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5-30蔺建德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蔺建德

摘 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传输基础知识、培育学生法律意识、健全学生品德等重要责任,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焕发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真实状况出发,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课前准备生活化、课中实施生活化和课后反馈生活化三个主要层面,探究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为学生搭建生活化、形象化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45

生活化教学模式指的是以现实生活元素为主要素材、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对初中生的成长与学科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其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要在做好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和课标研读工作的基础上,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生活化的案例,从中提取知识和重要信息,并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模式,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多关注“学了什么”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怎么学”“获得了什么感悟”等深层次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课堂上出现“唯知识论”的现象,限制了课程教学的发展。而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和案例,这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创新了教学形式,还能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与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相对应[1]。除了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之外,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由现实生活出发,深入理解和分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解析课程知识,他们的自学能力、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等皆会有所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找准时机,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打好根基

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前准备的生活化,找准学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以此打好教学根基,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1.备学生: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在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中,学生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便难以找寻到高效的教学对策,无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备学生”,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包括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表现出的真实状态等,明确他们的发展潜力和道德水平,以此展开课前评估和诊断,确定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点,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学习指导,也有助于促进生活化教育理念与道德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2]。另外,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合理推断其受教育情况、家庭教育成果等,结合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为其制定个人成长记录册,将学生的各项指标呈现在记录册上,为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提供便利,以此达到“备学生”的目的。

2.备教材:确定生活教学目标。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涉及的课程理念、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际走向等多项要素可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教材之上,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活动与课程标准紧紧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备教材,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多彩插图以及阅读链接等不同的板块,找准课程教学的要点,从中提炼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要点,将其作为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实际要求,确定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构建起整体与局部、整合与细化相结合的目标体系,让学生明确在每一个阶段应达成的标准,这样既能增强生活化教学的精准性,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指向。此外,教师不仅要自己备教材,还要指导学生备教材,也就是让他们在课前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涵盖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与自身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找出困惑点,以此作为课堂中提问的素材,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此,师生才能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3.备资源:开发生活资源平台。教学素材单一、“唯教材主义”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部分教师深受其困扰,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迟迟得不到改善,若任其发展,很可能会持续降低教学实效,因此改变这种现象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为增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素材储备,教师还要备资源,通过开发生活化资源平台的方式,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和案例,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储备,让学生能够在丰富案例的支撑下,深入理解课程知识、感悟课程内涵。教师可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共享型和互动型的平台,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与课程内容和主题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评论区留言,当留言功能关闭后,教师便可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归纳,通过创建电子文档、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将这些留言中涉及的生活故事、生活现象等作为生活化的资源,以此建设资源平台,即可获得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

(二)课中实施生活化,稳好框架

經过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已做好学情分析、教材解析和资源储备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迈入了关键阶段,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课中教学阶段,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影响和驱动下,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框架。

1.利用生活话题导入课堂。敲好课堂教学的第一记响锤,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课堂导入环节便是这一记响锤,那么教师应如何把握好这一时机、创建高效化课堂呢?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可从生活化教学入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话题,做好课堂导入工作,围绕初中生感兴趣的娱乐新闻、国家大事、网络热点等,精心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聚焦于课堂之上,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集中讨论生活话题,至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氛围逐渐高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会逐渐增强。除了社会热点之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个体经历入手选择话题,如“初入中学的感受”“一段真挚的友情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中寻求灵感,于经验的迁移和转化中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旨,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熟悉课程内容,对于强化教学效果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2.借助生活情境解读知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一部分学生受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难以正确理解知识,也很难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与素养,这显然无法提升学习质量。以该问题为导向,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讲述生活故事、阐述生活现象等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场景中,明确道德与法治知识覆盖的范围、包含的要素等,引导学生于具体的场景中解读知识,这样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它们不再是静态抽象的文字,而是转化为了可供想象和联想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道德与法治素养等明显增强,他们也能灵活地辨析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能提出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3]。

3.引进生活实例组织讨论。高效课堂表现为学生踊跃参与、互动性强等特征,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逐步提升。为达成以上目标、建设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以辩论会和讨论会为载体,引导学生之间展开互动,让他们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经验储备,向问题的纵深处探索,从而摸清理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确其内涵。而教师选择的生活实例,一方面要与课程内容相对应,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例中概括出一般哲理;另一方面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如在“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张桂梅教师的事例作为课堂讨论的要点,要求学生从前期搜集素材、中期整合材料和后期输出观点等不同的阶段,论述张桂梅教师身上具备的生命的韧性,感受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经过这一流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进一步深化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品质。

4.展开生活实践强化体验。基于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况,若长期将教学范围局限于课堂之内,很难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也难以增强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要将其拓展到课外实践中,以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体验,借助数据统计、实地调研、随机采访、走访红色基地等多种形式,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到多个场域之中,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取经验储备,以此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全面进步,这样既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也为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反馈生活化,做好总结

课后反馈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明确后续教学活动方向的主要途径,要想全面了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教师就要采用生活化的课后反馈方式,做好教学总结工作,从而在讲评作业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全方位解读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

1.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集中检验自身的课堂学习成果,明确自身是否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这也间接地对作业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入手,在课后反馈阶段,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内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维护秩序”的课程内容为例,为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培养其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布置摄影任务,要求学生将现实生活中“交警值勤”“图书馆管理员维护馆内秩序”等场景记录下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确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另外,在实践操作任务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鼓励他们以书面形式表达自身感悟,从现实生活入手感悟道德品质、法律观念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和修养,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起到巩固课内知识的作用,还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教师做好教学总结和反馈提供了素材,也有助于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

2.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与生活化教学模式相对应的自然是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反馈阶段,教师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以是否能够关联现实生活、是否能够迁移知识等为重要的标准,有意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运用到阐释和说明现实生活问题中来,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具体来说,教师要提前设定具有生活化特征的评价方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评价标准,将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目标,从而主动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元素关联起来,这样既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还能够在无形中渗透生活化教育的理念[4]。而依据设定的方案,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自主评价和反思的空间,鼓励他们制作自主成长档案,时刻关注自身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懂法用法的意识等等,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行为,进而成长为具备优秀道德品质、良好法律意识的青少年,到此阶段,生活化教学模式即可完全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

三、结语

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三个阶段出发,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打好根基、稳好框架、做好总结,还能推动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科学、不恰当和不先进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化、高效化的课堂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素养,而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和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等也能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 汤爱莲.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48):151.

[2] 陈尾香.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对策探析[J].教學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1):47.

[3] 董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1(12):125.

[4] 曹立梅.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596.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