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感受我们的呼吸》课教学活动

2023-05-30黄丹波

小学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黄丹波

〔摘    要〕  落实科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需要经历多层次的、有结构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搭建认知支架,重组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认知冲突;概念建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1-0043-03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13个核心概念,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4个跨学科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进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首先需要提炼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的引领下,逐级分解为若干学习内容,形成概念的层级框架,并通过活动体验、寻证研究、实践拓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今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些教师认为只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才是学习科学的唯一目的,只注意引導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而忽视了概念的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科学概念不等同于科学知识。从科学概念的内涵可以发现,科学概念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性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科学的观念、想法和看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需要经历多层次的、有结构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重组凌乱模糊的概念,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本文以《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为例,让学生搭建思维之架,结概念之果,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借前概念,揭认知起点

前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经验形成的认知,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对待问题他们有自己的观点。而在“前概念”中,有一部分与学习的科学概念是一致的,但还有一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例如呼吸,学生都知道人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但因为人体结构的特殊性,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不到,而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对概念的建立产生了障碍。

(一)借助前概念经验认知,认识呼吸器官

在学生的认知中,呼吸时气体会从鼻子和口腔进入,但对于里面的器官学生就很难说清楚了,因为人体内部气管结构学生“看不到”“摸不到”,给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知识丰富的学生会知道还有肺,但也是模棱两可的。我们可以借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顺势而下,通过微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介绍,让学生对前概念进行补充完善。

(二)借助前概念突破重点,了解呼吸过程

在学生的固有想法中,吸气时我们的肚子应该是会鼓起来,呼气时会瘪下去。

这源于他们的想当然,而没有真正去观察体验,同时也正是因为人体内部器官的不可视性,导致学生错误的认识。人体的呼吸过程并不简单,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能帮助他们建构这个呼吸过程。

学生前概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建构科学概念时,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对学生的前概念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并不是用新的、正确的概念完全替代,而是要对学生原有概念进行分析。就如这节课,我们要探析学生认为的呼吸过程,大多数学生有“吸气时气体进入人体腹部会鼓起来,呼气时正好相反”这一错误概念,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我们就以此为契机,通过“感受呼吸”这一体验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作为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个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很难从前概念中加以转变。

二、搭认知支架,推概念生成

(一)借助微视频,获得直观认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将原本零散的科学知识系统化,实现概念建构,微视频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科学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科学本质,奠定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

在教学中,三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感受体验。教师借助视频,弥补学生前概念中的不足。学生在观看学习视频之后,获得直观认识,在头脑中建构正确科学概念。

学生依靠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通过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视频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前概念,吸收有效信息,选择性进行再建构,弥补原有认知的不足,从而不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是一个科学概念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发生在学生头脑内部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认知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必备的前期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二)感受体验,引发认知冲突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认知冲突,是一个人由于原有在头脑中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正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矛盾与冲突,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只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失衡的过程,建立起来的新概念才是深刻的。

在感受体验呼吸活动中,适时聚焦课堂的动态生成,帮助学生生惑、辩惑、释惑,正是这些疑惑,助推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已能感受到吸气时腹部收缩,而不是自己原有认知中的扩张,胸腔扩张;呼气时腹部扩张,胸腔收缩。这样的体验结果已经在学生心中产生疑惑,但受固有思维的束缚,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辨析。这时通过全班的交流辩论,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交流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严谨的表达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的感受是正确的,可是却难以突破原有的认知,这时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适时引导,为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搭建一个认知支架,经过这一课堂动态地辨析过程,学生疑惑解决,新的科学概念在逐渐形成,学生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模拟探究,开展寻证研究

学生对呼吸过程中人体的变化能认识到肋骨的运动,并不能感受到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逐级深入,引领学生开展科学论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先引领学生认识是否肋骨上升就能让空气进入人体肺部。

通过,肋骨模拟装置的演示,让学生从自我感知吸气、呼气时肋骨的变化,推测出人体肺部在胸腔扩张、收缩的作用下也会像气球一样被动吸气、呼气。将呼吸时身体的变化和肺的吸气、呼气联系起来,形成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而再引出膈肌的运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经验感知—体验探究—认知冲突—内化建构”这样的思维路径,在课堂中不断重塑并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有了前一个环节的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能根据看到的现象推测出膈肌运动引起吸气呼气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呼吸过程的认识。最后通过微视频辅助教学,進一步巩固学生的概念理解。

(四)健康教育,使概念具有生命力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有关生命系统构成层次这一核心概念,其中一个学习内容要求就是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呼吸时对各器官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用鼻子呼吸,并保护鼻子的重要性;平时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营养均衡,让肋间肌、膈肌这些肌肉更强壮,呼吸功能更强大。

三、建概念体系,促高阶思维

本节课采用“微视频辅助—感受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健康教育”五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正如一级级台阶,层层递进,在学生的直观感受、反思交流、迁移类比中推动概念的建构,完善本堂课的概念体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概念的结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科学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

科学教育的先驱兰本达教授曾把学习比喻成“过河”。在此岸和彼岸之间有一条流水淙淙、变化无常的河待渡,按照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安排路线。河中有不同大小的踏脚石,错综复杂。学生可以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各自有不同的路线。他们朝着概念的箭头前进,他们有意义地选择自己的路径,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起了变化,得到了“长进”,这就是“学习”。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应始终贯彻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何秀娟.浅谈科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J].学苑教育,2020(17):83-85.

[4]赵建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中外交流,2017(24):222.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