?其实,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是本源,是体,德是表象,是用。教育中道和德必须谐调统一才能真正起作用。有道无德,有德无道都不会对人起到促进作用。

子曰:“仁者,爱人。”在孔子的道德教育观念中,“仁”和“礼”是其主要内容。“仁”是指珍视和关爱他人的生命与价值,“礼”是指社会秩序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仁”和“礼”的区别在于:“仁”是人内在对自身的道德情感标准,培养的是人们“爱人”,由己及人的情感逻辑路线,从内在启发人们自觉遵守道德标准,进行道德反思,总之这是一条内在自觉的道德修养路线;“礼”是来自外在的对人的道德标准,强调人们自觉接受外来社会秩序规范自身行为,人们必须自觉反思是否接受了礼的约束规范,这是一条外在约束的道德修养路线。孔子正是遵循了“仁”与“礼”的规范才能称之为“万世师表”。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品德好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或受他吸引的人跟他在一起。这句话可以算得上孔子切身的经验之谈,一个无权无势,很不得志,甚至还多年颠沛流离的教育家,却在周围聚集了那么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个性的形形色色的学生,甚至号称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最后继承了他的学说,光大了他的思想,这正是“德不孤、必有邻”的生动证明,也足以说明道德的重要性。

德才兼备、德居才先的教育标准在古代已有。《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向当政者说明:以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感召人民,就会取得像北极星那样的地位,老百姓像众星一样拱卫其周围,予以拥戴。在中国关于德才的关系古来多有论者,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论述,认为有大德全才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超过了才是君子,才高德薄是小人。教育自然是培养圣人和君子,小人与愚人相比,宁肯培养愚人也不培养小人,因为愚人危害较小,而小人恃才作恶,危害极大。但实际上在教育人的时候,往往过于注重才而忽视德,如果能够反思认清德才各自的分量与主次,就不会造成祸患了。

二、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中的求知态度

孔子一生周游各国,读书讲学,知识广博,但却依旧爱好学习,时常反思,担心自己在学习中是否遗漏了什么,他在反思中总结出了自己的求知态度。

首先,孔子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一生却是极为短暂的,自己爱好学习,只有把求知当作人生乐趣,才是有意义的一生,正如《论语·雍也》记载的孔子之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学习知识并且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又不如能够运用知识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的人。因此,孔子极为自豪的便是自己能够把求知当作一种乐趣,并且坚持求知,就如《论语·公冶長》中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曾言:“十室之一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矣。”强调了好知的重要性,意思是一座小城中也许会有如他一般讲究忠信的人,但是不会有他一样好学的人,以此督促让弟子反思自己是否是一名乐知者。

其次,孔子认为在求知过程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要勇于承认,自觉反思,没有私心,也不能固执己见,正如他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论语·子罕》中,弟子对孔子评价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三、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内容

(一)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中的三要素“学”“思”“行”

1.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中的“学”与“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学”与“思”存在着辩证关系,是指仅仅是勤奋学习却不反省思考已经获得的知识就会陷入迷惘,如果不博学仅仅是思考就会使自己精神疲惫。“学”在孔子的理解中仅仅是对前人的典籍和历史的学习,“思”则是对已有知识的不断验证与思考。孔子认为,人只要善于思,即使是一无所知的无知也可以变为事事皆知的有知。“学”与“思”的结合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进而得出一个相对成熟并且有时代特色的新成果。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反思的,并且要在此过程中锻炼反思能力。

2.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中的“思”与“行”

孔子认为,思与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且同样具有辩证关系,其中,行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行的结果。孔子认为自我修养的提高,不能依靠外在因素的强制实现,只能通过内在的自觉完成,实现内在自觉的前提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思便是来自于自我意识觉醒,只有自我意识觉醒,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实践,总结经验,而自我意识的觉醒来自于旧有的思想与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并产生的错误或困惑时感到的迷茫,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只有以自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前提。

(二)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特点

1.反思是一种自觉的内在行为

前文提到,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知要实现对自我修养的提高,只有通过内在自觉来完成,依靠外在力量进行反思是不可能实现自我提高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当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的时候,那就没有愧疚了,还有什么可以忧惧的呢?由此可知,反思便是个人自觉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来实现转变,使之走向确定的目标。

除了自我修养的提高需要个人的自觉反思,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温故”意思是吸取前人总结的知识以及经验教训,“知新”意思是了解新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往往比前人的更加符合现实规律。

