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2023-05-30尤作义

小学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尤作义

〔摘    要〕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扎实掌握。然而,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概念性都很强,导致很多学生存在“谈数色变”的情况。因此,应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打造全新全异的学习体验情境,以此抓住学生的眼球,简化数学教学过程。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能培育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2-0106-03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来讲,就是看得到和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都很强,如果单纯地凭借理论讲读和做题,不但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改变数学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无疑成了当前应研究的重中之重。据实践观察,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具备以下特征:首先,直观性、代入感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信息资源丰富,便于知识查找和共享,能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当然,具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还需结合实情展开详细讨论。

一、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漫长的授课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特点: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感知力非常有限。换言之,倘若我们一味地采取理论讲读的方式,供学生探寻知识,不但效果不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不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直观的情况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不但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以《对称、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为例。以往教学时,有部分教师会拿出实物做参考,供学生了解“对称”“平移”“旋转”的特点。但由于人力操控稍显呆板,导致情境氛围欠佳,学生的体验质量不高。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利用其演示功能,为学生呈现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与规律。这样,不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知识,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以“旋转”为例:在教学期间,我利用信息技术,依次为学生展示了旋转的风车、汽车的轮子等现实事物,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不同图形的旋转特点。随后,我又在这个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旋转现象?”让学生在回忆和作答中,对“旋转”的特点进行二次思考。

又以“平移”为例:我同样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几组生活中的不同平移现象,例如“升国旗”“电梯”“拉抽屉”“溜冰”等。而后又鼓励学生搭配身边的事物,亲自演示平移,以此将情境从电子层面过渡到生活层面,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质量。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关联认知,我还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现实情境,并要求他们在观看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譬如:我给学生展示汽车在公路上稳定行驶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汽车行驶,这属于什么现象?”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平移现象”,但有趣的是,也有少数学生回答“旋转现象”。于是,我顺势提供讨论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启发思考,在讨论中点燃智慧,从而升华数学课堂。

比如坚持认为汽车行驶为平移现象的学生指出:“汽车是从一个地方,平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而认为汽车行驶属于“旋转现象”的学生则认为:“汽车是依靠轮子转动才能平移的,所以应该是旋转的状态。”针对大家的回答,我要求他们回顾一下“平移”和“旋转”的定义,而后再总结答案,以此让学生意识到汽车在行驶时,车身为“平移”,车轮为“旋转”。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增强课堂的直观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我还顺势搭配了启发性的小问题,以此进一步诱导学生思考。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的视线从屏幕转移到书本,还能确保他们及时把握知识重难点,避免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喧宾夺主现象的出现。

二、整合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能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出现遗漏、漏记等情况,还能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间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此外,在探索一项知识点期间,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延伸探究的渠道,这便间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广度。以数学应用题为例,该题型一直都是學生的丢分项,很多学生甚至存在“谈应用题色变”的负面情绪。所以,在梳理应用题解题规律的过程中,我便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每种解题规律的特点。

以“植树问题”为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在“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下,该如何解答“植树问题”。不过,为了进一步有助于学生探究,丰富他们解答数学题的经验和能力,继而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我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全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延伸探索。

(一)展示新问题,引导学生温习故知

首先,将事先拍摄的校园甬路的图片展现在屏幕上,然后设计问题:“这条甬路的长度为20m,每隔5m栽种一棵树苗,且两端都要栽。那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观察该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要求他们回顾之前在操作植树问题时总结出的相关规律,对上述新问题展开思考。

(二)提炼细节,启发学生持续思考

通过初步探究,学生发现“棵数=段数-1”的解题方法,无法成功解答上述新问题。那么,当两端都栽种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植树问题呢?此时,我操作信息技术,将屏幕上的实景图转化为草图,并标注栽种树苗的点位。随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图中共有几个间隔?栽种了多少棵树苗?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等等。

(三)梳理知识,整合学习资源

随着探究活动持续推进,学生找到了新的解题规律,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那么,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呢?或者说,如何解读该规律?对此,我要求学生解读规律中的“+1”,以此让他们了解到“多出来的1棵树苗便是+1”。如此一来,學生便掌握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有效解答规律。随后再鼓励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将“两端都不栽”和“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标记,以此完成对知识的梳理。

需要注意的是:若课堂时间充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索引“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即“在封闭道路上栽种树木,该如何计算树木棵数”,以此扩大学生的探究空间。当然,在具体的探究中,我们不能盲目地依赖信息技术,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草图,并通过实际演练的方式探寻答案。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摆脱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综上可见,科学开发信息技术,设计更多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促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整合。长此以往,不但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埋下伏笔,也会改变他们现有的学习状态。不过,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延伸探究也要讲究时机,若盲目进行,反而会给学生平添压力。

三、开展有趣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再简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也会味同嚼蜡。若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即使再难,他们也会充满兴趣。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课下实践,便成了重中之重。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小小商店》为例:当学生初步了解了人民币及其换算规律之后,我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了虚拟商店情境。其间,屏幕上展示了琳琅满目的食品、文化用品、服装和玩具,且每项物品的下方都标注了价格。例如:文具盒10元一个;面包2元一袋;铅笔5角一根。而后,我给每一位学生都分发20元(道具),并要求他们前往柜台购买。(注:柜台即是讲台,当学生选中了自己所要购买的物品后,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物品。)

当然,为了避免学生胡乱购买,我还设计了活动要求:必须利用20元钱购买到30元钱的物品。这样一来,不但让活动多了些启发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对策的过程中,想到了许多有趣的解答方法。

小刚的思路是:将购买到的多余物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每样物品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旦被购买殆尽,便无法再购买)。此时,可以适当地提升物品的价格。例如文具盒只要10元钱一个,但由于后期没有了该物品,而有的学生偏偏需要它,所以在交换时,可以以15元的价格售出。

小红的思路是:将购买的物品进行装饰,增加其审美价值。例如练习本,她在封面上描绘了漂亮的图案,让普通的练习本变得更具观赏性。这样,该练习本便具备了升值空间,从而帮其换取更多的钱。

小东的思路是:将废弃物再利用,创造出全新的商品。例如小东将零食的包装盒进行了裁剪和拼贴,设计成了有趣的工艺品。这样,便有同学与其对换,从而在不折损一件物品的情况下,得到额外的物品。

就这样,随着活动逐步深入,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越发地深刻,也扎实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方式。而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活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其价值是计算几十道练习题也无法比拟的。所以,这足以说明有趣的数学游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效果。

当然,数学活动的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而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还要对活动的展开方法进行合理改良。譬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面积》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七巧板的游戏。其间,我随机选择学生,要求他们到台前,利用电子笔操控屏幕上的图形,在不改变所有图形数量的情况下,将图形全部归拢在特定的区域内。此时,学生通过反复变换图形的方位和拼组方法,可以有效锻炼空间感。由于该游戏趣味性强,哪怕经历再多次失败,学生也不会气馁,反而会越发地积极。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有着良好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辅工具,还远远无法取代传统板书。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平衡它与传统教学间的度。另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设计的教学方案,切忌一成不变,否则不但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且还会让他们的能力停滞不前。因此,如何优化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持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波.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2022(12):1.

[2]顾思琪.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路径探析[J].中小学电教,2022(11):10.■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