《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参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从多方面反思自己,有没有尽心竭力替别人办事?是不是诚实守信与人交往?是不是用心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功课?这便是对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求知之道进行了自觉反思。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反思之后改正过错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孔子本人也是做到了自觉反思,自觉改正才能不断进步。

2.反思是一种不间断的内在行为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是看见贤人多向他学习,看见不贤之人便应该对照作自我反思,看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毛病,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做到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反思自己,這便是反思意识持续性的体现。

孔子曾在《论语·雍也》中赞许了弟子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只可以在非常长的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他的学生则只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仁德而已。为何如此?因为颜回和孔子的其他弟子达到仁都是通过自省反思的方式,但是达到的程度不同便是因为反思的持续性问题,颜回的自觉反思自身仁德并做到仁德是持续性不间断的内在行为,和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其他学子的反思则是短暂的。

孔夫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意思是孔子说:“若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也不过是自己一直在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去力做而并不感到不厌倦,在教导别人时也不感到疲倦,那是可以如此说的。”公西华答:“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到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学而不知满足是“知”,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是“仁”,两者结合起来正是君子所求。孔子在学和教两个方面,做到了学和教不满足和不厌倦,正是因为他拥有自觉反思的思想,在学上,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在学习,反思有哪些没有学到,不知疲倦;在教上,孔子对自己的教学不间断自觉进行反思,反复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并且付诸教学实践,实践后依旧反思总结,往复而不知满足。

四、孔子反思式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示

(一)德识为先

前文提到,教育中要求德才兼备,德识为先,因此在当代教育中人们应首先反思自身德行,注重自身德行的培养,将德行融入求知中,让当代求知者先立德后成才。话虽如此,在当今社会,也不能将德行的标准提得过高,“仁”和“礼”作为孔子提出的道德标准,“仁”是君子修养中的道德内在核心标准,“礼”是君子修养的外在标准,那么“圣”就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价值境界。广施恩德、接济民众的功德称为“圣”,比“仁”“礼”的标准高出许多,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指在圣王尧舜在反思时心中犹感到自己有所不足的地方,忧虑或担心自身品德难以达致其极,因此普通人只需以“仁”与“礼”为标准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通过努力和尽力弥补,就能实现自身君子的人格价值。

(二)良好的认知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当代教育中,教学方式日益丰富,学习途径也日渐丰富,这为人人成为乐知者提供助力,帮助人们在学习时产生学习乐趣。在当代人的自我提高方面,人们不仅要乐学,还要乐教,乐于反思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反思教学,将学和教都发展成为一种乐趣,成为新时代的乐知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论语》中《公冶长》记载的“不耻下问”和《述而》记载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是孔子孜孜不倦、实事求是的学科精神的写照,因此人的获知虽然有先后差别,但为了填补知识空缺,应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不会或不理解的知识时都应该勇于承认,将反思融入学习与实践中,弥补不足。

(三)“学”“思”“行”相结合

1.学思并重

学习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孔子强调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或者灌输过程,还是一个积极思维反思的过程。将学习与思考反思相结合是让知识消化吸收的重要方法,正如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上,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并且反思知识本身以及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上,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听取其他教师或学生的意见,当然不是照搬照套,而是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融合优点,提高教学效率。

2.知行统一

在做到学思并重后,就应该用知行统一的标准来测量和判定学习效果。“学”与“思”后才能达到了“知”的境界,这便需要用“行”即实践进行检测其实用性与正确性。王船山认为把学与用结合,知与行结合,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能够用于实践,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当代人在教育上会遇到许多问题,不同的是,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有的人会因为事情太多,脑子里想想就忽略了,有的人会把问题弄明白,但是在现实中不付诸实践。知行统一便是要求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要“知”,而且要“行”,但也并不是实践过后就结束了,还需要不断是思考反思,纠正实践,提升认知。

(四)反思需要自觉地、不间断地进行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当代人的榜样,孔子认为“仁人君子”是人的最高理想人格,孔子与弟子颜回都是通过不间断的反思自省才获得了仁,这便要求建立不断自我反思的意识,不间断的自觉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来实现转变,从而达到“至善”“君子”的境界。总的来说,人的自我提升与成长,离不开持续性和自觉性的自我反思。

五、总结

孔子的反思式教育思想认为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求知者,应该以德识为先,不间断的自觉进行反思,将学、思、行相结合,做善学者、善思者和善行者,并且秉持著积极的求知态度,成为一名真正的乐知者和具有严谨学科精神的好知者。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复旦大学哲学系编.孔子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鄢岚岚.孔子的自省意识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高媛.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现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7]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8]沈志华,张宏儒.资治通鉴文白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反思论语启示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